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臘月初八,俗稱「臘八日」,是我國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也是迎春活動的序幕。過臘八節,老家上架那邊有吃「臘八粥」的習俗。
臘八節這天,天一亮,母親就為粥里的食材做準備,淘洗、浸泡粳米、糯米、紅豆、綠豆、花生米、板栗、紅棗、蓮子等,忙得不亦樂乎。母親先用鐵鍋盛半鍋水放到火上燒開,然後放一小杯粳米和一小杯糯米煮幾分鐘,再放入紅豆、綠豆、黑豆等。不一會兒,一縷白氣從鍋蓋和鍋沿縫隙中飄了出來,那種混合著米香、豆香、棗香的香味,聞一下都感到混身輕鬆。鍋內的粥「咕嘟、咕嘟」地沸騰著,母親不停地用鐵勺攪動著,慢慢地粥香四溢,讓人口水橫流。
大約半個小時,粥煮好了,出鍋前母親還會往裡面放點白糖或紅糖。用大碗盛上一碗臘八粥,只見濃稠的粥裡面各種顏色的食材彼此隨意地依偎在一起,和諧而安祥,一股股米香、豆香、棗香、花生、板栗香味混合在一起,舒坦著你的鼻腔,勾引著你的食慾。一碗臘八粥端在手裡,看在眼裡,都是滿滿的、沉甸甸的幸福感。吃上一口,又暖心又暖胃,不一刻工夫,我們便吃得滿頭大汗,別提有多舒坦。看著孩子們這副欲罷不能的吃相,母親的眼裡總是充滿著濃濃的愛意與辛酸。此時,父親總會跟我們講一遍朱元璋和臘八粥的故事。
傳說當年朱元璋落難時在監牢里受苦,當時正值寒天,又冷又餓的朱元璋竟然從監牢的老鼠洞裡刨找出大米、紅豆、綠豆、紅棗等七八種五穀雜糧,朱元璋便把這些東西熬成了粥,因為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其名曰這鍋雜糧粥為臘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頓。後來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為了紀念在監牢中那個特殊的日子,他於是就把這一天定為臘八節,把自己那天吃的雜糧粥正式命名為臘八粥。
在我的家鄉,粥是莊戶人家的家常飯食。在我們小的時候,鄉親們早晚兩餐都要熬上半鍋粥,可以說,農家孩子都是喝粥長大的。
寒冷的冬天,能夠吃上母親親手製作的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是多麼的溫馨,多麼的幸福。臘八粥既可口,又有營養,容易消化吸收。它有和胃健脾、養生保健之功效。它體現了人們歡慶豐收的喜悅,更能表達人們祈盼五穀豐登的感情。
「吃了臘八飯,趕緊把年辦。」喝完了臘八粥,鄉親們便開始置辦年貨了。慶豐收、迎新春、賀太平。
(文/谷彥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eGUNG8BMH2_cNUgq_o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