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鄉間閒人少,高山茶園美如畫。暮春早晨,大屯村在雨霧中甦醒,村民們陸續上山採茶。滿山皆綠,伴著茶園的熱鬧聲與山中的鳥叫聲,繪成了一幅自然和諧的鄉村田園風景畫。
「1998年從外地回到老家,已經過去20多年,今天可以說茶夢成真了。」早年前,周紹軍放棄在外務工原本年收入30萬元的豐厚薪酬,毅然選擇回鄉帶領村民種茶。
武陵山深處的石阡縣龍塘鎮大屯村,轄15個村民組,現有857戶638人,有著平緩的山坡和肥沃的土地,早在很多年前就有外地的專家考察說,這裡是種植茶葉的寶地。
「茶葉雖好,卻不是寶。」早年的大屯,村民均喜種植傳統農作物不喜茶。周紹軍回憶,「一戶人家靠水稻和玉米,一個年頭下來,吃不飽也餓不死,一旦誰家有個娶妻生子的場合,日子就格外拮据。」
2003年,周紹軍擔任村主任。「當時,村裡種有600畝茶葉,但不連片、不成規模、無人管,也賣不出好價錢。」看到這一情況,周紹軍下決心一定要帶領村民把大屯的茶葉發展起來。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在大屯村有條鐵規,村級組織換屆時,不懂茶葉不能當村幹部。」周紹軍說,村裡把是否能發動種茶、帶動種茶作為兩委班子人員的選配條件。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首先周紹軍自己就帶頭學種茶、學加工茶、學品茶、學賣茶,要求村兩委班子成員也要成為發展茶產業的多面手。
周紹軍先是把已有的600畝茶園管理起來,讓老茶園煥發生機。而後,又號召並帶領部分村民種茶,幾年時間下來,茶園面積增加到1500畝。
目前,大屯村5名班子成員,其中,有4人擅長茶葉種植、管護、加工,1人懂市場經營和企業管理,1人熟悉財務管理,村支監三委人員大都是茶產業發展的「土專家」。
2016年,周紹軍籌集260萬元組建合作社,實行統一管理經營。之後,村裡又建起育種基地和加工生產線,大屯村苔茶還獲歐盟認證。周紹軍笑逐顏開,「我們一下看到了希望,越來越有幹勁有奔頭!」
柴家軍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1年響應號召種了2畝茶,由於缺乏管護技術,茶葉長勢不好,一直難見效益。後來,他加入專業合作社,除去管護成本,一年收入近2萬多元。
每年春節,周紹軍會挨家挨戶做動員,讓在外務工的年輕人和勞動力也紛紛留下種茶興茶。周紹軍說,「作為村黨支部書記,要繼續帶領群眾發展好茶產業,真正讓貧困群眾腰包鼓起來。」
原本常年在深圳從事金融炒股的熊鋒,看著村裡的茶產業越辦越紅火,今年春節回來後也決定留鄉創業。「村裡的茶產業辦起來了,人氣也高,弄個體驗園或許可以實現優勢互補。」
於是,熊鋒與村民熊興旺、楊剛英三人商議,搭夥流轉了村裡的150畝撂荒田,計劃辦一個水果體驗園。如今,150畝果苗已經種植完成,下一步,熊鋒計劃在現有基礎上套種草莓、西瓜等短平快產業。
近年來,大屯村緊緊圍繞「建設好黨支部、發展好茶產業、聯結好利益機制」的工作思路,深入推進「三變」改革,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和農民專業合作社,茶產業已經成為全村的富民產業。
不只熊鋒一人,村裡的茶產業發展起來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紛紛留鄉發展,有的辦果園,有的興養殖,有的開茶廠,村裡的產業經濟日漸紅火。
如今的大屯,滿山披綠,春意盎然,茶樹種植面積已達2460畝,村級集體經濟從原來的100萬元提升至50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9450元,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達6290元,真正趟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路子。
策劃/張勇 陳林
文/銅仁日報融媒體記者 李桃紅 楊銅琴
輕觸一下,讓銅仁亮起來
英雄歸來,記住他們最美的容顏
今晚7點10分,銅仁直達長沙高鐵正式開行
【疫散花開 · 大美銅仁】稍縱即逝!別錯過這份春日限定!
高鐵銅仁南站將啟用新列車運行圖
編輯:陶鈺
審核:蒲智 龍蓉
校對:余佑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