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婚後和婆婆同住,半年後卻搬家,男子:媽,別對她太好

2020-02-26     麥豐深夜暢談

01

超過尺度的「愛」,會變成一種沉重且讓人覺得無法呼吸的負擔。

也許這種感覺對於某些習慣了無微不至照顧家人、呵護子女的長輩而言,是一種完全沒辦法理解的感受,可帶給當事人的難受與痛苦,又無法忽略。

我們從懂事一直到生命結束,都得持續處於學習當中,而懂得這些人際關係與交往相處之道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這樣才能與世界、社會及他人和睦相處,讓大家都能有一個儘可能幸福美好的人生。

桑芸的丈夫是家中的獨生子,而她婆婆自從生下他之後便沒再工作過了,一直都是全職太太,從小對這個孩子簡直是無微不至的照顧至今。

她是位很傳統、很溫柔、很勤快也很細心的女性,這是當初剛接觸老人時,桑芸對她產生的初印象。

因為覺得他們家家庭氣氛溫馨,家人之間彼此有愛,桑芸那時還認為自己找了個難得的好婆家,覺得自己運氣很好,為此幸慶了許久。

只不過可能因為她婆婆照顧慣了自己的兒子,所以有點打從心理上離不開他。

所以儘管結婚之時小夫妻兩人明明自己買了套房,可她婆婆卻放著自己寬敞的住房不住,偏要跟他們住在一起。

因為這套房子面積不大,想來想去,結婚沒多久,夫妻倆還是跟著婆婆從自己的小窩搬回婆婆的大房子一起住去了。

02

其實照實際情況來看,桑芸嫁過去之後,她婆婆對她也照顧有加,飲食起居全都是老人在負責,而且也從來不會說兒媳婦的不是。

更讓人覺得難得的是,就連生活中的每個小細節,老人都會像對自己的兒子一樣,幫兒媳婦安排好。

剛開始的時候,桑芸有點受寵若驚,時常帶著感激的心情跟婆婆客氣。

可慢慢的時間一長她便開始感覺不自由,內心漸漸不安與煩惱起來。

原因就是跟婆婆在一起後,雖然生活細節上被照顧的很好,但是也有很多規矩得遵守。

比如老人不讓她吃任何她所認為的垃圾食品,晚上10點前必須回家。有時候她上完中班回來已是半夜,可老人卻不管這些實際情況,認為人一定得按時吃早餐才健康,所以也會在早上8點叫醒兒媳讓她吃飯,不允許她睡懶覺。

年輕人哪裡忍受得了這些條條框框。

可每當她為此提出反對意見之時,老人就會一直跟她講道理,意思這一切都是為了她好,而且說著說著眼圈就會紅,露出很委屈、很傷心的樣子。

日子一長,桑芸就變得小心翼翼了,生怕自己哪裡出錯招來婆婆不高興。

可是僅過了半年時間,她卻因此患了抑鬱症,成天憂心忡忡。

03

她老公看著妻子日漸消瘦,很著急,覺得自己沒有照顧好她,也明白問題出在哪裡。就是因為自己母親照顧人的那一套太過火導致的。

從前他以為自己能習慣她也應該能過得去,沒成想卻變成這樣,當下便下定決心搬家。

當他告訴自己的母親這個決定之時,老人自然要問其原因。

他便說了這樣一句話:「媽,您別拿照顧我的一套去對我妻子,別對她太好了。」

老人雖然不能理解,問兒子哪裡還沒做好,以後她會加倍小心。

可是這回他卻鐵了心,只說自己年紀也大了,也是時候獨立了,對此老人也無可奈何。

小夫妻二人第二天便搬回了從前的地方,在這之後,在丈夫的悉心照料下,桑芸的病才漸漸好了起來。

自從他們搬了家後,婆婆也沒辦法再對孩子進行全天候「保姆式」的照顧,婆媳兩人的關係反倒好起來了。

這也算是一個既出老人意料,但在外人看來,卻又在情理之中的收穫。

俗話說距離產生美,這句話其實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有一定的正確性。

婆媳之間的長久共處,如果太過於近距離,不管是好心還是相互保持警惕,在很多時候都會產生非常多事前難以預料的問題與矛盾,會因此拉開婆媳之間的距離。

畢竟兩代人思想觀念、生活觀念都不同,在生活作息更是如此。

當老人無法理解子女之時,出於孝道,一般都需要子女退讓。

可一味不管他們的真實訴求,永遠全盤皆退,年輕人的內心會逐漸失衡,對這樣的生活無法長期忍耐,與長輩之間的感情也只會日漸冷卻甚至消散。

所以在面對這件事的時候,當下便要堅定自己的選擇,有自己的主見。

就算老人心很善良、婆媳之間可以近一點,但是也最好能夠擁有安全距離,就不要非得將對方捆於眼前,否則在未來迎接雙方的,就不僅是矛盾這麼簡單了,還會產生很多非常嚴重的後遺症。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fZTgXABgx9BqZZIaSt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