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亞克西」!蘇州援疆醫生又被豎大拇指啦

2019-11-13     看蘇州

【看蘇州專稿 文/通訊員 翟燈文】

有人曾說:「即使你賞盡了壯麗山河,卻沒到訪過新疆,便不能說看過了這世上所有的廣袤無垠。」在新疆伊犁,有這樣一群「遠方來客」,他們從未停下遠行的腳步,不為風景,只為健康,在廣袤無垠的新疆大地上用心血,詮釋著「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精神,為新疆的穩定發展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劉滔,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派往援建伊犁州友誼醫院的骨科醫生,作為江蘇省第九批衛生援疆幹部,現擔任伊犁州友誼醫院骨科主任。

2018年7月,他帶著期待、擔憂與彷徨,踏上了為期一年半的援疆旅程。如今,援疆任務即將結束,回眸來時路,他見證了伊犁州友誼醫院骨科的發展與自己的成長。

「援疆是一項任務,但是到新疆後,援疆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使命。」這是他踏上新疆土地上最深的感觸。

思考!我能為這裡做些什麼?

初到伊犁州友誼醫院,這裡給劉滔的印象和他最初的想像並不一樣。伊犁州友誼醫院是當地最大的三甲醫院,總床位1500張,規模和內地一些醫院相比並不遜色。新的外科大樓,3.0T的核磁共振、雙源CT等先進的醫療設備,讓劉滔之前的顧慮全都一掃而光。

伊犁州友誼醫院骨科分為脊柱和創傷,關節和創傷兩個病區,總床位90張。目前骨科能夠常規開展一些大的四級手術,比如:頸椎前後路手術,腰椎PLIF,腰椎前路手術,全髖置換術,全膝置換術等。

到達伊犁州友誼醫院的第一天,劉滔就參與了一台胸椎前路手術,這個手術是伊犁常規開展的,但是在蘇州開展的並不多。伊犁州友誼醫院先進的醫療設備,各項骨科技術都已常規開展,這些讓劉滔感到欣喜,同時他也在思考「伊犁州友誼醫院哪些方面需要我的幫助?我能夠為他們做什麼?」面對這些問題,劉滔沒了太多的想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抓小抓細,細微之處見真章

劉滔有個好習慣,不論多忙,晚上都會抽空記筆記。筆記大部分都是和手術相關,「如何提高手術技巧?如何改進手術方式?」來伊犁將近一年半,劉滔的筆記本也記滿了整整一本。

剛到陌生的工作環境,一切都需要慢慢磨合,所以剛開始對於每個病人的圍手術期細節,劉滔都要親自把關。病人的心、肺、腦功能是否耐受手術?麻醉風險大不大?手術需不需要備血?手術器械全不全,如果不全該怎樣調整?手術可能會出現哪些問題,該如何防止問題的發生......

對於術前、術中、術後各個環節,他都會在手術準備過程中考慮到,以便從容應對。和年紀大的少數民族患者交流成了劉滔的難題,但是語言的障礙並沒有讓他放棄每一次的術前談話,他會讓能講漢語的家屬或者本地的醫生幫忙翻譯。

作為援疆幹部,不僅要帶來新技術、新理念,在管理方面也要不斷進行優化。工作一段時間後,劉滔發現手術器械配備、分裝上不太合理,把脊柱前路、後路、頸椎器械全部放在一起,想做某一個手術,要拆開很多的消毒包,這樣的操作不但效率低而且增加了感染機率。

為了減少術中感染,優化手術流程,劉滔幫助他們按不同手術類型把器械分門別類。手術床、手術墊子等相關設施比較陳舊落後,不符合專業化要求,他也進行了優化。抓小抓細,對待工作他從來不馬虎。

劉滔說:「病人的生命容不得一點馬虎,抓住每一個小細節,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傾囊相授,多項技術填補空白

從無到有,從有到精,劉滔幫助當地組建學科、結對子、帶徒弟,傾囊相授,把蘇大附一院骨科團隊在2017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椎體後凸成形關鍵技術帶到新疆,讓當地百姓享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福音。

「沒摔跤就骨折了?」77歲的費阿姨納悶得和劉滔說起自己的經歷。費阿姨剛開始因輕微扭傷導致腰背部疼痛並且活動受限,以為是一般的腰肌勞損就自行配了點膏藥,服了止痛藥,但是並沒有見效,症狀反而越來越重。

費阿姨家人知道後,趕緊帶著她到醫院檢查,拍片子顯示是腰椎骨質疏鬆椎體骨折。「保守治療還是手術治療」,針對費阿姨的顧慮,劉滔帶領友誼醫院骨科團隊耐心講解病情,並最終選擇打「骨水泥」的微創手術。手術由劉滔親自主刀,在團隊精準配合下,手術歷時40分鐘,患者骨折椎體高度恢復滿意,手術取得圓滿成功。

脊柱微創手術創傷小,術後恢復快,也是患者首選。但是伊犁州友誼醫院骨科在劉滔到來之前,脊柱方面主要做一些常規的開放手術。劉滔到來之後,帶領他們首次開展脊柱微創手術。比如:腰椎間盤突出椎間孔鏡術、腰椎微創融合術,顯微鏡下頸椎椎間盤摘除椎間融合術以及複雜的創傷手術。

同時,帶領他們開展從未開展過的肘關節恐怖三聯征手術,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手術等比較複雜的創傷手術。「既然來了,就要讓江蘇醫生成為伊犁人信賴、欽敬的品牌。」劉滔說,要對得起「援建幹部」四個字。

「江蘇醫生真是『亞克西』!」近一年半的援疆經歷中,這句話劉滔經常從他的病人口中聽到。

「醫德高端勝似親人,醫術精湛手到病除」。56歲的維吾爾族患者阿布都外力·阿布力克木對於劉滔的感謝無以言表,特地讓人製作了一面錦旗表達對劉滔的謝意。常年遭受腰椎間盤突出折磨的他,經過微創脊柱內鏡手術治療後,第二天就能下床行走。

80歲的老軍人徐先生,原南京軍區高炮部隊軍人,後轉業來到伊犁,他與江蘇援疆幹部有著不解之緣。20年前,他因膽管阻塞導致黃疸,後發生器官衰竭,經第三批江蘇援疆專家的診治,救回了性命。20年過後,徐先生因腰椎管退行性滑脫伴椎管狹窄導致腰部、腿部疼痛難忍、行動困難。

在伊犁和烏魯木齊多家大醫院就診,都沒有治好,聽說手術風險很大,可能會癱瘓,無法面對現實的徐先生因此差點跳伊犁河輕生。幸運的是,聽說伊犁州友誼醫院來了江蘇援疆專家,他帶著最後一點希望找到了劉滔。

劉滔告訴老先生:「這只是常規手術,沒什麼風險,絕對不會癱瘓。」劉滔親自主刀實施腰椎經後路椎弓根螺釘固定,椎管減壓,椎間融合術。術後老先生腰腿疼痛症狀明顯好轉,能夠正常下地行走,對生活又重新燃起了希望,劉滔的心也安了。

徐老先生說:「非常感謝援疆專家,他們給了我兩次生命,一個將我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一個解除病痛,給了我生的希望。」其實,像徐老先生這樣受益於援疆工程的人還有很多,他們在援疆專家的幫助下,重新開始新的生活。

因地制宜,援疆成果顯實效

「需要什麼、我能做什麼,又能留下什麼」,援疆一年多來,縈繞在劉滔心頭的這些問題慢慢明朗起來。在他看來,醫療、教學、科研、管理對於醫院來說就好比汽車的四個輪子,缺一不可。進疆伊始,通過全面調研醫院骨科情況,制定援疆計劃,查找問題,制定對策,結合醫教研管理協同發展,醫院骨科的門診率、住院率顯著提升,在地區的影響力也進一步提高。

據統計,援疆以來,劉滔帶領骨科團隊共診療各族患者1425人次,親自主刀手術120多台,指導手術180餘台,救治危重患者63人次,開展了12項新技術、新業務、新方法,填補了自治區自治州的多項技術空白,其中3項為伊犁州首例。

援疆有時限,能給當地留下點什麼,是劉滔一直在琢磨的。劉滔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優勢,帶領骨科團隊積極申報,從全疆各大醫療機構數百名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於2019年3月順利獲得自治區衛生健康青年醫學科技人才專項科研項目,實現了伊犁州骨科界零的突破。除此之外,他還帶領骨科團隊新獲得了伊犁州州級課題1項。他個人也獲得了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

7月13日,「江蘇名醫伊犁行暨第三屆伊犁骨科學習班」在伊犁州友誼醫院舉辦。劉滔牽線搭橋,邀請了蘇大附一院骨科專家楊惠林教授團隊。

蘇大附一院骨科主任楊惠林、周峰主任醫師、程敏護士長、骨質疏鬆科普中心主任魏琳等圍繞骨科手術動態、難點、熱點與手術護理、科普等問題與當地醫護工作者進行探討與對話交流。此次學習班參會人員數量是歷屆最多,也得到了伊犁州衛健委及江蘇省援疆前方指揮部相關領導的高度表揚。

從州級醫院到縣級醫院,從縣級醫院到鄉鎮衛生院、從鄉鎮衛生院到氈房......跟隨著江蘇名醫伊犁行義診,劉滔用腳步丈量著伊犁的土地。劉滔的妻子曾來伊犁探過一次親。但劉滔忙著義診,一些牧區比較偏遠,每次醫療隊都要歷經幾小時的顛簸才能到達目的地,看著烈日炎炎下奔波的丈夫,妻子臨走前對劉滔說,「放心吧,家裡有我。」

不負重託,做民族團結的促進者

援疆是施展抱負的舞台,更是錘鍊黨性的考場。在援疆一年多來,劉滔慢慢理解到援疆事業的崇高,沒有邊疆的穩定就沒有內地的發展。援疆醫生不僅是經驗技術的傳道者,更是在民族團結上用心、用力、用情,作各民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心手相連,守望相助的促進者。由於工作突出,劉滔先後被伊犁州友誼醫院評為「民族團結先進個人」、「援疆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

蘇大附一院對於伊犁州友誼醫院的支援始於1999年,至今已有20年,歲月積澱的深沉記憶,讓兩家醫院在深化合作中共同發展。作為蘇大附一院的中心工作,醫院領導十分關注援疆進展。

2019年8月,蘇州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蘇大附一院黨委書記陳衛昌帶隊赴新疆看望慰問援疆專家。陳衛昌表示,做好援疆工作是全黨全國的大事,對口援疆是國家戰略。蘇大附一院多年來緊緊圍繞援疆工作目標,紮實完成各項任務,派出的赴疆專家都是通過精心選拔的優秀人才,是政治素質好、組織觀念強、業務水平精的業務骨幹。

一年多來,劉滔歷經思念的「心靈大考」,靜下心、沉住氣、不忘初心、不負使命,通過「傳幫帶教」,為當地醫院培養了自己的骨科醫療團隊,用自己的醫術讓一個個患者轉危為安,更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推動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落地生根。

在這裡,劉滔也收穫了自己人生中的許多第一次:第一次結下了許多新疆朋友、第一次認了門新疆親戚、第一次填補了伊犁骨科醫學多項技術空白,第一次對這片土地感到了深深的不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Z4yZ24BMH2_cNUgMm2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