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契約精神多來年的傳播,一直沒有成為天朝的主流價值觀,因為但凡在社會上有過三年工作經驗的人,都會明白,合同這個東西就是走走形式,誰相信誰傻。因為大家都明白,人都不能信,還敢把所有的利益壓在一張紙上?劉邦、項羽的楚漢之爭走到了關鍵點上,項羽就犯了這樣的政治幼稚的錯誤,相信了鴻溝協議,從而三個月就導致了身死國滅。有句話說的好,在戰場上失去的東西,不可能在談判桌上贏回來。大家都不相信協議,相信什麼呢?
【出處】《資治通鑑》第10卷 漢紀2
【原文】項羽自知少助;食盡,韓信又進兵擊楚,羽患之。漢遣侯公說羽請太公。羽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洪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九月,楚歸太公、呂后,引兵解而東歸。漢王欲西歸,張良、陳平說曰:「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楚兵疲食盡,此天亡之時也。今釋弗擊,此所謂養虎自遺患也。」漢王從之。
【譯文】項羽自己明白楚軍頗為缺乏援助力量,而且軍糧已經全部吃完,韓信又在進兵攻打楚軍,為此十分憂慮。漢王這時派侯公前來勸說項羽,請求接漢王的父親太公回去。項羽於是就同漢王定下條約:二人平分天下,以戰國時魏惠王所開的名為「鴻溝」的運河為界,鴻溝以西劃歸漢王,鴻溝以東劃歸楚王。九月,楚軍將太公、漢王王后呂雉送歸漢王,項羽隨即領兵解陣而東行歸去。漢王於是也想西行回國,張良、陳平便勸他道:「漢國已經得到了大半個天下,諸侯又都來歸附,楚軍卻兵疲糧盡,這正是上天讓我們滅亡楚國的大好時機啊。如今放走楚軍而不去追擊,這即叫作『飼養猛虎給自己留下後患』呀。」漢王接受了他們的意見。
【解析】
1、反制實力
真理在飛彈的射程之內,只要有反制對方的實力,就是沒有協議,也能夠讓別人唯命是從,如果沒有實力,就是再多的保證和承諾,都會變成一紙空文。項羽自己封的諸侯,要麼被滅,要麼投降,已經失去了外部援助,內部又缺少糧食,常年的戰爭士兵也得不到休息。而劉邦的謀士們看透了這一切,果斷的撕毀協議,給項羽上了一課:政治比的就是誰的拳頭硬,不是協議上的字更多!
2、籌碼要挾
為什麼,一開始這些謀士不阻止劉邦簽訂協議,而是簽訂後撕毀呢?這樣徒增了道德壓力。關鍵是劉邦的老爹、老婆都還在項羽的手裡做人質。所以,必須通過協議的方式,把劉太公和呂雉給換回來。當人質放回的那一刻,項羽連坐在談判桌上的資格也喪失了。項羽其實應該分兩次放回人質,或是交換人質,把陳平和張良要求暫扣,等劉邦北歸履約後,讓其返回。
3、道德約束
你以為項羽傻啊,他不知道劉邦是什麼樣的人?他為什麼相信劉邦會受到的道德約束,從而認真執行協議?項羽是不傻,但是他心存僥倖,決定賭一把,來為自己爭取喘息的時間。畢竟政治形象對於劉邦還是很重要的。但是,劉邦卻也只是嘴上說說要走,做做樣子而已。陳平、張良立即就為劉邦找到了下台階的藉口,你這是養虎遺患啊,時不我待。劉邦成功轉移的道德壓力。
上述的三大權謀手法,約束力是逐級遞減的,想完全保證合作的有序進行,就必須同時使用上述三大手法,其實不僅僅政治家不相信承諾,老闆姓也是如此,買房剛交了錢,簽了合同,轉身發現房子降價了,立即就恨不得把售樓部給砸了。因為他們不信合同,他們也不會遵守合同,他們只想通過打砸售樓部的方式,來增加對房地產公司的道德約束,逼著開發商重新回到談判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