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脈通導讀
如果患者不幸被診斷為肺癌,在開始正規治療前,醫生往往首先會讓患者進行一系列的檢查及評估,為什麼醫生會開這麼多檢查呢?
多數肺癌患者首先是通過CT檢查發現的,但CT檢查能確診是肺癌嗎?答案是不能。目前,確定肺癌的診斷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在顯微鏡下面找到腫瘤細胞(即醫生所說的病理學診斷),其他情況,包括腫瘤標誌物升高、CT發現有占位都只能是疑似診斷。
因此,第一個問題就來了,怎麼獲得病理學診斷呢?臨床上,醫生往往通過氣管鏡或肺穿刺的檢查,從腫瘤上取下一小塊來進行化驗,如果患者有腫大的淋巴結,也可以取一個淋巴結進行化驗,這是現在常用的方法。但做個氣管鏡或肺穿刺真的那麼簡單嗎?並不是,因為在進行這兩個檢查之前,還有一系列的準備工作。比如,患者凝血功能好不好(凝血功能差的患者,一旦檢查過程中出血,非常不容易止血)、心臟有沒有問題(心律失常的患者,萬一檢查時出現心跳驟停,那可是大麻煩)、有沒有傳染病(畢竟結核和肝炎在我國還是很普遍的),要明確這些問題,首先要采血進行化驗。所以,這部分檢查是為了明確診斷。
圖1 氣管鏡檢查
肺癌診斷一旦明確了,患者最想知道的問題就是腫瘤有沒有擴散,患者有沒有手術的機會。為了回答患者的這個問題,首先還是要進行一系列檢查(畢竟要拿出客觀證據來說話)。肺癌最常見的轉移部位有四個:同側或對側的肺、大腦、骨頭和肝臟。因此,需要對這些部位挨個進行檢查。肺需要做平掃或增強CT,腦子要做增強腦核磁,骨頭要做骨掃描,而肝臟要做B超檢查。只有這些檢查完善了,才能評估患者有沒有轉移。單項檢查如此麻煩,那有沒有一步到位的檢查方法?當然有,這種檢查方法叫PETCT檢查,雖然這個檢查可以一步到位,但是花費相對而言也會更高。所以,這部分這些檢查是看看有沒有轉移。
圖2 一步到位的PETCT檢查
如果患者不幸轉移,沒有手術機會,那只能接受內科藥物治療。在治療之前,仍有一些檢查需要完善。首先,患者有沒有配對的基因突變(這一點已經在第一期進行了科普)、有沒有PD-1/PD-L1的表達?這些檢測是直接影響醫生的藥物選擇。畢竟基因能配對的患者和基因不能配對的患者,後面的治療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這些檢查是為了指導治療方案的選擇。
那診療方案明確了,是否就可以立馬進行治療了呢?仍然不是,因為還有一些檢查需要進行。中國有句老話叫「是藥三分毒」,而化療藥物的毒性相對於其他的藥物而言往往更大,因此,這些檢查主要目的是對藥物的安全性進行動態觀察。比如,靶向治療藥物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肝功能的損害,如果在治療前不進行肝功能及B肝病毒檢測,如果患者的B肝病毒正在複製,那繼續接受治療就可能使肝功能衰竭,從而威脅患者性命。因此,這部分檢查,主要是為了監測藥物的不良反應,最大程度保證用藥安全。
總結來說,患者進行的這一溜十三遭的檢查,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明確診斷、評估有沒有轉移、指導治療選擇和評估藥物的副作用,保證用藥安全。而不同的目的所要選擇的檢查手段也是不一樣的。
初診肺癌的患者,往往心理上很難接受這個現實,同時還要在醫院的各個部門進行一系列的檢查,尤其是在大型三甲醫院,預約檢查往往都在數天以後,因此患者及家屬的焦慮也可以理解,而對肺癌的有效防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這些麻煩事。那麼,如何對肺癌進行有效防治,請關注下期科普文章:肺癌的防治,關口前移很重要。
註:本文僅用於科普宣傳,不能作為患者更改治療方案、進行醫療決策或進行醫療諮詢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