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綿竹的悠悠酒食文化

2020-06-07     大羅言酒

原標題:四川綿竹的悠悠酒食文化

綿竹,古為蜀山氏地,西周為蠶叢國附庸,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置綿竹縣,屬廣漢郡,三國蜀分置陽泉縣,西晉初廢陽泉入綿竹。晉太始二年改屬新都郡。東晉隆安二年分置晉熙郡,領萇陽、南武都、晉熙三縣。隋開皇元年廢晉熙郡,陽泉改屬梁州,開皇十八年,改陽泉為孝水。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復名綿竹縣,並徙治於今劍南鎮,屬蜀郡。以後雖江山易代,縣名因之。1996年10月,撤銷綿竹縣,設立綿竹市。

綿竹是一個幸福指數頗高的地方,在眾多構成幸福的指數中,飲食自然是不可缺的幸福元素之一。

肥腸米粉

一家米粉店的米粉好吃與否,起決定要素的一定是這個店裡的湯頭。但是,既然是肥腸米粉,那肥腸,絕對是米粉中的主角。

每天,炒料的師傅會用干紅辣子、薑末、花椒、豆瓣醬等各種作料以及藥材加上紅油,在大鍋里用鏟子不停翻炒,要將各種作料的味道通過高溫將各自的香味煥發出並融合在一起。

翻炒完後,在另一口大鍋里倒入以及洗滌乾淨並切斷焯水後的肥腸,把炒好的作料直接淋在肥腸上,直到完全沒過肥腸,然後撒上已經炒好的干紅辣子,接下來的步驟就是讓肥腸在這些調料中悶上12個小時,因為只有這樣,作料才能和肥腸的香味相互滲透,不僅去除了肥腸的腥味和油膩,肥腸的口感也才嫩滑爽口。

食客們總是叫上一碗米粉,然後加上一份燒制好的肥腸,米粉的鮮香加上肥腸的鮮辣, 吃得大汗淋漓那才叫一個痛快。除此之外,綿竹人吃米粉,還有一個習慣,那就是喜歡再叫上一份燒白。

川菜中的燒白和閩菜中的梅菜扣肉有些相似,主料是五花肉,配料是芽菜,這道菜沒有麻也沒有辣,咸鮮回甜,味道醇香,裡面的芽菜經過肉汁蒸過後,吸收肉香和油之精華。這樣的話,一口米粉,再夾上一片肥糯耙香的燒白,這種味蕾上的愉悅只有吃過之後的人才能體會得到。

玫瑰餅

你能想像玫瑰在口中綻放的感覺嗎?綿竹玫瑰餅就能讓你得到答案。一口咬下,香甜的滋味瞬間充滿整個口腔,令人難忘。

綿竹板鴨

膘肥油亮的板鴨,光是看著就讓人口中生津,才一入口,皮下凝實的肉脂立刻化入鮮嫩的鴨肉中,口味滋潤醇厚。

烘糕

這可謂是無數綿竹人的童年記憶,用雞蛋、發酵過的麵粉加適量紅糖調勻,在平鍋上烘煎而成,金燦燦的,吃起來酥嫩爽口。

綿竹冰粉

冰粉是四川的一道著名小吃,但是綿竹冰粉相較於其他地方卻更具特色,綿竹冰粉裡面加足了糍粑,配料也是相當豐富,簡直就是綿竹人夏日的消暑神器。

豆花牛肉

綿竹豆花牛肉將麻辣鮮香集於一身,豆花細膩,牛肉嫩滑,輔料的黃豆更是點睛之筆,順滑的口感中融入酥脆,嚼碎的豆渣與豆花和牛肉混合後,味道又有了新變化,讓人越吃越香,越吃越爽。

綿竹因處綿水(今綿遠河),多竹,故名,坐落在著名的U型釀酒帶,釀酒歷史已有四千餘年,《華陽國志·蜀志》、《晉書》等史書記載都可證實:

綿竹產酒不晚於戰國時期。在唐代,綿竹成熟釀酒技藝下誕生的「劍南燒春」傾動朝野。劍南燒春還作為宮廷御酒而被載於《後唐書·德宗本記》。這是唯一載入正史的四川名酒;時至宋代,綿竹釀酒技藝在傳承前代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釀製出「鵝黃」、「蜜酒」,也是名動一時。

明末清初,由於戰亂不斷,依附於農業發達而產生的劍南春傳統釀造技藝受到巨大威脅。清康熙年間(1662—1722)逐漸恢復,出現了朱、楊、白、趙等較大規模釀酒作坊。清末,綿竹釀酒作坊已有上百家,著名大曲坊已增到18家,綿竹商貿因此更為昌盛。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FS_lHIBd4Bm1__YfoP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