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美食家筆下的——茶葉蛋

2019-10-02     美象府

編者按:若干年前,台灣的某位所謂的教授感慨大陸吃不起茶葉蛋,使我們大陸人頓時對茶葉蛋高看了好幾眼。今年8月起台灣因水災嚴重,蛋價猛漲,呵呵,劇情反轉得有趣。現在刊發一篇台灣美食家寫的茶葉蛋,足見其對這東西情感很深。

醫院裡似乎永遠缺乏食物。我下樓進餐廳,覺得食物都像飼料,實在不堪入口。這醫院尤其偏僻,僅門外一家便利商店,進去買了兩顆茶葉蛋,回病房問她要不要吃?好。嘴巴卻已經不聽使喚,恐亦已無法吞咽。忽覺茶葉蛋苦澀。凝視著沉睡在病榻上的妻子,忽覺有點陌生,剃光的頭顱有三處明顯亮禿,應是一年前在廣州做光子刀治療後留下的傷痕。我理解生命中不免有許多損傷和裂痕,也許有那些裂痕才是真實的人生。

茶葉蛋

往事如茶葉蛋浮現。轉瞬又過了兩年多,徐哥、文琪的公子在日月潭舉行婚禮,安排親朋好友先住進涵碧樓。夜裡和妻子外出散步,路旁買了茶葉蛋邊走邊吃。大概托「金盆阿嬤茶葉蛋」聲名之蔭,日月潭一帶賣茶葉蛋者伙,所售也多添加香菇滷製。

茶葉蛋流傳甚廣,幾乎遍布華人地區。在台灣,這種庶民小吃更緊密連接著生活,甚至成為許多數據的指針,如最近要調漲的基本工資,換算後大約是每天一顆茶葉蛋,清楚明了。尤有甚者,便利商店都賣茶葉蛋,每家店內皆備有電飯鍋,鍋內不斷冒出蒸氣,一顆顆滾燙的茶葉蛋顯現不規則裂痕。

準備好五香配料

開煮茶葉蛋

茶葉蛋必須入味,類似滷蛋的美學原理,令茶汤滷汁有效滲入蛋白及蛋黃,干涉其味道;異於滷蛋的是帶殼製作,滲透之道乃依賴蛋殼裂縫。那裂縫乍看似毀壞,似傷痕,其實是茶葉蛋之宿命。人生本來就不缺乏損傷與苦澀。既選擇入味,就註定回不去水煮蛋的時光,回不去了年輕時光;那些裂痕,那深褐紋路的表皮像歲月的皺紋,像生活的歷程,深刻、實在,飽滿著記憶之味。既選擇茶葉蛋,就必須割捨滷蛋的可能;既然從事文學工作,不免就喪失了當科學家的抱負。

生命中太多茶葉蛋往事了,雪山隧道未通車前,北宜公路九彎十八拐,把我的么女拐得暈乎乎地吐了,心疼得要命,趕緊路旁停車,取出剛才買的「北宜蛋之家」茶葉蛋吃,喝茶,聊天,等待元氣恢復。也曾帶著岳父母游日月潭,來到玄光寺旁,停好車,買幾顆「金盆阿嬤」茶葉蛋,聽說鄒金盆女士從二十幾歲賣茶葉蛋賣到八十幾歲。坐在涼亭內吃茶葉蛋看湖,湖心是光華島;更多年前,雙還抱在我懷裡,遊船上島……

日月潭

茶葉蛋是水煮蛋加上滷製工序,加鹽水煮,用小火煮熟,待涼;輕敲蛋殼令龜裂,再入茶汤滷汁煮至入味,熄火,浸泡兩小時左右即可。茶葉自然採用便宜的碎茶葉,多為紅茶、烏龍茶之類;綠茶久煮恐釋出苦澀味,較不宜使用。五香鹵包的配方則大抵不出甘草、八角、小茴香、桂皮、胡椒、花椒、白芷之屬。口味差異就在滷汁,有人嚴選所用的醬油,有人從滷肉得到啟發。

人生果然像茶葉蛋,偶有傷痕與毀壞,像烹煮的茶葉,略帶苦澀;苦中帶甘,苦中作樂。微笑中閃著淚光。茶葉蛋表現一種入味美,唯裂痕越多越能入味,雞蛋久煮後蛋殼龜裂,茶葉之香循著裂紋滲入蛋內,蛋白彈牙,蛋黃綿密,帶著輕淡的醬味和茶香。

有一年九月家庭旅遊,宿清境農場「老英格蘭」,清晨上合歡山,半途先在路邊的便利商店買茶葉蛋。我們在松雪樓前合影,對著合歡尖山吃蛋,看武嶺邊坡盛開著虎杖花,紅與白相間,遠處藍得發慌的天空和奇萊連峰、高山箭竹、冷杉;近處的石門山、玉山薄雪草、金邊菊、台灣烏頭、玉山石竹、旁邊瑟瑟搖曳的秋芒,像上帝的秘密花園。忽覺嘴裡的茶葉蛋有一種高海拔的滋味。我們能這樣一直吃茶葉蛋下去嗎?

蛋殼上的裂痕是一則隱喻。人生的傷痕亦然。如今,恐無機會再一起游日月潭,一起走北宜山路,一起登合歡山,一起散步吃茶葉蛋了。

作者:焦桐;編輯:徐無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SfWkW0BMH2_cNUgWMc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