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片
大英縣河邊鎮前進村由貧困村金靈村和非貧困村望五里村合併而成。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在幫扶部門的幫扶下,前進村積極完善基礎設施,發展檸檬、龍蝦等特色產業,加快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朝著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目標大步前進。
大事記
2014年,原金靈村被評為省級貧困村。
2017年,原金靈村成功退出貧困村序列。
2018年,原金靈村成功創建為省級「四好村」。
2019年,原金靈村所有貧困戶全部脫貧。
2019年,原金靈村與望五里村合併成為前進村。
2月13日《遂寧日報》03版
鄉村振興路
大英縣河邊鎮前進村是由貧困村金靈村和非貧困村望五里村合併而成。在村建制調整前,金靈村是省級貧困村,「小小金靈村,祖輩住山根,種田靠人力,收成看天氣」,自然條件差、資源匱乏、交通滯後,曾經是這個村的真實寫照。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在幫扶部門的幫扶下,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帶領全體村民自力更生完善基礎設施、發展產業,村裡面貌一年一個樣。2018年,金靈村被評為省級「四好村」。2019年,大英縣進行村建制調整後,前進村的發展正如其名字一樣,向著鄉村振興大步前進。
發展特色產業
拓寬致富增收門路
走進前進村,道路兩旁成片的檸檬格外引人注目,沉甸甸的果實掛滿枝頭,惹人喜愛。在檸檬種植基地里,幾十位村民正忙著摘檸檬,並將摘下的檸檬分裝到路邊的貨車上,運回檸檬加工車間,進行分揀、包裝、儲藏。
作為前進村檸檬產業引進的最大業主,大英縣富興檸檬開發有限公司在村裡種植了1200多畝檸檬,還在村裡建起了檸檬加工車間,檸檬年產量1000多噸,每年可吸納100多名村民就業。該公司負責人劉興富告訴記者,公司買了一台雙線選果機,每小時能選8噸多,大大提高了效率。為了方便檸檬儲存,公司還建了600多平方米的冷藏庫,能夠冷藏600多噸檸檬。
前進村第一書記廖祿輝告訴記者,長期以來,產業發展滯後是制約前進村發展的重要因素,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河邊鎮黨委與村兩委、駐村幫扶幹部積極開闊思路,盤活發展資金,探索「開荒之路」。廣泛宣傳、招商引資,動員外出能人返鄉創業,吸引外地致富能人到村創業,通過流轉土地,全村發展檸檬種植1700畝,引入小龍蝦養殖300畝,為前進村脫貧攻堅增添新產業、注入新活力。
為適應市場需求,延長產業鏈、拓寬市場渠道,前進村及時調整產業布局,2018年與河邊酒廠聯繫合作,創立「金靈香」品牌。組織貧困勞動力學習釀酒技術,通過加工製造天然檸檬酒,實現村企共贏,帶動26戶貧困戶年增收4萬餘元。收購農家土豬肉、紅薯等農產品進行再加工,製作臘肉、紅薯粉等農副產品,與白檸檬酒搭配組合,精品包裝、統一銷售,增加集體經濟收入11萬元。
建設鄉風文明
為鄉村振興鑄魂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讓每個村民都願做麥田守望者」「業興、家富、人和、村美」……在前進村道路兩旁、產業基地、黨群活動中心,隨處可見一條條產業發展、鄉村文明的標語。
廖祿輝告訴記者,前進村還將愛護環境、道德規範等寫進了村規民約,並請專業人士將村規民約譜成琅琅上口的歌曲,教群眾傳唱,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在潛移默化中煥然一新。
同時,近年來,前進村還舉辦「好媳婦」「好婆婆」「尊老愛幼」等各種家風評選活動,引領帶動村民爭創優良家風,將家風建設與鄉風文明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規家風家訓的傳承中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同時,前進村還紮實開展形式多樣、健康有益的紅歌會、文藝演出、體育健身、讀書徵文、書畫攝影、勞動技能比賽等文體活動,開展「三下鄉」、科技之春等公益性文化志願服務活動,積極培育農村文化隊伍,加強婚、喪、嫁、娶等傳統習俗的引導規範,傳播現代文明風尚,使貧困村村域發展與脫貧攻堅、精神文明建設同頻共振。
如果說寬闊整潔的道路、成片的產業基地、錯落有致的易地扶貧搬遷點是前進村的面子,那麼鄉風文明建設則是前進村的里子。把鄉風文明建設融入鄉村振興中,前進村正逐步實現鄰里之間能和睦相處、矛盾問題能及時解決、公益事業能熱心參與、環境衛生能共同維護、解決困難能互相幫助的美麗鄉村願景。如今的前進村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產業發展興旺、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正朝著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鄉村振興目標大步前進。
百姓幸福事
古稀老人不等不靠
一雙手撐起一片天
在前進村,說起70多歲的貧困戶彭學珍無人不知。20多年前,彭學珍的大兒子患肝癌去世,沒過幾年二兒子又因肝癌去世。接連的打擊,讓這個農村家庭困頓不堪。但天生樂觀的彭學珍並沒有被生活打倒,她不等不靠不要,用勤勞的雙手展現了一個貧困戶在脫貧路上的堅韌。
「我是2015年通過村民代表大會評議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當時村上就準備通過低保政策兜底讓我脫貧,被我拒絕了。」彭學珍說,雖然自己年紀大了,但還有點力氣,還能幹活,不能給黨和政府增加負擔。「只要不懶,我不光是要脫貧,還要致富。」
彭學珍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2016年,村上的幫扶部門——大英縣衛計局為彭學珍送來了30隻雞苗,小小雞苗打開了彭學珍脫貧致富的大門。她精心飼養著這些雞苗,盤算著將雞苗養大賣了再添小雞,順帶發展其他養殖種類。通過這樣的邊賣邊添,彭學珍的養殖規模不斷擴大。「今年養了300隻鴨子、60隻雞。」彭學珍說,除了養殖雞鴨,自己還養了蜜蜂。「今年光賣蜂蜜就收入了近1萬塊錢。」
記者離開彭學珍家時,看見了貼在她家外牆上的建檔立卡戶收支明細,這一張紙清楚地記錄著老人的收入,也詮釋了老人的付出。「我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但明年我還要擴大規模,我相信自己還可以把生活過得更好。」談起未來的打算,彭學珍充滿信心。
返鄉創業記
大力發展春見產業
返鄉創業有奔頭
「你看我這個春見樹長得好好,收益也不會差。」每天到自己的春見基地看看,已經成為了前進村村民洪華的習慣。2017年,洪華懷著一顆「致富不忘鄉鄰」的心回到前進村發展春見產業,他不懼創業起步的艱苦,勤奮好學,自學了春見種植技術,以農民夜校為載體,為農戶講解種植技術,開展感思奮進專題講座。目前,洪華已發展春見近60畝。
「剛開始種植的時候,還是遇到很多困難。」洪華說,本以為回鄉創業會一帆風順,沒想到一開始就遇到了阻力。「土地是農民的根,所以很多村民不願意把土地流轉給我。」村民的阻攔並沒有澆滅洪華創業的想法,他每家每戶上門給村民做思想工作,最終,村民同意將土地流轉給洪華發展春見產業。「土地流轉後我就開始開荒,開荒都花了五個月時間。」洪華說,自己對春見種植技術並不精通,為了保證產業順利發展,自己不僅購買書本自學,還前往蒲江、眉山等地學習春見種植技術。「今年初掛果效果還可以,明年會更好。」
村民儲存檸檬
考慮到春見三年才能見收益,洪華在春見基地裡間種蔬菜獲取收入。「通過間種蔬菜等,一年也能獲得1萬元到2萬元的收入。」洪華說,除了發展短平快產業,自己還培育春見樹苗,賣給周邊村民,收入也很可觀。「樹苗賣了近300株,有幾千塊收入。」今年,洪華種下的春見就要迎來第一年大面積掛果,他說,一定能賣個好價錢。
駐村幫扶記
大英縣河邊鎮前進村第一書記廖祿輝
用五年的堅守 兌現幫扶承諾
2016年,廖祿輝來到河邊鎮前進村(原金靈村)擔任第一書記。河邊鎮是大英縣最偏遠的一個鎮,前進村的條件可想而知。看著前進村的模樣,廖祿輝暗下決心,一定要干出成績,帶領大家如期脫貧致富。
前進村有一戶二十幾年的老上訪戶,廖祿輝在了解情況後,主動到他家裡去談心,積極幫助他解決困難。通過二十餘次的談心交流,廖祿輝終於化解了上訪戶的心結,讓上訪戶變成了積極致富的先進。
廖祿輝剛到村上時,全村沒有一條水泥路,下雨天群眾出行極為不便。為此,廖祿輝積極爭取項目,與對口幫扶部門聯繫爭取資金。幾年時間裡,前進村先後修建了提灌渠2.1公里,整治山坪塘6口,解決了全村用水問題;修建了8公里多的水泥路,解決村民出行難問題;修建了村級活動場所,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
在完善基礎設施的同時,廖祿輝將眼光放到了產業發展上,他引進龍蝦養殖業主,建立產聯式合作模式,大力發展檸檬產業。
「既然選擇了遠方,就不應畏懼身後的風雨;既然當了第一書記,就要紮下根,讓村裡的發展改頭換面。」這句話廖祿輝常掛在嘴邊。兩次輪換,他都主動放棄了回城的機會,選擇繼續留任。2018年,前進村成立駐村工作隊,大英縣委宣傳部幹部黃鑫、八里小學教師周鵬輝的加入進一步壯大了幫扶力量。
駐村工作隊成立後,廖祿輝和兩名駐村工作隊員齊心協力,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干,村裡的面貌也是一年一變樣。2018年,中央電視台豐收中國節目組把前進村作為外景拍攝基地,同年前進村被評為省級「四好村」。如今的前進村產業興旺、鄉風文明,村民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廖祿輝用五年的堅守,兌現了當年的承諾。
記者手記
以文明鄉風
助力鄉村振興
在脫貧攻堅中,前進村既注重補齊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的短板,又注重鄉風文明建設,讓村民不僅能過上好日子,還養成好風氣,推動全村從脫貧攻堅逐步走向鄉村振興。
眼下脫貧攻堅戰已經收官,那些曾經的貧困村,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穩步走上小康路。成功脫貧不是終點,而是鄉村振興的起點,而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和引擎,有了興旺的富民產業,還需補齊鄉風文明的短板,進而用鄉風文明促進產業興旺、美麗鄉村建設和基層治理,讓鄉村振興更有持久活力。
來源:全媒體記者 楊樹林 范晶
編輯: 張霽雯 郭 蘭
責編:林 敏
審核:冉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