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著名的賞月詩,最後一句最有意味,堪稱一絕

2019-12-11     慶余

月是我國古典詩歌中出現最早、使用頻率最高的意象之一,是歷代詩人表達某些特定情感的載體。最為常見的是將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寄託著詩人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懷念。於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等佳句,便在淺吟低唱中流傳至今。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便是一首賞月懷人的佳作。它出自於盛唐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之手,是王昌齡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從詩題來看,這首詩的內容,主要是寫王昌齡與其堂弟在南齋賞月時的情景,以及抒發了王昌齡對友人崔少府的思念之情。

從藝術手法來看,這首詩則是筆不離月,景不離情,情景交融,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尤其詩的最後5個字「微風吹蘭杜」意味深長,堪稱一絕。即不去具體說明對朋友的思念之意,而是以朋友的高潔情操,如蘭杜之芳,來寄託情意。正如《王闓運手批唐詩選》所說:著墨不多,自覺深遠。

《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

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

冉冉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風吹蘭杜。

首先,詩的前四句可以看成是一部分。它所描繪的正是這首詩的主題「玩月」,也就是賞月時的情景。這四句的大概意思是說,我與堂弟在南齋高臥的時候,掀開簾幕發現月亮才剛剛升起。月亮逐漸地升高之後,它的清輝瀉在水上、樹上,將波光漣漪盪入窗戶。

這裡的「澹」和「演漾」,均是月光照地時,人對月光的感受。而王昌齡會有這樣的感受,全是因為月光如水,澄明清澈。另外,如此美麗的月光,能夠輕鬆地盪入窗戶,便說明王昌齡與其堂弟高臥的南齋,必定是依水而建。由此可見,王昌齡在遣詞造句上的巧思之處。

《唐詩別裁》載:「高人對月時,每有盈虛今古之感」。王昌齡這首詩中亦是如此,「冉冉幾盈虛,澄澄變今古」,即時間荏苒,窗外的這輪明月圓了又缺、缺了又圓,世事滄桑變化,唯一不變的便是這清亮透明的月光。這兩句詩便是一部分,主要是寫王昌齡對月的思考。

其意境恰如我們所熟悉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也就是亘古以來,人發現月亮圓了又缺、缺了又圓,可是人呢?一代又一代的人,看著的卻是同一輪明月。月光依舊,而人生無常啊。在這樣的情景下,王昌齡便情不自禁觀月懷友了起來。

最後一部分「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千里共如何,微風吹蘭杜」,便是王昌齡觀月懷友的具體描寫。它的意思是說,在這樣一個月光澄澈的夜晚,你崔少府一定也在曹娥江畔苦吟,思念著我。雖然我們人隔千里,可謂賞著的是同一輪明月啊,這微風正吹拂著清香四溢的蘭杜呢。

這部分的前三句詩,很好理解,也較為尋常,在其他賞月詩中也多有出現。唯有最後一句「微風吹蘭杜」最有意味,且不常見。「蘭杜」,指蘭花和杜若,古人一般用來比喻人的高潔情操。可見王昌齡不僅僅以蘭杜之芳,傳遞思念之情,更多的還是對好友崔少府高潔情操的讚美。而如此意味深長的內容,卻盡蘊含在大自然普通的景色中,這便是詩歌中情景交融的藝術魅力。

綜觀王昌齡的這首詩,從賞月,到古今之感,再到懷人之思,無疑是層層深入,動人心弦。總的來說,這首詩是一首賞月懷人的佳作,尤其最後5字意味深長,堪稱一絕。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q27V9G4BMH2_cNUgO0o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