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朱奕奕 李菁 朱凡 見習記者陳少穎
4月4日18:00(巴黎時間4月4日12:00),中國駐法國大使館邀請張文宏教授與在法華人華僑、留學生等進行在線交流,回答海外同胞們關心的疫情發展、個人防護等熱點問題。
潘春林提問,病毒在各國是否有差異?針對各國患者的體質,病毒感染是否有不一樣?
張文宏回答,全世界各地的病毒都有測序,已有做比對。不同國家感染的病毒在做解析以後,是沒有差異度的。對於人種是否有差別,張文宏舉例,高加索人裡面,義大利人、法國人、德國人的病死率也有差異,因此,和人種也無關。
「那麼你又要問,是否各個國家的醫生水平不一樣?」張文宏進一步提到,歐盟的國家內,醫生受著同一套體系的培訓。以法國和德國的病死率為例,早期的醫療資源分配,兩個國家略有差異。之前提到,5%的年輕人有事,需要氧氣治療,如果他們沒有及時找到床位,沒有ICU的支持,那麼風險就很大了。
張文宏認為,歐洲目前要把疫情阻擋住。「德國專家告訴我,他們希望在民眾居家隔離期間對醫院資源進行調配,讓醫療資源處於動態的平衡之中。等冬天來了,病毒又來了。搞它兩年,將它打下去。這個病毒有可能是個持久戰,法國採取好的防疫策略,把前期的經驗保持下去,那麼,法國相對會處於安全的狀態。」
留學生郭暢提問:「我所在的位置是法國的斯特拉斯堡,是法國和德國邊境的城市,我想問的是據我了解到法國還沒有開始進行大規模檢測,有同學反應有輕微症狀,不知道有什麼自我檢測的方法或者區別?」
對於飛機上的空氣過濾器很先進,回來時為什麼還會有人發生感染的提問,張文宏回答,這個其實不太好講。回國的人員大多數是在落地篩查的時候篩查出來,或者在隔離的時候出現。大部分人經過30多個小時的飛行,會認為是飛機上感染了,其實未必。病毒接觸以後,有個複製過程,這需要時間。所以很難判斷是否在飛機上還是在其他地方被感染,只不過在落地時被檢測出來的,這是大機率事件。
張文宏進一步提出,但是不能排除在飛機上是否被周圍乘客感染,這個風險依然存在。「你問空氣過濾器的問題,其實是在問氣溶膠的問題。在這裡說明,飛機的氣溶膠每個小時過一遍,我認為沒有感染的風險。」張文宏說,如果飛機的過濾器不夠,有氣溶膠在機艙里形成,那麼感染的就是整個機艙的人,而不是零星幾個人。氣溶膠在醫院裡發生過,而在生活當中,遇到氣溶膠的機率很低,再加上現在坐飛機,大家防護得很好。在這種情況下,被氣溶膠感染的風險極低。「就算在飛機上有感染,可能是被坐在旁邊的兄弟感染的,你們兩個有摘下口罩、密切交談的情況,好得不得了。」
張文宏特別提醒,「大家始終要記住,兩個人好得不得了的時候,往往是風險最高的時候,特指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坐飛機的時候,防火、防盜、防隔壁鄰居。兩個人講話,必須有一個人戴口罩,記住一點,兩個人不許同時吃飯,同時吃飯風險極高。」
直播現場有嘉賓提問:超市買的外包裝是否有傳播病毒的機率,如何避免?有沒有必要噴一遍稀釋酒精?
在張文宏看來,這種風險非常低,在乾燥的環境里病毒存活的時間比較短暫,有時候是幾個小時,有時候是一天,一般來說超過一兩天就沒有了,「你正好碰到被有病毒的人接觸過又放回去,病毒還存活的機率微乎其微。」
張文宏介紹,在上海和武漢都沒有這樣去做(對外包裝進行消毒),疫情都控制得挺好,所以大家都沒有對此有擔憂,「我個人收快遞都是毫不猶豫地拆開,有一個建議就是把外包裝拆開後扔掉,就可以解決擔憂,處理掉之後洗個手就好了。」
張文宏說,如果買牛肉乾可以把外包裝拆掉放在罐子裡,但這個做法類似於潔癖,個人不是很建議去做。
對於是否需要用酒精去噴外包裝?張文宏說,用酒精把外包裝全部噴一遍蠻費的,但是非要去噴也沒有意見,但是價值非常低。
「如果你做了消毒,獲得心裡的安慰,那我覺得心理安慰也是重要的。」張文宏說自己不會去做,但是不反對別人去做,多消毒總歸是有好處的,但是對於防治新冠肺炎病毒意義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