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走進北黃谷,感受來自遠古村落的魅力
(張福生原創散文)
-------嵩山北黃谷採風散記
張福生
北黃谷,藏在深閨人未識。曾幾何時,還是一個位於沂蒙山西北部的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山村。就是這樣一個小山村,近年來,隨著臨朐嵩山管委會的統籌規劃,先後推出了聞名遐邇的「杏花節」、「桃花節」、「蜜桃姐姐選拔賽」等原生態旅遊休閒項目,得益於這些活動的開展和藉助於新媒體驚人的傳播速度,尤其是國家與省市縣旅遊部門、新媒體聯盟、各級攝協、中央美院以及知名作家來北黃谷多次深入採風挖掘寫成各類文稿,在各大網絡媒體推介宣傳,讓以石頭為特色、環境清幽、民風淳樸、景色優美的北黃谷村也進入了世人的視野,終於有一天橫空出世,一夜成名,去年春天被評為山東省「省級古村落」而享譽了大江南北、神州大地!
於是,四面八方的客人蜂擁而來,北京的、上海的、天津的、濟南的、青島的、東營的,男女老少,各色人等,一年到頭,川流不休,北黃谷成了聞名全國的著名古村落。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北黃谷村驚艷亮相,像一個還有很多未解的謎團等待我們去探索、去揭秘,使我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於是便產生了一種渴望:到齊魯嵩山的北黃谷古村落去,去尋找我們心中那一片美麗的桃花源,去探索神秘的謎團,這也許能夠幫助我們感受來自遠古的魅力,激發我們生命中一種生生不息的堅持、質樸與永恆。
走進北黃谷,我們很久的渴望與期盼,終於在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裡得以成行。這是一個值得記住的日子,丙申三月廿四日。一大早,我們在縣作協主席張克奇的帶領下,一行十三位會員從縣城出發,西行約一小時車程,到達了嵩山管委會駐地,管委會副書記劉京海早就在路邊等待我們。匯合後,進入小公路,我們往嵩山西北部山區迤邐而行。在山坡間狹窄的鄉間公路上曲曲折折,盤旋而上。我們的車隊在山路拐角處快到村子的時候,路西邊出現了一灣碧幽幽小湖,像一枚碧綠的水晶,又像少女的明亮而清澈眼睛顧波流盼,透出無限春意和靈性,這使大家感到了一種神奇與愉快。大約半小時就到達了古村落---北黃谷。下車後,我們在村頭的會客室,召開了簡短的會議,嵩山管委會副書記劉京海介紹了嵩山以及黃谷村的概況,張克奇主席做了簡短的發言和強調。隨後,管委會委派當地一位知名人士李守祥老師做採風嚮導並進行全程解說,在李守祥老師的帶領下大家立即展開了採風活動。
李守祥老師是研究北黃谷村的專家。為了便於大家寫作,採風一開始,他介紹了北黃谷村的一些基本情況:北黃谷村位於臨朐縣城西南約30公里處,北面和西北與青州市接壤;西南與淹子嶺相鄰;正南與南黃谷村隔山相望。始建村於明朝初年,是一座歷經600餘年滄桑風雨的村落。據清朝橋頭進士劉清源撰寫的碑文中記載:「黃谷村有二,以方位南北而分,北者尤深,因山間連翹遍地,春來黃花滿山,故名」。北黃谷村坐落在馬鞍山前,山前有河名「黃花溪」,村落分南北兩片,以溪為界。民居依山勢建成,高低錯落,層次分明,村中有一條不規則長街,用青石鋪成。2015年春,北黃谷村因居住環境優雅,原始建築保存完整,文化積澱深厚,被評定為「省級古村落」和「省級傳統村落。」。李守祥老師還為我們介紹了黃谷村的張家大院、李家大院和肖家大院的古代傳說。清乾隆年間桓台張家在京為官斗貪官,恐有滅門之禍舉家遷入偏僻而美麗的北黃谷,過起了隱居的生活,後因形勢好轉而遷走。李家「李半仙」是淄博市鵝莊鎮東道平村人,遷居北黃谷不久因救了狐狸一命,狐狸化身美女嫁給他並與他生兒育女、成家立業的報恩故事,故事一波三折,引人入勝,是真正的聊齋故事。
採風中,我們親身感受到了北黃谷村的質樸與美好。信步走在北黃谷的村落里,空氣清新,景色美麗,一切都是那麼充滿詩情畫意,都是那麼質樸無華和欣欣向榮,從樸素厚重的的大山和村落里,我們看到了村子裡一直保持善良、淳樸的民風。放眼望去,草木青青,村子裡、山坡上一片蔥綠,此時梧桐花已過盛花期,大部分花兒已經凋落,還剩少量的花朵在微風裡搖曳。槐花正開,一穗穗密實美麗的槐花開滿了枝頭,成群結隊的蜜蜂忙著采蜜,一陣和風吹來香氣沁人肺腑,令人頓感心曠神怡。仔細端詳發現北黃谷村坐北朝南,依山傍水,三面環山,山連著村、村連著山,村後背靠的「馬鞍山」植被茂密、形如馬鞍,村前蜿蜒的「黃花溪」,尚有溪水流淌,這裡不愧是一個山高、谷深、林密、水豐、景幽的所在。矚目遠望,在碧綠的層層梯田裡和山坡上,北黃谷的鄉親們成群結隊勞作著,像奔忙在槐花叢里的蜜蜂,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澆灌著自家的莊稼、蔬菜和果樹,編織著自己美好的幸福生活。
進入村內,一條不規則的大街用青石板鋪成。走在大街的青石板上,看到街巷房屋隨高就低,參差錯落,連成一片散居的村落;舉目四望,石頭街、石頭牆、石頭房、土坯屋,夾雜著一些磚瓦房,風貌古樸,古色古香;仔細看來,村民房屋多以以四合院為主,每一戶都是獨立院落,集中連片,村中道路上下相通,左右相連,院落大小因地勢而異,自黃花溪北岸,由下而上由低到高居然有十層之多。大部分是石砌牆到頂,兼有石牆至平口,泥牆壘山,青石板作檐,屋面存草,或石灰漿嵌縫,或石板干插。門樓多用純石板壘成,通向院落的台階均由石塊砌成,多者七八級,最多數十級。石頭是北黃谷的建築特色。據李守祥老師介紹,排水是北黃谷村最具特色的設計之一,每個院落正房後面都有排水溝,或引到山澗,或引到街道,街道用青石板鋪路,山澗架石拱橋相通,排水順暢,這不得不佩服黃穀人祖先的智慧與勤勞,也不得不佩服大山的仁義與寬厚。由於新村建設的原因,也有些農戶搬遷到了外面,家中的老房子已抵不住歲月的侵蝕,已是斷垣殘壁,在溫暖的春天裡任由草木瘋狂的生長,已經不用的石磨、石豬槽、石牛槽和鐵驊犁等農具,展示著農家生活曾經的過往,不時的引起人們無限回憶與猜想,這也是一道美麗的景觀吧。
行走間,又發現村中有兩棵高大粗壯、枝繁葉茂的古槐一上一下,一南一北,屹立在村子的街巷中旺盛生長,兩人難以合抱,歷經風吹雨打而更加茁壯,我想這是兩位也算是庇佑和保護北黃谷村神樹吧。在村子裡,還看到一盤石碾,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奶奶和孫女正在碾豆子,傍邊有幾位農家大嫂和幾個孩子正在玩耍,不遠處有幾個村民正在修路,用青石砌路,他們的臉呈黑紅色,手腳粗壯,他們穿著雖然破舊卻像身邊的大山一樣樸素。北黃谷村裡淳樸的山民,不知用了多少代的努力和付出,拋灑了多少汗水才建成了這樣一個古村落,一幢幢,一排排青石到頂的農家院落,一條條石頭鋪成的街巷,原始高古,真實自然,令人感嘆這真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樸素無華的石頭村,讓大家看到了人與自然和諧的青石畫卷,也看到了黃穀人世世代代淳樸、勤奮、堅韌、無私的付出。
行走在黃谷的村落中,我們聆聽到了歷史的回聲,也看到了新的發展。在參差錯落的村子裡,傳統和現代,農事和商業得到了很好的結合,發揮了獨特的作用。美麗鄉村建設與旅遊休閒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為古老的北黃谷村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黃谷村「大紅燈籠高高掛」成了一道風景,石頭風貌,綠樹掩映,五、六處「農家樂」家庭飯館生意紅火,賓客盈門。在村東頭,三間小屋大的民俗博物館,裡面擺放了近現代農耕及家庭用的農具一百餘件,這是黃穀人農事生活的縮影,極大地吸引了城市裡的來客。在村東首,黃谷村比較出名的「繡樓咖啡」景觀更是引人注目,一座石砌的二層小樓,相傳是明代一家富戶半生無子,老來得女,成人後聰慧貌美尤擅女紅,通曉琴棋書畫,父母愛若明珠在此卜建繡樓一座。桑海桑田,物是人非。現在已經開發成旅遊景點,供遊客享受。在村北我們正好巧遇了中央美院的王少倫教授,他正在帶領研究生在這裡寫生。我和王教授是好友,從他的介紹得知,目前北黃谷已成為中央美院的寫生基地。此基地的運行開闢了北黃谷村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無數的遊客和來探索藝術的人們,將為北黃谷村帶來新的活力與生機。而北黃谷村的山山水水、男女老少、一房一屋、一街一巷、一草一木、一泉一水,還有那一樹一樹的花開,都會像大山一樣的善良質樸、像大山一樣的寬容萬物、像大山一樣的默默地堅持,像大山一樣的無私奉獻,也為藝術家們帶來了無窮的藝術靈感和人生感悟,激勵著大山外的、鬧市裡的人們靜心做人,厚德載物。這也許是北黃谷村歷久彌新,那無窮生命力的源泉吧,更是我們這採風的巨大收穫吧!
忽然,我們又有了新的發現,我們在一棟石頭砌牆的古老的房子裡,看到有一位年逾七旬的長者,身著一身藍布舊衣,在堂屋裡的方桌上靜靜的讀書,可能是讀書入迷了,我們進去他竟然沒發現。進屋後我們和老者攀談起來,問他看的什麼書他遞給我們,我們驚奇的看到竟然是一本繁體古書《詩經》,書已經泛黃,已經很舊了,但老者還是愛不釋手。正在說話間,老人的孫子,大約有七、八歲的樣子拿著一支毛筆,抱著一卷寫大仿的毛邊紙,喊著讓爺爺教他寫毛筆字。此情此景,讓我思緒萬千。在這個有很多人奉行金錢至上的浮躁的社會裡,一個還不富裕的甚至貧寒的村子裡,一個耄耋老者能夠懷著虔誠的心去認真讀書;一個小小少年就學毛筆字,這足見北黃谷良好的村風和村民對於文化的堅持,令我們身居鬧市有那麼好的條件而不讀書、不學習的浮躁的人們感到深深的羞愧。此情此景,我們仿佛置身於上古年代,仿佛看到了嵩山人、北黃穀人雖身處大山深處、田園鄉土卻有著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的精神文化追求,令人敬畏,令人震撼,讓人不由自主地反思自己。而我,在這一老一小面前,我感到深深的羞愧。同時,又激發了我積極向上,頑強拼搏,幹事創業的熱情,也增添了我戰勝困難的決心和信心。這也許是北黃谷和嵩山給我們的最好的啟迪吧。
我們流連於北黃谷古村落,我們徜徉在嵩山的美麗與生機中。時間過得飛快,一切都是那麼的不知不覺。不知不覺已時近中午,我們結束了採風活動。在村子的最東首,在繡樓咖啡館,在省委組織部領導和嵩山管委會負責人的見證下,縣作協創作基地的牌子掛到了繡樓咖啡的門前。從此,臨朐縣作家協會,將會與美麗的嵩山,美麗的黃谷村結緣。
北黃谷古村落,給與我們的,不僅僅是質樸的美麗,而且還有一種貫穿歷史滄桑的一種厚重的善德、誠信、寬博的胸懷和自強不息的精神。我們感受到了;我們領略到了。我們將它播種,讓它開花、結果,生生不息,弘揚廣大。
其實,這正是北黃谷的內涵和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