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文化站建設(以樂亭縣為例)

2019-08-01     樂亭故鄉人

作者:安繼業

來源:樂亭文化研究會《讀樂亭》雜誌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1981年8月15日,中共中央下達了《關於關心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指示》(中發1981[31]號)文件,要求各公社都要建立文化站。以後國務院辦公廳又轉發了《關於當前農村文化站問題的請示的通知》,文化部也制定出台了《文化站管理辦法》。樂亭縣委、縣政府及主管部門認真貫徹執行上級指示,在全縣迅速掀起了文化站建設高潮。

一、抓點帶面建立普及

1981年10月,樂亭縣委宣傳部、縣政府辦公室與文教局組成領導小組,深入到汀流河公社,著手抓文化站建設試點,11月建成了全縣第一個公社文化站。縣委、縣政府及時在這裡召開現場動員會,推廣汀流河公社黨委的建站經驗,提出「全縣迅速行動起來,掀起建設文化站高潮」的要求。會後,領導小組從城關鎮開始逐社督導檢查,很快又有大楊莊、徐家店、毛莊、會裡、新寨、蘆河等公社相繼建成了文化站。

汀流河公社文化站建立後,積極組織開展圖書報刊閱覽、文藝演唱、美術書法、圖片展覽、電影電視、幻燈放映及打球下棋等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群眾文化活動;並積極配合公社領導中心工作,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配合思想政治工作,普及科學技術知識,推動生產發展,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為全縣樹立了樣板。1982年7月,縣主管部門在此召開了第二次現場會。同時又參觀了活動開展較好的徐家店、會裡、毛莊公社等文化站。此後,縣委、縣政府領導在全縣公社黨委書記會議上再三強調建立文化站的重大意義,從而推動了建站速度。到1983年5月,全縣35個公社先後建成文化站,並且做到人員、場地、設施、經費四落實。按著因地制宜、勤儉節約、群眾自願、小型多樣的原則,滿足廣大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

1984年4月,隨著人民公社體制的解體,原公社區劃改建成鄉鎮,文化站也隨之改稱鄉鎮文化站。鄉鎮文化站順應新形勢的發展,理順了與各方面的關係,由過去的唱歌跳舞、打球下棋、讀書看報的「小文化」,逐步發展為文(化)、教(育)、科(技)、體(育)、衛(生)五位一體的「大文化」活動形式。

為方便文化站獨立活動,大部分鄉鎮撥出專款,維修文化站站址,並圍牆成院,種花栽樹,美化環境,使站容站貌煥然一新。據1984年底統計,全縣文化站共有房舍159間,開設了遊藝室、廣播室、圖書室等。共有錄音機57台,電視機38台,照相機10架,棋類91副,球類設施176套,藏書36600冊,訂閱報紙210份,雜誌1089種,樂器130件,黑板(報)93塊,櫥窗27處。

二、逐級分批培養提高

文化站從社會上招聘熱愛群眾文化工作、具有一定文化專長的工作人員,小站1至2人,大站3至5人,全縣共計58人。文教局把培養提高專職幹部隊伍作為促進文化站發展的關鍵來抓。

1985年,樂亭縣文化館為鄉鎮文化站幹部分期分批開辦了群藝、美術、創作三項專業培訓班,學期6個月。結業後,縣委宣傳部、政府辦公室、文教局文化股共同建立考核領導小組,對他們進行了理論考試和業務演練。根據成績調整了幹部隊伍。

縣文教局文化股設文化總站,在城關、汀流河、姜各莊、湯家河、閻各莊、新寨6個工委設分站。10月,各分站建立所轄鄉鎮文化站專職幹部上站學習制度。開展群眾文化(以下簡稱群文)理論學習,交流群文工作經驗,展示業務專長和工作能力。每月編印一期《文化工作通訊報》,開展片與片、站與站之間的工作交流與促進。

1984年12月,國務院下達了鄉鎮文化站轉干指標。縣對鄉鎮文化站專職工作人員,分為群藝、創作和美術3個科目進行轉干考試。共有17名工作人員被錄取,轉為全民合同制幹部。到1985年12月28日,又根據唐山市人事局、唐山市計劃委員會、唐山市財政局、唐山市文化局下發的市文字(1985)115號文件精神,分三年三批轉為國家正式幹部。以後幾年各鄉鎮領導都重視文化站專職工作人員的轉工問題,又有21人被陸續轉為全民合同制職工。從此,文化站開始有了國家幹部、全民合同制職工,臨時招聘人員也落實了相應的工資福利待遇,保證了幹部隊伍的專業性和穩定性,為文化站的長遠發展積蓄後勁。

1985年,唐山市群眾藝術館分期分批舉辦各縣鄉鎮文化站幹部培訓班,全縣先後有15名文化站幹部參加群文理論、文藝表演、美術書法和文學創作的系統培訓,回來後在各工委片培訓班當教師,有效提高了文化站幹部的綜合素質。文教局在群文工作中實行「定職、定獎」責任制,開展「爭創一流工作、爭當模範幹部」競賽活動,進一步調動了全體文化站幹部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很多同志深入探索群文工作理論,認真總結群文工作經驗,宣傳群文工作的先進典型。幾年中,在市級《群眾文化報》省級《河北文化報》《河北文化》雜誌和文化部《群眾文化》雜誌上,刊登各類文章32篇。安繼業、劉玉平和李東續合寫的論文《關於新形勢下群眾文化心理的探討》,在《吉林群眾文化研究》雜誌上發表後,被唐山市文化局評為群文工作論文一等獎。

到1986年底,在大規模開展創合格文化站活動的推動下,經市、縣主管部門聯查評定,樂亭縣35個文化站,合格的29個,基本合格的6個。其中大相各莊鄉、會裡鄉、汀流河鎮、姜各莊鎮、徐家店鄉、城關鎮和蘆河鄉7個文化站被評為市級先進文化站,走在了全市的最前列。12月8日至9日,唐山市市委宣傳部、文化局在樂亭縣召開了唐山市文化站建設經驗交流會。縣委副書記齊建明在會上重點發言,介紹了樂亭縣加強文化站建設的經驗。大相各莊鄉文化站站長高半人專門介紹了開展群文活動工作經驗。會議期間,全縣文化站幹部還聯合舉辦了專場文藝彙報演出,向與會的領導和同志們展示了各方面才藝,得到一致肯定和好評。此後,市文化局又於同月28日在唐山群眾藝術館舉行唐山市先進文化站事跡報告會,大相各莊鄉文化站站長高半人和胡坨鄉文化站站長劉玉東在會上分別作了《站小天地大,開創群文新局面》、《為群眾文化工作無私奉獻》事跡演講,受到全場肯定和好評。

1987年11月19日到20日,全縣文化站專職幹部開展規模較大的業務練兵活動,舉辦大型文藝演出專場、文化站建設成果展覽,即興揮毫作畫和論文交流比賽等活動,充分展示和檢閱了全縣文化站幹部隊伍的綜合素質和整體水平。

三、以文養文鞏固發展

1987年初,縣鄉鎮財政空前緊張,文化站的活動經費也因之遇到了困難。

然而,在這種情況下,胡坨鄉文化站的群眾文化活動卻沒有受到大的影響。他們自己組織收入,開辦小書店、文具店、照相部、租書處、秧歌團,每年收入都在幾千元以上,實現了經費自給。工作人員從1名增加到3名。還增添了圖書、樂器、照相機、服裝、道具等新設施。並成立了學習李大釗精神研究會,經常組織李大釗故鄉群眾開展學術活動。還聯合湯家河、於家寨成立「三鄉秧歌協會」,組建30多人的秧歌團,下鄉巡迴演出80多場,觀眾達24萬人次,群眾文化活動越來越紅火。為此,縣文教局在胡坨鄉文化站召開現場會議,向全縣推廣他們的經驗。各站相繼開展了以文養文、多業助文的有經濟收入的文化服務項目。文化站幹部齊心協力,艱苦奮鬥,確保了文化站的鞏固發展。

大相各莊鄉文化站瞄準廣大致富群眾翻建新房急需購買木料的時機,站長高半人利用其子在東北林場工作的便利條件,辦起木材經銷站。他不顧年邁多病,三下東北,踏遍大興安嶺,歷盡千辛萬苦,採購建房木料,一年中為文化站獲純益5萬多元,成為全縣文化站中的首富。他們用這些資金征地4畝,建起一處群眾文化科技活動中心,包括前出廊的10間房舍,1處高標準的燈光球場,並安=裝了全套水暖設備。為改善全鄉農田水利條件,還購買了一台噴灌機,日夜下鄉為農民澆地,為抗旱播種保豐收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為文化站增加了收入。因此,該站連續6年被評為縣、市、省級先進單位,並於1990年跨入全國先進文化站的行列。

通過以文養文、多業助文活動,全縣文化站經營貿易貨棧、種植養殖、美術裝潢、電影放映、圖書租售、照相、郵政代辦和諮詢服務等項目40多個,基本實現了經費自給,增強了文化站的生機與活力。開創了繁榮群眾文化工作的新局面。

四、樹立樣板推廣典型

隨著文化站工作不斷深化與創新。由自身單一組織活動轉變為多渠道、多層次、多職能、多形式的大文化;由單純的娛樂型轉變為同經濟建設密切配合的多功能型;由只注重娛樂作用,轉變到兼顧為商品生產、為解放生產力服務的多重作用的基礎上,又與黨校、業餘教育相結合,辦成了「一站兩校」,傳播了科學信息和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改變了社會風氣,抵制了迷信賭博和違法亂紀等不正之風,功能作用得到延伸和輻射,為使全縣在文化站建設發展上,學有榜樣,趕有目標,在大相各莊鄉文化站的帶動下,相繼發現培養、推廣樹立了一批各有特色的先進典型。

1、文化趕大集

1985年冬始,樂亭鎮文化站利用城關大集優勢,在集市上開展「精神文明宣傳一條街」活動,設立有線廣播、文藝演出和圖片展覽三個區域。一是在鎮政府門口安=裝了擴音喇叭,播送精神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和典型人物先進事跡;二是搭建文藝演出舞台,以自編自演的歌舞、戲劇、小品、相聲、快板和表演唱等形式多樣的文藝節目,歌頌文明建設新道德、新風尚、新人物;三是沿街展出計劃生育、婦幼保健、婚姻家庭、法律知識、刑法案例和土地管理法的文字、圖片400餘幅,接受宣傳教育的群眾達2萬多人次。「精神文明宣傳一條街」做法,受到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在大年二十三城關大集上,縣文教局召開鄉鎮文化站幹部現場觀摩學習會,對這種活動形式進行了座談,並在全縣推廣。

2、送文化上船

位居海邊的北港鄉文化站,起初只是漁閒季節在漁村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工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為使文化站的功能和作用向更深更廣的範圍延伸和幅射,自1986年春天開展跟船出海、送文化上船活動。站長趙俊仁不怕辛苦,經常帶著電影機、音響設備和圖書箱跟船出海,當漁民休息時,在船上進行電影放映、圖書借閱、唱歌比賽和詩歌朗誦等活動。還在多船停靠時,舉辦海上聯歡會。漁民們寫詩讚揚說:「過去出海多寂寞,孤舟只聽浪唱歌。如今文化隨船走,載歌載舞漁民樂。」

3、服務養殖業

閣樓坨鄉文化站堅持為科技生產服務的方向,助力農民脫貧致富,針對該鄉貂貉養殖業發展現狀,購置了大量養殖知識書籍,建立了養殖諮詢處,出售貂、貉疾病防治用藥,站長王秋萍努力學習掌握貂、貉養殖技術、疾病防治知識,堅持推著貨車,走村串戶送醫、送藥、送技術上門,常年吃住在文化站。有一次,一個養殖專業戶深夜貉子突發急病,敲開文化站的門買去救急藥,解除了燃眉之急。王秋萍未婚夫從部隊探家,她沒有時間休假,還拉未婚夫與她一起進城取貨,下村送貨,受到群眾讚揚,稱她為80年代的「劉春秀」(現代評劇《向陽商店》中的主要人物)。由於她為發展農村經濟做出了貢獻,被選為縣人大常委,代表群眾文化系統走上了參政議政的道路。

4、文教科技全面發展

馬頭營鎮文化站站長劉志為尋找以文養文、多業助文途徑,一年內三下保定,考察該市蠡縣的皮毛市場和安國縣的藥材市場,走訪專業戶十幾個,結識致富能手20多個,並與河北農大畜牧獸醫系的老師們建立友好關係,拜他們為師求教。並參加養貂、養蠍和藥材種植技術培訓班,引進5000尾優良蠍種和藥材種子。在學習考察過程中,劉志牙床發炎化膿,臉腫起老高,不能吃飯,但他卻一天也沒休息,忍著疼痛堅持考察,使被訪問的人深受感動,對他的工作大力支持。回家後,妻子又哭又鬧,說地里的農活耽誤了,葡萄秧管理不過來,損失太大了,但劉志心裡裝的是繁榮文化的大事,個人的小事顧不上。第二天一大早,便又奔走於縣有關部門,彙報、貸款、訂=貨……經過半年的奔波忙碌,終於辦起馬頭營文化站文教科技服務中心,建立了貂貉養殖場、藥材種植園、食用菌場、養蠍場和照相部等五大企業攤子,招聘工作人員10名,總收入達到7萬多元,為文化站的鞏固發展積累了資金實力。

5、從小文化轉化到大文化

毛莊鄉文化站初建時,只有3間房,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受到一定局限。隨著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群眾對科學普及需求越來越大。該站決定開門辦文化,探索從小文化到大文化轉化的路子。1984年,毛莊鄉推廣普及花生、棉花地膜覆蓋種植技術,文化站與鄉農技站、婦聯會一起,搜集資料,舉辦培訓班,聯繫優種和地膜,做思想轉化工作,掃除各種思想障礙。站長金仲華為開展大文化,走遍全鄉幾十個村,男女老少熟悉她,說話有人聽,做事有人幫。當時她身患嚴重的膽囊疾患,吃睡不好,仍帶病堅持工作,每天到各村放錄相、放錄音,發科技資料。並走門串戶,田間地頭講授科技知識,開展諮詢活動。一次,她騎自行車下村,途中膽病發作,腹部劇烈疼痛,渾身直冒冷汗,忍不住摔倒在地,懷裡還緊緊抱住錄音機,避免了損壞,而她腿部卻受傷出血。大家勸她去醫院治療,但她心裡放不下工作,第二天又堅持一跛一拐地上班了。後來,病情越來越重,只好住進唐山醫院做了膽囊切除手術。休息恢復兩個多月後,重新活躍在鄉村大文化工作中。在她頑強不息的努力下,該站在小文化向大文化轉型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績。1984年10月,文教局在該站召開現場會,推廣了毛莊文化站的先進經驗。

6、創建花園式文化站

1985年3月,在鄉政府支持下,建起一座占地3畝,擁有兩排房帶門洞的獨立文化站大院。站長李樹民以站為家,苦幹實幹,決心把新文化站建設經營好。他把患病的母親和地里的農活全部交給妻子,他白天下鄉組織發動群眾,開展文化科技培訓活動,晚上平整文化站庭院。將院內深翻了1米多,挖出了40多車碎磚頭,填平了門前20多米長的深溝,拉進了百餘車好土。平整好了庭院。接著,又修甬道,砌花池,栽種馬蓮、菊花、對紅、美人蕉、夾竹桃等花草十幾種,連續乾了44個晝夜。使新建的文化站環境更加優美,成為全縣聞名的花園式文化站,年底被評為唐山市先進文化站。而他由於專注文化站建設,自家栽種的土豆、大蒜卻因沒能及時收穫爛在地里,經濟損失慘重。他這種忘我的工作精神,感動了鄉直單位幹部職工,大家主動捐款500多元,為文化站添置文化設備。鄉日用化工廠領導也決定每年向文化站投資300元,作為聯合活動經費,為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助力。

從上世紀80年代的白手起家、艱苦創業、從弱到強的文化站,經歷了由公社文化站、鄉鎮文化站、鄉鎮文體站、鄉鎮文體廣電中心等幾次沿革,形成了如今具有一定規模,包括多功能廳、圖書閱覽室、文化資源共享室、文化廣場等現代化電子設施齊全的鄉鎮文化綜合服務中心,為活躍群眾文化生活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QujXmwBUcHTFCnf-R8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