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發布訃告,又一位國之棟樑因病去世,已是2019年第16位

2019-07-30     華山穹劍

7月28日下午,中國科學院對外發布訃告:中國科學院院士、人造衛星軌道動力學和衛星測控專家李濟生,於28日當天因病逝世,年僅76歲

一時間舉國震動,這不僅僅是因為今年中國航天取得了嫦娥四號登月這樣的驕人成績,這樣的國寶航天院士卻突然與世長辭;更是因為,2019年中國已經有15位居功至偉的院士離開了人世,而李濟生已經是第16位。這個數字,著實令人觸目驚心。

在中國,任何一位榮獲院士稱號的學者,都是所在領域最最最頂尖的專家。

他們各自不同卻又有相同之處。不同的是事業,他們有的為兩彈一星事業奠定基礎,有的在生物醫藥領域開疆擴土,有的則為高精尖材料領域填補空白。

相同的是,他們都懷著一顆無私奉獻的心,數十年如一日的為中華之崛起而殫精竭慮。他們不敢倒下,只要活著一日,他們就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如何為所在領域做點事情:身體不允許高強度研究了,就悉心指導團隊;大腦不允許高強度運轉了,就廣收門徒,將一身本領傾囊相授。

28日病逝的李濟生院士是山東濟南人,他是一位享譽全球的人造衛星軌道動力學和衛星測控領域國寶級別專家,同那個時代的專家們一樣,李濟生院士在航天測控領域做出的貢獻是具有奠基性和開拓性的。

從南京大學天文系畢業後,李濟生的一生就和衛星——準確來說是衛星軌道,結下了不解之緣。自1970年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升空,到2019年7月26日遙感三十號05組衛星的升空,這49年來我國發射的每顆衛星,背後都少不了李濟生和他的同事的精密計算。計算定軌精度、軌道數據,從最開始的2公里精密度,到後來的100米、1米,再到今天的厘米級精度。

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沒有李濟生窮其一生鋪設的這條全球最為精密的衛星軌道,中國衛星事業和中國航天事業很難取得今天這樣大的成就。由於貢獻突出,李濟生院士的榮譽也紛至沓來,如榮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首屆中國航天基金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等。

或許在今天的我們看來,窮其一生堅持只做一件事,太難了,但那個年代的科學家們偏偏大都是這樣「固執」之人。如李濟生院士所說的那樣,「科學家最大的追求和奉獻就是永無止境的創造」。懷揣這樣胸懷的人,才配稱之為巨星,才配稱之為國之棟樑,才配我們億萬華夏人敬仰。

​附2019年逝世的兩院院士名單。

中國科學院:

「兩彈一星」元勛于敏,1月16日逝世,享年93歲;

著名物理化學家梁敬魁,1月19日逝世,享年88歲;

藥理學專家金國章,1月29日逝世,享年92歲;

著名凝聚態物理學家王業寧,2月22日逝世,享年93歲;

著名中醫沈自尹,3月7日逝世,享年91歲;

著名固體物理學家湯定元,6月3日逝世,享年99歲;

著名醫學家孔祥復,6月17日逝世,享年77歲;

人造衛星軌道動力學和衛星測控專家李濟生,7月28日逝世,享年76歲。

中國工程院:

金屬材料專家塗銘旌,1月1日逝世,享年91歲;

心血管外科學專家高長青,1月8日逝世,享年59歲;

壓力加工專家阮雪榆,2月3日逝世,享年86歲;

土木工程材料專家孫偉,2月22日逝世,享年84歲;

建築結構專家容柏生,5月11日逝世,享年89歲;

材料科學專家李恆德,5月28日逝世,享年98歲;

控制系統工程專家寧濱,6月14日逝世,享年60歲;

毫米波技術領域傑出專家孫忠良,6月29日逝世,享年83歲。

他們的研究成果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卻甚至記不清他們每個人的名字。

向國之棟樑們,致敬!大師們一路走好!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關注我們,每天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OSlQmwB8g2yegNDky3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