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6日,剛下過雨的冬日清晨寒意襲人。在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內,場長陳曉智帶著滲濾液處理站工作人員進行日常安全巡查。
「以前每到下雨天,我們就需要加班監測滲濾液處理情況,擔心發生外滲。好在縣裡投入900萬元將滲濾液處理站處理能力由每天30噸提升到每天120噸,並安裝在線監測設施、更換加固止水壩防滲膜、設置了自動抽水泵,能夠確保滲濾液處理實現穩定、達標排放。」陳曉智指著一池清水告訴記者,處理過的垃圾滲濾液已經從黑臭變成透明無害。
結合主題教育,並以第二輪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為契機,漳州在全市開展污染源排查和攻堅整治,對各領域污染源問題、群眾反映的急難愁盼問題及發展中的短板進行全面調研核查。同時,建設污染源頭治理大資料庫,採取表單化、清單化、項目化、責任化管理,推動問題發現在平時、解決在當下。
這才是嚮往的宜居生活
2019年12月24日,記者從漳浦縣長橋鎮政府出發,經過10多公里、40分鐘的山路顛簸,再次來到一個叫「三層嶺」的礦區。
「這個地方海拔400多米,是長橋與赤土、官潯等鄉鎮的交界處。」陳啟孟是長橋鎮副鎮長,從種第一棵樹苗開始,到礦區整治基本結束,他都全程緊盯。這裡423畝的山地,種下樹苗49772棵。
雖然冷風陣陣,加上連月乾旱,但礦區上新種的香樟、馬占相思、扶桑等絲毫不受影響,在現場管理人員的細心呵護下,它們已然紮根,新葉吐綠。
「現在,我每天準時在太陽升起之前澆一次水,又趕在太陽下山之前再澆上一遍。」據長期守在山上的工人王亞龍說,為了確保樹苗健康成長,他和十幾個工人不敢輕易下山,他們吃住在山上,天天輪流著澆水,輪流守護著。
長泰縣林墩林溪村林墩寨公園裡,花草樹木鬱鬱蔥蔥,不時傳來小鳥嬉戲打鬧的聲音,每當傍晚,不少男女老少在此休閒散步。「做夢都沒想到,有生之年青山綠水又回來了,這才是我們嚮往的宜居生活。」林溪村老人林敬中告訴記者。
「僅用不到3個月時間,高效關停整治石材企業1098家,占全縣石材企業總數的92%。」林墩辦事處黨委書記戴聰華介紹,林墩辦事處黨員幹部及村兩委率先垂範,帶頭簽訂關停整治合同,並通過宣傳引導、發放告知書、入戶座談等方式,多層次、全方位營造良好的整治氛圍。
「高顏值」的污水處理站
在「省級美麗鄉村」南靖縣山城鎮坑尾村的村道上,鱗次櫛比的花園式別墅和如浪翻湧的蔬菜大棚分列村道兩旁,中間坐落著2017年10月建成投用的污水處理站。
面積不大的污水處理站布局緊湊,容納了污水沉澱池、消化池、鼓風曝氣池、清水沉澱池、光伏發電板等,坑尾村全村的生活污水在這裡得到全面凈化處理。整個處理站鋪滿綠化草坪,周邊還栽種著整排的綠樹紅花。從「顏值」上看,處理站就像坑尾村的「會客廳」。
南靖縣住建局村建股股長陳加海說:「該處理站總投資200多萬元,採用MIO微動力污水處理工藝,日處理量50噸,利用太陽能發電提供運行動力,有效降低運行費用,排放標準可達到一級B,這意味著處理後的生活污水能直接作為周圍100多畝蔬菜大棚的灌溉用水。」
「這裡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特別是近幾年,真的是一年一個樣。」龍海東泗鄉下浦村的河邊步道,不時有三三兩兩的村民路過休閒,對村裡的變化,下浦村黨支部書記何建良感慨良多。
以往地勢低洼的下浦村「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而如今,下浦村已經大變樣,村前清水潺潺,屋舍儼然,休閒娛樂配套設施完備,全然看不出曾經污水橫流的模樣。
2016年以來,東泗鄉投入近7000萬元,對南溪開展河道全線梳理、河灘濕地局部整治、生態護岸建設等一系列整治措施。本次整治結合生物和工程措施,共提升堤岸17公里,清淤河道11萬立方米,建設了8.5公里的生態護坡與12公里的景觀慢道。
客桌上的粉塵不見了
乾淨的廠區大道,兩排綠化樹迎風搖曳,生產車間外,噴淋系統正在自動噴出水霧……日前,記者走進漳浦縣赤湖騰飛工藝石製品廠,仿佛走進了一個安靜的工藝園,一點兒也感覺不到石板材加工產生的粉塵和噪音。
「自接到整改清單後,我們全力配合,著重在綠化、粉塵、噪音等方面下功夫整治,現在經過驗收,已經恢復生產了。」騰飛是漳浦縣石板材行業里首家恢復生產的企業,據企業主陳兩輝介紹,廠內按照環保要求完善生產設備,配置了噴淋系統、吸塵器、壓泥機,安裝了隔音門,不但做到加工廢水零排放、可回收循環利用,而且廢漿、粉塵等不外排,無明顯噪音。
在長泰縣陳巷鎮夫坊村,村民林國安計劃將客廳茶桌下放著的一塊抹布收起來。「以前,椅子只要在這兒擺個幾分鐘,就滿滿一層灰。不擦幾下,還真沒法坐。」林國安所說的以前,便是2019年5月前——當時,全鎮共有82家石材加工企業,每天都有上百輛大型運輸車來來往往。路面遭破壞不說,引擎聲轟鳴不絕,粉塵更是滿天飛揚。「只要車一過,家家都得蒙點灰。」林國安說。收到村民的反映後,漳州市立即著手整治,這便有了夫坊村如今的安靜清潔。
據了解,2019年漳州市階段性排查各種污染源共18578個,污染源治理完成率超過九成。
本報記者 馬躍華 本報通訊員 韓水海
來源:光明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yWxsW8B8wMrh2LiMpn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