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愛磨蹭的孩子,合理引導是關鍵,家長請先了解「比馬龍效應」

2019-09-06     天才小唄

叮鈴鈴……

「下課了,同學們把作業交上來吧!」

蘭蘭的作業又沒寫完,一邊抽泣一邊趕作業,蘭蘭的作業已經三天沒有按時交了。可楊老師還是不忍心批評她,蘭蘭這個孩子太認真了,她對待自己的作業一直都是那麼嚴格,大部分作業都用鋼筆來寫,唯獨作文和數學演算用鉛筆寫;她的速度為什麼那麼慢,我細細觀察了蘭蘭的寫作業情況,她對待所有的作業都用鋼筆一筆一划耐心的去寫,用鉛筆寫的作文總是要求的更高,有哪一點寫的不好她就會擦去重新再寫,有時候一個字要寫好幾遍。有的時候別的同學都寫完兩行了,她還沒有寫完那個反覆修改的字,這樣就比別人慢了很多。除了寫作業慢,蘭蘭還老是上課跑神,楊老師和蘭蘭談過好多次,她每次也都很急:「馬上就好」。可總也沒有好,再一催就掉眼淚,邊哭邊說:「我馬上就好。」

像蘭蘭這樣「我馬上就好」的孩子,在校園中普遍存在。孩子本質上都希望作業能夠寫好,能夠按時完成,可是因為時間有限,再加上有時候學習上走神,學習任務常常完不成。

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會出現像蘭蘭一樣的問題,那麼讓孩子形成拖拉、磨蹭這種不良習慣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孩子愛磨蹭的原因

1. 注意力缺少穩定性

注意的穩定性是什麼?注意的穩定性是指注意集中指向一定事物所能持續的時間。注意的穩定性也被稱為注意的持久性。如果注意能長時間集中於一定的對象而沒有鬆弛或分散的現象,表明注意有很好的穩定性。

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周圍有什麼好玩的事就會讓他忘了自己的初衷。在上課時,窗邊突然有個小鳥飛來,孩子就會滿懷好奇的去觀察小鳥,完全忘了自己在聽課,注意力全部都在小鳥身上;在吃飯時,一旦開著電視機,孩子就只能看得到電視,完全忘記了吃飯,注意力全部被電視機吸引去,孩子能看到的只有吸引他注意力的事物,於是就出現了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出現邊干邊玩、磨蹭、拖拉的現象。

2. 天生的「慢性子」

有一些孩子明顯比其他孩子動作慢,不管是在什麼情形下,做什麼事情都會比別人稍微慢一些,有的時候可能在外界緊張環境的刺激下,他們意識到了事情的緊迫感,動作會稍微快一些。

3. 不良學習習慣(貪玩)

貪玩是小孩子的共性,因為貪玩,總是習慣將自己的事情拖到最後去做,先玩後做,學習任務總是不能按時完成;孩子寫作業時一般都會有不良的學習習慣,就像蘭蘭一樣,她對於作業上寫出來的字的要求精益求精,這固然好,可每個字都要求精益求精,不行就擦去重新再來,這種心理有點接近強迫症的表現。家長和老師要及時的正確的引導孩子對自己要求嚴格固然重要,但是這種嚴格也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分析,積極的引導孩子去改善自己的這種不良習慣。

4. 缺少時間觀念

孩子做事情愛磨蹭,是因為他們不像成年人一樣具有時間緊迫感,他們沒有系統的時間觀念,對於時間這個觀念比較模糊,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注意力只放在除了這個任務之外的其他事情上,專注於其他件事,不能夠正確的認識時間和自己的任務,不能意識到事情的重要性,還不太清楚把一件事情儘快做完會有什麼更好的結果出現。在一個時間裡,給孩子規定了一個任務,孩子就會因為這個任務而忽略所規定的時間,以至於任務不能夠按時完成和上交。

5. 未形成獨立自主的能力

孩子在還沒有具備獨立判斷、獨立辨別的能力的時候都是父母為孩子做決定,在孩子具備可以獨立做事的時候,慢慢培養他們的獨立自主的能力。父母可以在孩子初期開始接觸外界和學習的時候,利用「比馬龍效應」來慢慢給孩子滲透獨立的觀念,讓孩子進步一點,再進步一點,引導孩子向著獨立的方向發展,為孩子以後獨立自主打下基礎。

二、磨蹭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

1. 學習進度不能及時跟上,不良學習習慣的開始

一個人對時間的認識決定了你看事物和生活的角度,也決定了你的生活。

孩子對待日常學習的磨蹭容易導致孩子對待學習態度不夠重視,日常學習進度不能夠及時跟上集體的步伐。拖拉、磨蹭是造成孩子不良學習習慣的一個重要因素,學習習慣將是直接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一個因素。

2. 對新鮮事物缺乏興趣

不能按時完成任務、做事拖拉的孩子,因為不能按時完成任務,他們會少一些好奇心和對自己要完成的事情的興趣,總表現的拖拉的孩子,其實內心是無助的,情緒是不愉快的,長期下來會導致對所有自己要去完成的事情都不關注和不感興趣。

3. 影響親子關係

有的媽媽說,為了讓孩子寫作業,每天都要打他一頓才能寫完,雖然她知道這種方法不好,可是如果不這樣,孩子根本寫不完作業。試想,孩子每天都被催促著去做這件事,可能給他們帶來的更多的是對於拖拉做的事更厭惡。明明可以很高興完成的事情因為拖拉的原因,總是被父母催著,孩子內心可能會對要去完成的這件事情產生牴觸心理。牴觸媽媽的催促,當然可能這種催促也會伴隨著反抗。這種牴觸和反抗會影響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孩子主動與父母之間的溝通也會減少。

磨蹭會對孩子產生這麼大影響,家長應該怎麼幫助孩子解決這樣的問題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比馬龍效應」。

三、什麼是「比馬龍效應」?

比馬龍效應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者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心理學上的「皮格馬利翁效應」是指熱切的期望與讚美能夠產生奇蹟:期望者通過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為達到他的要求。

在孩子做事磨蹭的時候,就需要父母合理的利用「比馬龍效應」來積極的引導孩子去完成一件事情。利用「比馬龍效應」期望的心理,給孩子一定的心理暗示,讓孩子用正確的方式去完成自己的事情,給孩子的進步給予一定的鼓勵,讓孩子對自己有一個心理暗示,暗示自己可以做好這件事情,會大大增加孩子做事情的興趣和信心。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家長怎樣利用「比馬龍效應」,讓孩子做回自己「時間的掌控者」

1. 對孩子抱以合理的期望,避免對孩子造成過大壓力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是每個家長都會有的。但家長不能把自己的期望強行施加給孩子,這會對孩子造成很大壓力。比如家長們口中常說的「別人家的孩子」。家長總喜歡用自家孩子的不足之處跟「別人家孩子」進行比較,最終只會讓孩子壓力越來越大,變得越來越叛逆。我們希望家長學會的「比馬龍效應」是對孩子抱以合理期望,充分發揮孩子的特長,這樣的期望才是孩子所需要的。

2. 提高孩子自控力,加強孩子的時間觀念

外界環境對孩子的誘惑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孩子對於外界因素要能夠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父母要試著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孩子有了一定的分辨能力,那麼自控能力也會隨之提高。

同時,家長可以利用「比馬龍效應」對孩子有一個期望,讓孩子少一些「一會兒」「快好了」這樣模糊性的詞彙,用「5分鐘」「10分鐘」這種時間性詞彙,讓孩子對時間有一個具體的理解;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多用一些時間性詞彙來訓練他們,同時在他們玩的過程中,也給予適當的鼓勵,加深孩子對時間觀念的認識,讓孩子在玩和學習中建立自己的時間觀念,讓孩子學會計劃自己的時間,不再擔心自己總是在規定的時間內完不成任務。從而改善和提高孩子的現狀和時間觀念。

3. 注意放管結合、鬆弛有度

放管結合,鬆弛有度才是最好的狀態。有些孩子深受爺爺奶奶的寵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小太子的日子幾乎是天天上演著,吃飯太慢,又害怕孩子餓著,爺爺奶奶擔心過度又去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卻成了一句空話。因為過度的寵愛,孩子在同齡人中的表現總是更拖拉、磨蹭一點,作為家長應該每天給孩子一些鍛鍊,讓孩子自己去接受這些應有的鍛鍊,每天給孩子多一些鍛鍊和鼓勵。作為家長,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對於孩子來說,時間是他們人生必修的一門課程,讓孩子朝著期望的方向去努力和改善,可能會收效更好。

家長和老師在孩子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可以利用「比馬龍效應」去期望孩子能夠做的好一點、再好一點……以此來鼓勵孩子形成一種心理暗示和心理期望,更好的發揮孩子的內在動力,讓孩子能夠更好更高效的把握時間和理解時間觀念,讓孩子意識到時間把握在自己手裡,從而形成一種正確的時間觀念,不被磨蹭拖拉所左右,讓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更出彩,更優秀!

孩子愛磨蹭,只是家長沒有找到合適的引導方法,學會「比龍馬效應」,讓孩子做回自己「時間的掌控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oU8Cm0BJleJMoPMSFG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