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一個發展極不協調的國家。在印度,天堂和地獄、富人區和貧民窟有時僅一牆之隔。
很多國家都有窮人,但印度的窮人更多,也更窮。印度有3億多人每天生活費用不及20盧比(0.5美元),印度窮人所謂的「家」,只是一個建在沙窩上的草棚,為防止雨水流進棚里,周圍用泥土堆起一道2尺高的矮牆,人就躺在沙土上睡覺。這種窮已經不能用「家徒四壁」來形容,許多人窮得連「四壁」都沒有。印度許多窮人就是住在樹上,睡在大街上的。
印度窮人窮到什麼程度?就連上廁所都是「奢侈」。有數據顯示,印度 55% 的人口會在戶外如廁,而且他們根本沒錢買手紙,也沒有這個習慣。每次想起這酸爽的場面,我都不敢再想下去。
印度獨立後,政府也在農村進行過數次土地改革。但由於種種原因,土地改革並不徹底,土地問題始終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無地農民仍然大量存在。 這些無地農民約占農村人口的四分之三,他們只能維持最基本的生活。
印度還有一種人叫「賤民」,他們的生活已經不能用「很慘」二字來形容。更慘的是,他們是隱形的。
印度是個種姓制度下的社會,種姓制度以統治階層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種姓。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和達利特。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
在印度,賤民又被稱為「不可接觸者」,他們從事最低賤的職業,掙著最微薄的工資,過著最卑微的生活。
印度號稱」金磚國家「,但卻擁有世界第二、亞洲最大的貧民窟——達哈維貧民窟。在這小小的1.75平方公里土地上,居住著上百萬印度貧民。這裡垃圾堆成山,街道內傳出陣陣臭氣,十來平的破屋裡,往往居住著一家幾代人。這裡見不到公共衛生設施,,沒有排水系統,沒有廁所,孩子們赤身裸體地在這裡跑來跑去,這裡犯罪率極高,毒品泛濫......
我曾看過一個記錄片,片子裡的印度底層窮人們往在沒水沒電的破房子裡,孩子們衣著單薄,光著腳丫。地上隨便挖個小坑就是他們的灶台,他們的食物只有玉米或者小麥,用牛糞便將麵粉烤成萬年不變的餅子,在四處流淌的髒水包圍下進食。
讓人可悲的是,印度雖然貧窮問題嚴重,但很多印度人卻安於現狀,並不想做出什麼改變。這遠比貧困更加可怕。印度的貧窮已不完全是經濟問題,它越來越像一種傳統,一種心態,這讓印度政府消除貧困所做的努力更加艱難。
在印度教的教義中,貧窮和受苦被認為是一種修行,越窮、越受苦,離神就越近,來世也就越幸福。因此,很多窮人並不想改變貧窮的現狀,他們似乎麻木了,既沒有抱怨,更不想行動起來消除貧困。他們已經「認命」。
我們知道,咱們中國政府前不久已全面消除了貧困問題,靠的是什麼?靠的是黨的政策,是政府的關心,是全社會的支持,更靠的是貧困人口自己的努力。天上不會掉餡餅,再好的政策扶持,再貼心的關懷,自己不努力,就像網上那個領了政府發的救濟,還想政府發個老婆的窮人一樣,怎麼能改變貧困的面貌?
和我國相比,印度的政治制度在解決貧困上顯得效率不足。印度有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窮人越來越多,但窮人的參與政治積極性反而高於富人。這是因為印度那些政黨需要窮人手中的選票,所以窮人們受到鼓動,「餓著肚子投票,選舉過後繼續挨餓」,生活並沒有什麼改變。
要說印度政府不扶貧,也是冤枉了他們。印度政府多年來始終把消除貧困作為工作重點, 但貧困問題依然很嚴重。
從2013 年起,印度在全國 20 個地區推出了一項幫助貧困人口的大型現金補貼計劃。該計劃撥出 3 萬多億盧比,最終目的是幫助印度最貧困階層的民眾「進入主流社會」。但是印度許多窮人拿了現金補貼,卻並不按政府設計好的道路去努力發展,而政府內派系林立,也形不成一整套綜合治理方案,所以效果並不明顯。
印度要想徹底解決貧困問題,顯然還有太多的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