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子怎麼這樣子啊

2021-02-12     我實在是太CJ了

原標題:這片子怎麼這樣子啊

昨天的春節聯歡晚會上,賈玲和張小斐再一次搭檔合作了小品節目。

賈玲演媽媽,以為自己生了病;張小斐扮女兒,背著家裡偷偷談戀愛。

這樣的搭配和 《你好,李煥英》相映成趣,可以說小品成了電影的彩蛋,我忍不住想起片子裡她倆的一場對手戲:

賈玲演的賈曉玲跟張小斐演的李煥英說,「下輩子咱倆必須得做母女」,但是下輩子要她來當媽媽,「你(李煥英)來做女兒」。

這可能是全片情感濃度最高的片段之一,也讓我決定在大年初一這天先寫寫它:

很多人把春節看得無比重要,是因為一年到頭就只有這段時間能闔家團聚,不管你在大城市裡是Mary還是叫Sam,坐在多頂級的寫字樓里揮斥方遒,到大年了都得回到父母身邊去做他們永不長大的掌中寶貝,在熱熱鬧鬧的年夜飯和走親訪友拜大年的習俗中感受時間慢速流動的脈脈溫情。

而去年的封城抗疫、今年的就地過年,打亂了你我的團圓夢。不知道有多少人選擇了雲團聚的方式,隔空交流著依賴的心聲。此情此景,正好需要一些溫柔的表達,去聯結我們與父母輩的關切真心。

電影一開頭的賈曉玲,和我們大部分人一樣,是個樂天開朗、卻總是被長輩們用「隔壁家孩子」來對比來教育的存在。

她覺得自己從沒讓媽媽驕傲過,所以在一件大事上耍了小聰明,可這也被人在無意中拆穿了。

就算後來沒被責備,賈曉玲也是愧疚的,愧疚自己沒辦好過哪怕一件事情讓媽媽省心或者開心……帶著這種情緒,她穿越回了1980年代,和還沒結婚的媽媽李煥英做起了情同閨蜜般的表姐妹。

我們都想要回到過去,但「如果」在沒達成時可以是天馬行空的幻想,一旦成真,大多數人都會對應起往日的種種缺憾去修復去彌補。

賈曉玲也一樣。

哪怕眼前的李煥英是「表姐」而不是「媽媽」,賈曉玲都用盡全力希望她能擁有那個年代、那些條件下最好的一切,「我能讓你更高興!」

李煥英想要買到廠里的第一台電視,賈曉玲就演戲幫她達成願望。

李煥英是廠里的女排隊隊員,賈曉玲就想盡辦法動員她們隊去參加比賽,因為聽說這次的第一名遇上了一件「天大的好事」。

甚至賈曉玲還幫廠長的兒子沈光林(沈騰 飾)出謀劃策去追求李煥英,哪怕這樣會打亂之後的故事走向,讓這世界從此少了「 賈曉玲」這個人……

這還是出於那無時不刻都在提醒自己,「我當你一回女兒,連讓你高興一次都沒做到」的負罪感:

賈曉玲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如果一切真的能推翻重來, 「如果我媽當年生的不是我,應該過得比現在幸福吧

可能很多 觀眾都知道 《你好,李煥英》的故事來自於同名小品,2016年賈玲和張小斐搭檔在《喜劇總動員》做了首次呈現,效果絕贊。

岳雲鵬評價那部小品時就說,「 它(小品 《你好,李煥英)沒有在撓你,沒有在抓你,它就是慢慢的刺你的心。

但哪怕故事文本經過一輪輪舞台表演得以充分錘鍊和驗證,小品和電影始終是兩種不同的敘事表達,它們的節奏、表演設計都必須有區別。

原劇本只有二三十分鐘的時長,要適應到現在 電影的兩小時長度,必須經過再次填充和拉伸。

雖然之前就誇過一次張小斐,但還是想說她演得真好啊,氣質也很適合大熒幕,有電影演員的質感。

這個和楊冪、焦俊艷同班,曾經把電影演員當做自己的職業追求,卻因為種種原因而轉換跑道,在喜劇領域發光發熱的女演員,讓人相信李煥英的存在。

還要說說沈騰。

賈玲在之前的採訪里很是感謝了一陣沈騰,說對方能來參演是因為他們上過同一期綜藝節目,當時賈玲透露了自己有個拍電影的夢想,沒想到沈騰主動表達了「如果有需要,我來幫你演一段」的力挺意願。

後來賈玲為了說動沈騰出演重要角色,又特地為他在相關段落里抖了不少包袱,以確保能「出效果」。

順便吐槽下,電影上映之前,有很多人都說「沈騰只拍了七天所以根本不可能是男主、戲份也絕對不可能多……怎麼會呢

貼片預告里吊起大家胃口那段「我叫光林,她叫煥英,我倆,歡迎光臨,聽著多熱情啊」的諧音梗就出現在賈曉玲幫沈光林追愛的相關段落里。

這份感謝是必須必要的,因為沈騰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補足了觀眾想看的喜劇元素:

無論是他假裝正經嚴肅卻總馬上就會被點破拆穿的自我標榜,還是配合賈曉玲的追求建議去發起猛烈進攻卻屢屢受挫的尷尬結果,都讓人覺得「對味」——對的是年味,是團圓時老少皆宜的歡樂氛圍。

當沈光林說自己 「年輕帥氣、位高權重,鏡頭再猛地給沈騰那張已經長在全國人民笑點上的臉,都能讓影廳里突然響起幾聲嘹亮的「嗝嗝嗝」。

坦白說,賈玲在導演層面的確有諸多稚嫩之處:

很多情節她都採用了「直給」的方式,場景調度和影音效果也沒什麼深奧技巧——所以我也理解一些專業影評人會對 《你好,李煥英持觀望態度或者有所微詞,因為它確實就是一部新人作品。

但現在豆瓣8.2 的高分,也的確真實可信——賈玲走心了。

影片最後二十來分鐘,是反轉一切的關鍵,也是不能劇透的原因所在。

《你好,李煥英》是一把賈玲給自己打的心鎖情鏈,承載了她對母親、對家庭、對自己這過往幾十年的深情和依戀。

它極度私人化也極度感性化,我們看的是賈玲內心的隱秘傷口,這位一向樂呵呵的國民女星要把自己的痛苦放出來展覽,以此來歌頌母愛並警醒世人。

賈玲的媽媽就叫李煥英。

她說自己長相隨媽媽,性格也隨媽媽,都一樣的「愛笑、心大、豪爽」

之所以會走上諧星的道路,也是因為李煥英女士的一句話:

賈玲復讀那年,為求保險考了兩個專業,除了中戲戲劇表演專業,還考了競爭力度相對沒那麼大的喜劇表演專業,沒想到兩邊都考上了。

放榜那天,中戲招生處往賈玲家裡打了個電話以徵求她的準確意見,到底要讀哪個班,李煥英用帶有濃重口音的方言回答「戲劇表演」,卻讓校方誤以為她說的是「喜劇表演」。

弄錯了之後,李煥英還勸賈玲,

於是當年「太美了」也「不幽默」的賈玲就這麼進了傳說中的相聲班,並在機緣巧合下成了馮鞏的徒弟,一步步走上了自己的喜劇巔峰之路。

可李煥英沒能看到賈玲後來的風生水起。

她和賈玲的爸爸一起去收稻草,在拖拉機上壘出了兩米多的高度。怕稻草掉下來就白忙活了的李煥英,選擇坐在草堆上,卻在離家還有五分鐘路程的時候從那上面摔了下來……

當時賈玲才剛進校讀大一,就離開了家一個月,再回鄉已經是天人永別。

這在她的內心缺了一個角,此後不管走得再高再順,都覺得有些空空蕩蕩難以填補。

所謂「子欲養而親不待」,莫過如此。

所以這些情緒被賈玲融入到了 《你好,李煥英裡頭,先是小品,再來是電影。標題就要直白敞亮,讓全世界都知道「李煥英」曾經來過——

不只是「hi,mom」,還要是「李煥英」。

李煥英不只是賈玲的媽媽,她還是一個 很精彩、很值得被紀念的個體,一個應該擁有自己傳記的人。

看賈玲採訪里提起片名意義的時候,我想到了台劇《俗女養成記》。

也是在快結尾的時候,女主的阿嬤察覺到自己時日無多,在睡前跟四十歲還堅持單身的孫女說,自己已經好久沒聽到別人喊她名字了。小時候父母喊乳名,朋友叫暱稱,嫁人後跟著冠了夫姓,左鄰右舍都叫她「某某太太」,再後來是「XX媽」,然後又慢慢升級成大家口中的「 阿嬤」……做了那麼久別人的誰誰,到停止呼吸後, 阿嬤想要回到大海去做自由自在的自己。

這是一種很別樣的觀察、非常細膩的感受,對女性這一生經過感同身受了,才能得出類似的認知。

賈玲也在電影中加入了自己的私心,「李煥英應該為自己而活」:

排球比賽的橋段,是因為現實中的李煥英就愛打排球,曾經是廠里的女排隊員。

「我未來的女兒啊,我就讓她健康快樂就行了」,是李煥英以前說過的話,她也確實踐行了自己的觀點,讓賈玲開開心心地長大了。

片尾有一段字幕,是賈玲獻給媽媽的——

自打我們記事起,媽媽好像就是一副中年婦女的模樣,但其實,她們也曾是花季少女,也曾是一個小孩,也曾是她們自己。

賈玲雖然是導演新手,但她不吝把大段鏡頭對準張小斐的清瘦身影和清秀臉龐:

那穿著連身裙的窈窕身姿,那未施粉黛也亮眼奪目的姑娘,讓我們相信賈玲的話——李煥英也曾是個花開一般的姑娘。

那是來自女兒對母親的讚美,與母職無關,只與青春共激昂。

原創不易,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作者以及微信號(cj10141234)。

喜歡文章的話歡迎分享到朋友圈。這裡是天涯娛樂八卦版版主cj的公眾號,關注請添加微信號:cj10141234或長按二維碼圖片識別,跟我一起八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_oZmHcBMMueE88vO_W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