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網友一句話如深水炸彈般投向網際網路。
起初只是豆瓣小組裡的小抱怨。
隨後,越來越多聲音附和。
從豆瓣,到微博,最終產出這樣一條熙攘的熱搜:
#呼籲重視產婦尊嚴#
很多人不明所以,點開,瀏覽,越看越心寒。
源於一名媽媽講述自己的產後經歷。
包括但不限於——未經同意被催乳師擠奶、被醫生當眾示範教學……
她說產後自己總是哭。
「大家會默認你是因為痛才哭,不會懂你是因為沒有尊嚴而哭」。
一個媽媽,引出更多同類:
「用力沒生下來就說你用力不對
各種批評」
圖片來源:微博@我們都愛看科普,下同
「在眾目睽睽下脫了褲子
還用擴陰器把下面打開讓大家看」
「護士說沒奶也得喂
不喂奶不配做媽媽」
Sir當然沒生過孩子。
但僅看這些文字,任何一個稍有點自尊的人類,都能感到巨大不適。
哦不是。
Sir差點忘了還有鍵盤俠的存在:
「在這裡談尊嚴 沒人逼你生孩子
母親偉大 但別把自己當聖母瑪利亞」
Sir今天不想拉偏架。
事實是,的確有不少人不理解對產婦的「尊重」。
母親生育,天經地義。
再大的委屈,看到自己孩子的那一刻,不應該喜極而泣了嗎?
電視劇不都這樣演的?
如果你真這樣以為。
來,同樣是電視劇,它給你完全相反的答案:
產後調理院
산후조리원
別被這正經的片名騙了。
類型上大大倆字:喜劇。
產婦的不易,一點不新鮮了。
可為什麼這矛盾就是始終存在呢?
關鍵在距離。
一邊苦大仇深地訴苦,一邊不以為然地講理,兩邊根本聊不到一塊去,更別談相互理解了。
《產後調理院》看準了這一現象。
所以,它的目標不是讓各位媽媽們共鳴,然後抱團痛哭。
治標不治本。
它要以「笑」的姿態接近媽媽身邊的人。
不正經,不說教,不煽情。
女主吳賢真(飾演者嚴志媛,演過電影《素媛》小女孩的媽媽),典型「狠人」。
大學畢業,別人在玩樂時,她玩兒命學英語、背單詞;
步入職場,別人覺得費力不討好的業務,她願意接。
為拿下訂單,反覆上門拜訪客戶。
多年來,她沒有一天睡過4小時以上。
就這麼著,賢真成功升遷,當上公司最年輕女常務。
可惜,尷尬從天而降——
她懷孕了。
休息?
不可能的。
狠人變「超人」:
挺著大肚子談判;
疾速飛車就為爭取客戶;
還沒完,最絕的是。
談判過程中,她羊水破了。
你猜她怎麼著?
淡定。
跟客戶鎮定交代:我羊水破了,別慌,合同接下來會由我同事跟您交接。然後,抱歉,我要失陪一下。
轉身,更加淡定。
拿出手機,優雅微笑,語氣禮貌地說:
我在皇家酒店,我羊水破了
不,不是家屬,就是我本人
字幕翻譯自TSKS韓劇社,下同
太颯了吧!
可她的強裝,也到這裡為止了……
因為進入產房後,再堅強的女人,也要被虐成瘋子。
放心。
這過程不血腥,更不噁心。
反而……很好玩。
本劇以喜劇的方式,講述了一個嚴肅的議題,即產婦的心理迴路,她們的轉變與選擇。
孕婦生產期,也被認為是「屈辱期」。
四把「刀」,直插孕婦心裡。
(注意,以下堪稱大型「凌遲現場」,膽小者慎入)
第一「刀」,灌腸。
產前需清腸,液體灌入後,孕婦要忍夠十分鐘,才能排出。
否則,不排除有孩子和「那個」一起出來的風險。
但是,一旦「感覺」來了,那叫一個排山倒海。
忍不了啊。
就因為沒忍住正常身體反應,賢真戰戰兢兢詢問護士,得到的回答讓她頓時壓力倍增:
- 忍不夠十分鐘,生孩子會爆shi嗎?
- 會的哦。
第二「刀」,剃毛。
產前正常操作,但架不住羞恥心爆棚啊。
她在這邊岔開腿,羞得腳趾摳地。
護士操作得冷漠又嫻熟,一臉見怪不怪。
「隨時被捅被拔被剃
就這麼點屈辱而已
但是在那時我還不知道
屈辱這種情感
至少對人類來說是可以感受到的
非常奢侈的情感」
第三「刀」,才是真正的「修羅場」。
產前陣痛。
如果說準備階段,產婦還會有人類的羞恥心,真正到了分娩階段,會讓人生生淪為喪失恥感的野獸。
賢真哭天喊地,求一針「無痛」。
叫?哭?喊?
呵呵,產房就是不缺這三樣。
主治醫師過來巡房,看都沒看她一眼。
帶著實習醫生,一番演示、研討:
來,你摸摸,幾厘米?
到你了,幾厘米?
(自己上手)錯了嘛,明明是五厘米。
幾個大男人,就在產婦面前,對著私密部位展開一次專業實踐課。
第四「刀」,開始分娩。
怎麼拍?
這段差點把Sir笑暈過去……
看看吳賢真內心OS的用詞:
生育馬上要進入第4期,「發瘋派對期」了
那是……超乎尋常的自然大遷徙
嗯,它真就是這樣拍的:
沒完。
發瘋派對期還有最後的高潮。
簡單粗暴,兩個字:用力。
你說簡單?
來,你看看有多簡單。
N小時後,吳賢真終於被轉移到手術台。
醫生、老公在旁邊圍著,告訴她:寶寶馬上出來啦,再最後用力!
怎麼用力?
醫生的解釋也很直白:像拉shi一樣就行了!
好,來——
1,2,3,用力!!!!
停!
唉你不要只在臉上用力啊,要像拉shi一樣用力啊。
臥…槽?
老娘快疼死了還要被吐槽?!
沒辦法,再堅持一會兒吧。
深呼吸——
來來來,用力!!!
停停停。
醫生:像拉shi一樣用力,不會了嗎?
老公聽到也慌了:親愛的啊,不記得拉shi的感覺了嗎……我來給你講一下啊……啊我也不知道怎麼解釋了今天早上才拉了兩次呢……
她自己則幾乎絕望了:四十多年裡每天都知道的感覺,突然就不知道了……
打住。
笑是好笑,但如果你去問問你的媽媽、老婆,她們當時是什麼感覺?
你絕對笑不出來。
生育終於結束,可以享享清福了?
呵呵。
考驗才剛開始。
如果說生育過程是心理上遭罪,生育之後就是身心全方位的折磨。
第一道坎,見面。
跟誰見面?
就你的親生兒子。
你可能會問,母親見到孩子第一面,不應該是一輩子最幸福的瞬間嗎?
吳賢真也這樣以為。
當護士把孩子抱過來,放在她身旁的那一刻,她本來是做好了感動準備的,頭一側,眼睛一看。
呃……為啥這玩意兒那麼紅?
再認真看。
呃……為啥他那麼丑?
不想看了,但又不好意思扭頭。
呃……我是不是該裝作很感動的樣子啊?
Sir知道,這一幕可能誇張。
但它的黑色幽默,恰恰戳中我們大多數人對「母親」雞賊的神化。
——母親付出極大代價生出孩子,並在日後投入母愛,這是人類本能,卻不是理所當然,更不是我們用以抹殺她們血汗的光環。
這種扎人的幽默還在繼續。
講真,剛剛分娩時的痛還算好的。
因為就算痛,當下所有人還是圍著媽媽。
她是當仁不讓的主角。
生完孩子呢?
馬上淪為配角。
分娩第二天,賢真一早醒來,全家人圍在孩子周圍。
大家都沉浸在得子(孫子)的喜悅中,但讓他們開心的對象顯然已經從孕婦轉到孩子身上。
一個細節就足夠扎心——
分娩時,賢真的嘴唇都是濕潤的,這少不了細心照料,而此時,她嘴唇開裂,楞是被渴醒了。
丈夫說她生得辛苦,婆婆心直口快道:
哎呦 辛苦什麼啊
再怎麼辛苦啊 只要看到孩子的臉
就會忘卻一切 那就是媽媽啦
還是賢真媽媽懂得心疼女兒,上前給她潤了潤乾裂的嘴唇。
她會傷心?
怎麼可能。
她只是……非!常!不!爽!
腦中已經上演了一出歌舞片——
這場生娃的盛典,老娘明明才是主角啊!
不僅有歌舞片。
劇中還出現各種你意想不到的腦洞:
鬼片。
驚悚片。
奇幻片。
這種近乎脫離現實的跳脫,並不僅是手法。
它正想拆穿產婦在現實中所遇到的種種荒唐。
第一次面對孩子哭,不是恐怖片是什麼?
第一次進月子中心,像坐牢一樣,不是驚悚片是什麼?
第一次看見媽媽們大膽地露出乳房,不是奇幻片是什麼?
更荒唐是。
別人看來——
你是母親,你不是應該天生就懂得應對並接受這一切?
對。
作為產婦,你沒辦法特立獨行。
強如吳賢真也一樣。
對產婦的不尊重,可怕就可怕在——
它本來沒有一點道理,可附和的人多了,就成了「道理」。
比如產後調理院,有著一條隱藏鄙視鏈:
母愛程度,用「奶量」多少來衡量。
那些親身母乳喂養的媽媽(「直喂完母」),被認為是「第一媽媽」,處於鏈條頂層。
就拿小愛媽媽來說,她不但喂母乳,還順產,並育有雙胞胎。
起初,吳賢真對這套規則不以為然。
可隨著一次次喂母乳失敗,她開始愧疚、自責,為了能成功喂奶,還去討教有育兒經驗(她的「死對頭」)的小愛媽媽。
看吧。
每一個媽媽,都是這樣被「調教」出來。
然後成為下一個講道理的婆婆、奶奶。
《產後調理院》就是這樣一次後勁極大的「產後陪護」。
它沒有販賣生育焦慮,而是號召社會關注孕媽的身心健康。
看著,有趣。
真正陪著,卻心酸。
Sir印象很深的一個細節。
賢真第一次喂母乳時,在孩子咬住乳頭的那一刻,痛得她咬牙切齒。
恐怕很多觀眾都不知道,哺乳痛同樣可以撕心裂肺。
那條呼籲產婦尊嚴的微博底下,就有留言提到——
「生完孩子的哺乳痛才是真正的痛,這種痛延綿不絕,曾因為哺乳痛想過跳樓」。
然而在我們的國產劇中,在我們的各種產前科普里,這一點不被提及。
當鏡頭給到一位哺乳中的母親時,她們的臉上總是洋溢著滿足的微笑。
她們不痛嗎?
不是的。
是我們的環境慣於對真正的疼痛採取迴避,對喑啞的呼喊閉目塞聽。
另一個讓人不明覺厲的細節是。
生育後,女性本身的名字,被孩子的名字覆蓋掉了。
護理院中有個常見現象,這裡的醫護人員習慣稱呼每個人,誰誰誰的媽媽。
看完兩集,Sir甚至不知道每位媽媽的名字。
孩子,被放在了第一位。
大家隨口談論的,也是孩子叫什麼,男孩還是女孩,生的是第幾胎,用什麼方法生的。
而孕媽的名字、年齡、職業、學歷,統統變得不值一提。
處於此種環境下,孕媽的心理在發生劇變。
於是一個新的可怕邏輯誕生了——
在調理院,媽媽對孩子的愛,是以「為孩子犧牲多少」來衡量的。
全職媽媽偉大,努力工作養家的媽媽則是「罪人」。
媽媽如果早斷奶,離開孩子去上班,那簡直就是「暴力」。
久而久之,賢真也開始為自己的不盡責懊惱,還會因對孩子突然冒出的嫌棄而羞愧。
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
畢竟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當媽媽。
然而她們不允許這樣想。
犧牲,是心照不宣;
委屈,是大逆不道。
旁人還會借用孕媽的產後情緒,去道德綁架,指責不能母乳喂養的賢真——
(孩子的)不信任和憤怒
還有挫折萌生了
至於到底要不要做全職媽媽?
這部劇並沒有明顯站隊某一方,全職媽媽不認可產後回歸職場,職場女性同樣對全職媽媽無法感同身受。
在賢真眼裡,全職帶孩子,那不就是在家玩。
雙方對彼此,顯然存在深深的誤解。
《產後調理院》這部劇最亮眼之處,就是它並不灌輸既定觀點,而是以一個月子中心做舞台,濃縮了不同的人身上,不盡相同的人生。
沒有絕對正確的模式。
只有適合自己的活法。
對於女性,對於任何一個獨立的個體來說。
工作、戀愛、結婚、生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
而不同的選擇,也會帶來不同的問題,只要勇於承擔起自己所做選擇帶來的後果,便已經是個成功的媽媽了。
每一位女性,在是「誰的妻子,誰的母親」這樣的身份之前。
首先應該是一個擁有自己名字的人。
自然分娩、母乳喂養、生育多胎。
能做到這些的媽媽固然偉大。
但希望有一天,對於不能做到這些的媽媽,人們不用再說:
你一定能行。
而是——
你很棒。
辛苦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布拉德特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