金華一夫妻洗鞋蓋出"小別墅"!又在城區全款買房

2019-10-15     義烏網之聲

近年來,隨著90後逐漸成為消費主力,一些傳統消費品也衍生出了新的消費類目,帶動了一批新興行業和職業的發展,鞋類保養行業就是其中典型。

「鞋之於男人,就有如包之於女人。」當男人們花重金買下心愛的球鞋後,鞋子的保養自然也成為了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在愛鞋人士的推動下,鞋類保養從不起眼的小生意逐漸變成了發家致富的朝陽行業。近日,姐妹花記者偶然間探訪到市區一家經營了11年的洗鞋店,與洗鞋夫妻檔面對面交流,傾聽別樣的創業故事。

夫妻店看似不起眼 過萬好鞋塞滿鞋櫃


「老闆,這雙鞋洗時麻煩當心點啦!謝謝!」前些天,記者帶著自己心愛的一雙鞋來到位於巴黎商街附近的一家洗鞋店,順口叮囑了老闆一句。

「你只管放心吧!」店主老呂正坐在矮凳上修鞋,「細囡(永康話,譯為姑娘),別說你這鞋,我們這店裡,價值過萬的鞋都有好些呢!」說著,老呂指了指靠內側的一個鞋架說,「喏,你看,這個架子上的鞋子基本上是一萬塊錢以上的。」

記者走近看了看,鞋架上主要是限量款的名牌球鞋,還有一些是奢侈品牌的皮鞋,粗粗一算,放在老呂店裡寄洗的鞋子足夠買得起一輛豪華小轎車。

「雖然店裡不全是這些貴鞋子,但差的確實是一雙也沒有,你一眼看過去,基本上是一千塊以上的鞋子。」老呂告訴記者,「有些年輕人一次就拿來十幾雙,大多也不是太髒,他們就是喜歡換著穿,還熱衷於保養和收藏。」


在老呂的鞋店裡,大約80%以上的球鞋是男鞋,而女鞋最多的則是高跟鞋和皮質單鞋。男人愛鞋,女人也不例外,對於心愛的好鞋,總是一樣的下得去手。

老呂告訴記者,很多昂貴的高跟鞋在未穿之前就需要進行鞋底保養,在底部貼一層鞋皮,曾有一個30歲左右上下的芝英女士,一次性在香港買了十幾雙鞋子拿到店裡保養,而後幾年新鞋也從沒少於50雙。而在老呂的店裡,鞋底保養的價格大約在80元至180元之間,光保養的價格就夠買一雙普通的鞋。

潮鞋大師眼力強 過手就知真假貨


老呂全名呂永富,原是西溪鎮人,現在城區開洗鞋店已經有11年之久。見記者聽得興致勃勃,還沒忙完手頭活的他起身就給記者介紹起來。

「你看這種『椰子』(某品牌一系列鞋品),多的時候一天我們就收進來十幾雙,款式都是差不多的,但是我知道,顏色不一樣價格就差好幾倍哩!」談起當下流行的潮鞋,老呂一點也不比小年輕們差,「你看這個顏色,價格大概在3000左右,上面那雙就不止了,至少需要八九千。」說著,老呂顯得有些害羞,「其實我說得也不完全準確,因為鞋子的價格也一直在炒嘛,一天一個價。」


眼前的50歲左右的老呂,脖子上掛著圍裙,手臂上戴著袖套,身上穿的還是一件鞋類清潔品牌的廣告衫,樸實的樣子很難讓人聯想到竟是一個潮鞋大師。

「我們就是見得多,摸得多,不瞞你說,一雙鞋是真是假,我上手一摸就有數了。」老呂還和記者說起了前幾天的一件趣事:有個年輕男孩送了一雙耐克球鞋來店裡做清潔,高興地告訴老呂,說是女朋友送的生日禮物,需要7000多塊錢,「可我店裡之前剛好洗過一模一樣的,我掂了掂,連重量都差了不少,再看細節做工,立馬就發現這是A貨。」老呂臉上露出一絲笑。

「現在年輕人都喜歡與眾不同,以買限量版為榮,但是我們做這行的就非常清楚了,有些人的鞋子號稱全球幾百雙,可光我這家店裡就洗過十多雙,在永康不知道還有多少真真假假的。」老呂擺了擺手,嘆了口氣,「這麼多人把這些鞋子視為寶貝,還不知道是被誰下了套。」

用心經營做老客 小生意里出商機


談話間,老呂告訴記者,11年前,他和妻子黃美霞來到城區討生活,謀了個洗鞋的行當,一開始老呂需要再外出打一份工才能維持生活,這些年間,小店的生意越做越紅火,好些鄉下的親戚都在老呂夫婦的影響下在城區開了洗鞋店,聽老呂說起親戚們開的洗鞋店店面,記者笑著感慨,當真是將洗鞋生意做成了家族產業!


在老呂夫婦的店裡,幾本厚厚的會員記錄冊擺在櫃檯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2000多名顧客與這家老店的故事。擁有2000多名會員,並且在進行著活躍的日常消費行為,在大多數人看來,對於開在巷子裡的夫妻檔小店來說,是非常不得了的事情。雖然清洗項目一次只花費10元左右,但按照店裡的流動量看,也並不是一個小數字。

「原本我們開在外面的正街上,9年前房租是每年3萬元,後來房東要漲到8萬元,而巷子裡面當時只需要2萬元左右,我一算前後差6萬元,那十年就是60萬,就算十年我都不賺錢,這裡也多出了60萬。」淳樸的老呂夫婦簡單地算了筆帳後,就將小店搬進了巷子中,「想著做好自己手頭的活,做好老客的生意,也就蠻好了。」

沒想到,老呂家的生意非但沒有受搬遷的影響,隨著時間的積累,會員也變得越來越多。前些年,老呂靠著洗鞋賺來的錢先後在鄉下蓋起了「小別墅」,還在城區全款買了房。

看鞋識人成生意 看人識鞋長久計


滿屋子價值不菲的鞋,再加上每天活躍在店裡的新老會員,老呂的妻子黃阿姨則負責其了丈夫不能替代的部分——看人。

黃阿姨說,自己不僅要看鞋識人,還需要看人識鞋。

「有一次,另一個顧客拿錯了鞋,鞋主人要求我們照價賠償,我們虧了整整一個月的利潤。」黃阿姨說起丟鞋的事情,雖然件數不多,但件件記憶猶新。


為了保證鞋子不再丟失,僅僅靠給店裡裝上監控是不行的,關鍵是守店人要守得牢。在夫妻倆的店裡,會員名單和清晰記錄全部依靠手寫,至今沒有依靠任何電子信息設備,「當熟客們送鞋子來的時候,我就能立馬叫出他的名字,順便告訴他是不是還有沒取走的鞋子,等他來取的時候,我也能立馬知道他的幾雙鞋子放在哪個鞋架上。」黃阿姨告訴記者,「有時候客人自己都忘了還有鞋子在,但我都能記得。」

忙完手頭上修理的活,老呂又拿起幾雙洗過的鞋忙活起來,「這種白鞋子穿久了會有泛黃,就算洗過也是一樣,那我就會再保養一下,這是原本不包含在洗鞋服務里的,大多數的店都不會去做。」老呂說,「其實也花不了多少工夫,有的顧客取走後發現鞋子變新了,非常驚喜,那我心裡就高興,想著他下次或許就會回來。」說起自己培養回頭客的小妙招,老呂夫婦顯得有些小得意。

來源:永康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5ec0m0BMH2_cNUg4ts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