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殯葬服務逐漸取代傳統祭掃方式 需平衡公益與利益

2020-04-10     歐洲時報

【歐洲時報實習記者李悅欣編譯報道】新冠疫情期間,葬禮傳統正在改變。據中新網報道,清明期間,中國多市響應了「喪事簡辦、生態安葬、居家懷念、網絡祭掃、鮮花祭掃」的號召。在上海,集體祭掃、網絡祭掃、代客祭掃三項線上便民服務措施取代了傳統的掃墓方式。

4月4日,一場以「溫暖追憶 緬懷故人」為主題的集體代祭掃儀式在在武漢市龍泉山孝恩園香荷廣場舉行。圖為園區工作人員放蓮花燈。(圖片來源:中新社)

對於確有落葬及現場祭掃需求的民眾,則通過預約系統,將參與人員分批、分時地嚴格控制在10人內。雖然在中國,線上祭祖並非新事,但疫情期間,由於部分殯儀館和骨灰寄存室已暫停遺體告別、追思儀式和掃墓活動,依託網際網路開展的殯葬服務得到進一步完善,逐漸形成「一條龍」模式。

3月21日,英國公共衛生部門也發布了類似的指導方針,建議限制參加葬禮的人數,人與人間需保持至少2米的安全距離,任何有新冠肺炎症狀的人都不應參加弔唁,以確保葬禮的安全進行。英格蘭教會已禁止在教堂內部舉行葬禮,座位將被分散開,只允許直系親屬在墓地哀悼,且不能觸摸逝者的遺體。

為彌補遺憾,保守的英國人也嘗試起藉助網際網路來與逝者告別。綜合《衛報》和BBC報道,喪葬承辦人們已經通過流媒體為在疫情期間逝者的家屬們舉行線上葬禮,通過視頻電話或者錄像服務將儀式轉播給其親友。

殯葬業新挑戰:公益與利益如何平衡?

不同於一般的服務行業,在步入市場的過程中,中國與英國的殯葬公司在平衡公益性與逐利時需面臨更多的考量。據《時代財新》報道,長期以來中國殯葬行業存在信息不透明、不對稱的現狀,相關服務的價格及水準也參差不齊。

隨著老齡化加劇,殯葬行業在未來的市場需求也會不斷擴大。據中國殯葬協會預測,2020年中國殯葬業消費額將高達6000億元,到2023年或達1萬億元。面對供需缺口,以及殯葬形式從線下轉向線上的過程中,勢必會催生大量新品牌,因此,如何在網際網路與殯葬互通的過程中提供更高質量和人性化的服務尤為重要。

英國最大的喪葬公司之一Dignity,同樣因為缺乏透明度和不斷上漲的價格而受到英國競爭與市場管理局的行業調查。綜合《泰晤士報》和《衛報》報道,Dignity執行長邁克·麥科勒姆(Mike McCollum)在4月4日辭去董事會職務前曾表示,面對激烈的行業競爭,其葬禮套餐的平均價格已從3578英鎊下降為2047英鎊,但仍不能挽救消費者收入增長疲軟所帶來的需求下行。對此,該公司正嘗試推出更個性化的服務,並著眼於成本更低的線上模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ps8YnEBrZ4kL1ViLCtq.html

疫情下的英國

20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