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什麼都不對?避免「投射效應」,要做到和孩子互相尊重

2019-07-15   蜂蜜媽媽

文/蜂蜜媽媽

小張是一個職業女性,每天都因繁忙的工作在大樓之間穿梭,但是同樣她還是一位4歲孩子的母親,每天下班到家還要去托班接孩子然後給孩子做飯。這天她下班很累,做好飯後就催促孩子快點吃飯,但是孩子並不領情,坐在電視前面一動不動,小張不耐煩的就把電視關掉了,但是孩子仍然沒有吃飯,跑去一邊玩了。小張就發火了:「上次不吃飯奶奶帶你買零食,這次想吃零食可沒有了,今天奶奶也不在,別以為我不知道你想吃零食了,快點去吃飯。」

小張一連串的話語讓孩子很受驚嚇,孩子說著:「媽媽我沒有想吃零食,我想等下再吃,我們一起等爸爸吧。」這時候小張才想起來,早上的時候孩子爸爸有說晚上他會早回來,可以一起吃飯。小張才明白她自己錯怪孩子了,默默的來到孩子身邊和孩子道歉。

為什么小張會錯怪孩子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小張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孩子的身上,認為孩子也是這樣想的。這種情況在生活中很常見,不但出現在親子溝通中,還會在大家的工作中出現。

什麼是「投射效應」呢?

就是人們把自己的主觀想法不分情況的投射到別人的身上,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上面這個例子體現了大人不信任孩子,大人開始的行為更是對孩子的不尊重。媽媽都沒有詢問孩子不吃飯的原因,就開始不斷的用指令性行為讓孩子吃飯,甚至直接關閉了孩子正在觀看的電視。孩子年紀雖小,但是也是個獨立的個體,他們需要得到別人的尊重和理解。

01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體現了投射效應,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有些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很優秀聰明,希望通過自己總結的經驗來讓孩子在成長的路上更加順利,因此很多事情都為孩子策劃決定,比如孩子大學報考的志願有些會因家長的阻攔而更改,之前遇到一個孩子,他很有繪畫天賦,上學的時候就自己學習美術,後來高中的時候自己找了老師進行補課希望以後能考美術學院,但是這個消息被他媽媽知道後,他媽媽就開始阻止他,認為學習這些沒有用,希望他以後做一個醫生。到最後報考的時候媽媽甚至修改孩子的志願。不得不說這位媽媽的行為有些嚴重了。

過度嚴苛,和別人比較。有些家長就是喜歡將自己的孩子和被人進行比較。尤其是在家長會結束後和孩子說,「你看看你,你考這成績對得起誰?你前桌父母都那麼忙,根本沒有時機去照顧孩子,然覺孩子都是在父母的店裡寫作業,成績還那麼好。我們每天給你端茶送水的,還給你請老師,你怎麼不知道感恩呢?」其實當時聽到這個媽媽講的話我甚至覺得這個孩子考試得到十幾分得成績,所以媽媽才這樣生氣。但是當我看到卷子得時候,發現孩子80多分還是蠻不錯得。家長得表達方式甚至讓一個旁觀者都誤以為孩子成績很差,那麼孩子更會覺得自己很差勁。這種行為會讓孩子失去信心,逐漸形成自卑得心理,不利於孩子得成長。

認為自己的孩子需要像自己一樣優秀。有些家長自尊心很強,在某些方面很優秀,所以也用同樣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希望孩子和自己一樣優秀。這些家長用成人的思維方式去教育孩子,讓孩子接受那些並不是他該在這階段理解的東西。

孩子年紀小,理解能力還沒有像成人那樣成熟,過度的輸入內容讓孩子的壓力很大,再加上父母過於嚴苛的監督,讓孩子逃避學習,尤其在青春期的時候出現早熟或者是叛逆的現象。

02 面對「投射效應」家長該怎麼做呢?

首先,父母應該學會運用「共情」的方式思考。家長需要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孩子內心的想法在生活中觀察孩子的行為,比如面對上面那個不吃飯的孩子,家長每次叫他吃飯他都不想吃,那麼就要和孩子溝通,為什麼不吃飯呢?是因為不餓,還是因為別的原因呢?如果孩子不說,就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引導孩子說出信息,自己猜想最終的答案,再去詢問孩子。這讓孩子認為你是愛他,理解他的。同時在這個過程當中,家長也要教會孩子用共情的方式去理解別人的感受,這樣孩子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就會避免很大的麻煩。

每個人的天賦都是不同的,家長不應該堅持讓孩子走他們不喜歡的道路。在孩子有自我意識開始有自己的選擇的時候,家長要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當孩子面對問題尋求家長的幫助的時候,家長可以幫孩子尋找問題的源頭,理清思路與孩子一同商討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讓孩子自己去選擇並操作。這樣培養了孩子的思考能力,還讓孩子學會了承擔責任,避免孩子對家長過度依賴。

對於那些因為「投射效應」而失去信心的孩子,家長可以讓孩子參加一些戶外活動,給孩子鍛鍊的機會,又可以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提升自身的成就感,又可以讓孩子在實踐中提升自信心。在與人的交往中,讓孩子理解人人平等的概念,讓孩子了解到他的情緒也會出現在別人的身上,在了解到這個情緒之後,再通過引導,讓孩子逐漸學會理解他人,包容父母。

當我們學會換位思考的時候,你會發現有時候我們想的事情和別人內心真實的想法並不一致,因此很多時候會造成與別人的矛盾,所以掌握共情的方式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時也需要巧妙的運用「投射效應」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您了解「投射效應」嗎?您有投射行為嗎?歡迎和我們探討您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