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偉哲
提起乾隆王朝的第一貪官,恐怕大多數人都會脫口而出和珅的大名。可是,提起乾隆王朝懲貪的第一大案,主角並不是和珅,而是一位個叫王亶望的官員。乾隆帝稱王亶望貪污案「為從來未有之奇貪異事」,史書也有「諸貪吏首亶望」的評語。這是一起數額巨大、牽連眾多、案後生案的腐敗案件,堪稱乾隆王朝懲貪第一大案,足為後世鏡鑒。
名門劣子
王亶望,山西臨汾人。他的父親名叫王師,在雍正八年考中了進士,被授予元城知縣的職務。知縣任上,他鼓勵縣民開墾荒地,使該縣的數百畝荒沙地變成了良田,遇有災荒便積極向朝廷申請賑災。在擔任清河道台時,大學士高斌負責整頓直隸省的水利,王師跟隨高斌在保定、河間、天津、正定等地考察,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規劃意見,大多被朝廷採納。王師不但精於行政管理,他的司法才能也很突出。當時,直隸冀州有個男子被誣告殺人,已經定案待決,而他的未婚妻發誓要為其殉情同死。萬幸此時王師升任冀州知州,他仔細重審了案件,發現了其中的破綻,為該男子沉冤昭雪,將其無罪釋放,成就了這段姻緣。正因為政績突出,王師的官職也步步升遷,他歷任直隸按察使、浙江布政使等職務。乾隆十五年(1750),王師升任江蘇巡撫,成了一名「封疆大吏」。江蘇乃富庶之地,是清朝封疆大吏中的「肥缺」,足見乾隆皇帝對他的重視。
王亶望作為名臣之子,從小生活、教育條件優越。不過,他讀書不及其父,只是考中了舉人,未能考取進士。在中國古代,科舉考進士是尋常平民子弟改變命運的唯一機會。但是,富家子弟卻不必如此,朝廷為了照顧這些人,規定他們只需交上一筆不菲的銀子,便可以買官做。王亶望考取進士無望,家裡便給他花錢買了個知縣的官職。當然,多數人花了錢不一定能夠買到實缺,一般人也只能是買個「空銜」。王亶望不同,其父是江蘇巡撫,因此他能夠買到實缺,被派往甘肅當知縣。王師升任江蘇巡撫不久便去世了,乾隆皇帝是個頗念舊情的人,因此他對王亶望恩遇有加。王亶望在西北做了幾任知縣後,便升任知府,此後又被調往富庶的浙江省擔任布政使(副省長),後來又署理浙江巡撫(代理浙江省省長)。
雖然同樣是在官場平步青雲,但是王亶望的政績與其父王師相比卻是天壤之別。王師為官清廉,勤政愛民,可是王亶望卻是個不折不扣的紈絝子弟,生活極度奢侈糜爛。根據史書記載,當時揚州有個王姓廚師,自言從小跟師傅在王亶望大人的衙門中作廚師。據他回憶,王亶望愛吃驢肉絲,平日裡便讓廚師飼養多頭肥健的驢子。王亶望想吃驢肉時,便尋活驢身上最肥美的一塊肉,直接割下來烹調。此時,驢身上鮮血直流,用熱烙鐵在傷口處燙肉,便可以止血。除了吃驢肉,王亶望還愛吃鴨肉。不過,王大人吃的鴨子飼養起來頗為特殊,需要把鴨子放到酒罈子裡飼養,用泥封住鴨脖子,只留鴨頭在外進食,壇底只留一洞供鴨子排泄。如此則鴨子不能活動,只要六七天便肥大可食,據說鴨肉如同豆腐一樣嫩。王亶望想吃豆腐時,廚師就會殺兩隻鴨子,用鴨湯來煮豆腐供他享受。豪奢如此,王亶望為官可想而知。
乾隆畫像,來源:網絡
冒賑求財
王亶望長於官宦之家,從小便對官場細故了如指掌,因此他十分善於拍馬逢迎。就在他升任署理浙江巡撫後不久,恰逢乾隆皇帝到天津巡查,王亶望抓住這個機會向乾隆皇帝進獻貢品。為了討好乾隆皇帝,王亶望花重金打造了一隻如意,上面鑲嵌名貴的珍珠。不料,這次王亶望打錯了如意算盤。乾隆皇帝看了他進獻的寶物後非常不悅,認為王亶望一年的俸祿能有多少,豈能置辦如此重禮,其中必有不法行為。不過,看在其父王師的份上,乾隆皇帝並未追究王亶望,只是拒絕接受這個禮物。不久,乾隆皇帝把王亶望調回甘肅任布政使。在富庶的浙江署理巡撫任上調回貧瘠的甘肅改任布政使,實際上已經是一種變相「處罰」了,乾隆皇帝想藉此敲打一下王亶望,希望他就此收手。
誰知調回甘肅的王亶望對於乾隆皇帝的敲打毫不在意,一心想著撈錢。沒過多久,他便發現了生財之道。原來,甘肅是清朝各省中非常貧瘠的一個邊遠省份,官府的錢糧收入非常有限。遇有災荒,朝廷的錢糧難以及時接濟。為了應付頻發的災害,朝廷曾下令甘肅的富庶人家可以通過向朝廷捐納糧食的方式來換取國子監監生的名號,憑此可以考試做官,當時稱為「監官」。此舉弊端無窮,用來一時應急後,乾隆便下令停止「監官」。王亶望到任後,認為這是個發財的好機會。於是向朝廷彙報甘肅糧倉虧空,又連年上報甘肅大旱,希望朝廷允許在全省重開「監官」用來賑災。「監官」之法為了利民防貪,曾規定只許用糧買官,不許用白銀買官。王亶望又上書陝甘總督勒爾謹,改糧為銀,好方便貪污。不久,王亶望的這些要求都被應允,王亶望遂將「監官」得來的錢盡皆貪污。不過,老謀深算的他深諳為官之道。為了掩蓋自己的貪污行為,他將包括總督在內的全省各級官員全部拉下水,共同分贓。王亶望自己拿大頭,其餘大小官吏也都賺足了腰包。半年之後,王亶望有模有樣地上奏乾隆皇帝,彙報此次「監官」成果,共計有一萬九千人捐官,收得八十二萬石糧食。乾隆皇帝得到奏報之後,感到十分疑惑。他說:「甘肅民貧地瘠,安得有近二萬人捐監?又安得有如許餘糧?」為此,他寫了「四不可解」的批覆問責陝甘總督勒爾謹。此時的勒爾謹早被王亶望拉下水了,他上奏乾隆皇帝為王亶望開脫。乾隆皇帝得報將信將疑,只是發了道「爾等既身任其事,勉力妥為之可也」的上諭了事,暫未深究其責,王亶望僥倖逃過一劫。
王亶望畫像,來源:網絡
意外事發
轉眼間到了乾隆四十二年(1777),王亶望又升官了,這次他被正式任命為浙江巡撫。三年後,乾隆皇帝第五次巡視江南,身為浙江巡撫的王亶望大興土木,張燈結彩,極盡奢華地討好乾隆。最後,連乾隆皇帝都看不下去了,告誡他以後不要這樣了。
乾隆四十六年(1781),西北地區爆發叛亂,邊疆告急,乾隆帝忙令大學士阿桂與和珅率兵出擊平叛。和珅先行一步,阿桂率大軍隨後進發。這本是一起軍事行動,卻戲劇性地引發了王亶望大案。原來,朝廷大軍抵達甘肅境內之後,無論和珅還是阿桂的奏報,都說甘肅境內大雨連綿,影響用兵。乾隆皇帝接到奏報之後大為疑慮,他想起之前的一系列事件。很快,一樁貪污大案逐漸浮出水面。他氣憤地降下嚴旨,「甘省如此多雨,而歷來俱謊稱被旱,上下一氣冒賑舞弊若此,安得不受天罰……務將此案徹底嚴查,不可稍存瞻顧也」。在乾隆皇帝的嚴旨之下,甘肅官場被查了個底朝天。根據相關檔案記載,王亶望在本案之中貪污了至少一百萬兩白銀,其餘甘肅的知府、知縣,每人貪污數千兩至十餘萬兩白銀不等。乾隆帝最終下令處斬王亶望,賜死勒爾謹,其餘被處死的甘肅知府、知縣多達五十餘人。此外,畏罪自殺、流放、革職、查抄的各級官員亦有數十人之多。經此一案,甘肅官場基本上被一網打盡,朝野為之震動。
至此,案件本該結束。不料在結案之時,又節外生枝。原來,王亶望案發後被官府抄家,時任閩浙總督陳輝祖負責此事。王亶望斂財甚多,陳輝祖抄家時看到了王亶望家珍藏著大量珍寶美器,遂心生歹意。於是,他偷偷將其中的部分珍寶私吞,並用了大量銀子代替查抄出來的金子。後來,大臣盛柱發現登記入官的王亶望抄家物品與原始記錄不同。乾隆帝知道後,令阿桂嚴查,果然查出了陳輝祖之案。乾隆帝斥之為「劣跡亦較之王亶望更為不堪可鄙」,下令將其處以斬監候。不久,浙江、福建等地接連出現百姓鬧事狀況,新任閩浙總督富勒渾上奏稱閩浙兩省糧倉虧空。乾隆帝認為閩浙政務如此廢弛,皆是陳輝祖牟利營私所致,其罪與王亶望無異,於是賜其自裁。
王亶望貪污案是乾隆年間的一起重大貪污案件,論用刑之重,牽連之多,可謂乾隆懲貪第一大案。乾隆帝不惜冒著動搖國本的風險將甘省各級官員一網打盡,可以說是下了很大決心來反腐,渴望藉此案來整肅吏治。不幸的是,這些貪官血跡未乾之時,新的貪官又接踵而至。究其原因,除了專制王朝自身無法克服的缺陷外,乾隆皇帝本人也應為此負有重要責任。正如《清史稿》所言,「源濁流不能清歟?」乾隆帝晚年寵幸奸佞和珅。在審判貪官時,他常常置律條於不顧,任意減刑,這就極大地破壞了法律的權威性。本案中,王亶望家人本已被流放邊疆。可後來乾隆帝想起王師的政績時,竟然以一句「勿令師絕嗣也」就赦免了他的兒子們,令法律淪為具文。源濁流必污,乾隆帝懲貪的教訓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