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殺》一個底層小人物的救贖,關於影片的解讀

2020-01-04     雨落電影周刊

關於國產的翻拍電影,很少有一部影片能夠做到,致敬如此數量多的影片。

無疑,《誤殺》真正的做到了。其中不僅有《肖申克的救贖》《蒙太奇》《控方證人》《狩獵》等經典電影,還可以看到《殺人回憶》《活埋》《我不是藥神》這些電影的影子。

無疑,影片相比於之前的翻拍電影,是成功的。

《誤殺》,作為一部犯罪懸疑類的電影,真正的亮點就在於鏡頭語言的表達,和劇本本身的優秀。

關於這個劇本,眾所周知,印度已經翻拍過多次,其中口碑最好的要屬於《誤殺瞞天記》,豆瓣評分8.5。

相比之下,《誤殺》比《誤殺瞞天記》在這三個方面更加的深化。

  1. 關於「羊」這個象徵性動物的細膩刻畫。
  2. 相比於《誤殺瞞天記》更加的側重於煽情。
  3. 故事背後的環境,變得複雜,令人深思。

它作為導演柯汶利的第一部長片處女作,可以看出穿插了很多現實主義的元素,比如,小人物自我救贖,當下尖銳的家庭教育。


這些帶給我們怎樣的思考,這次我們就來聊一聊。

弱者身上的困境選擇

《誤殺》這個故事,就像一個設計好的困境,究竟誰會脫穎而出,成為了電影的高潮。

影片的開始,塑造了一個平庸的小人物李維傑,不僅是一個供應商的小老闆,還是一個資深影迷。除此,他在生活中,也是抱打不平。

同時也塑造了一個雷厲風行,果斷狠辣的警察局局長拉韞。


原本兩個互不相干的兩個階層人物,只因為一次意外,走到了一塊。

李維傑的女兒美麗漂亮,在一次夏令營中,被拉韞的兒子看中,並趁其不意侵犯了她。並且事後,還想進一步要挾,卻意外被她誤殺。

至此,這個困境已經徹底構成。

面對這樣一樁意外事故,特別能夠凸顯李維傑這個底層小人物的心理。第一個想到的解決辦法,就是怎麼能夠「瞞天過海」。

一方面是出於對家人的安全考慮,另一方面是常年看慣警察嘴臉的他,很熟悉坦白後會有怎樣的後果。

這場死亡,如同一個謊言,更需要很多的謊言來編織它

可以說,整部電影就是一個局中局,謎中謎。一方是破案過千的警察局長拉韞,一方是觀影無數的李維傑。

在不斷的針鋒相對中,李維傑一家漸漸地成為了贏家。

通過這個故事,可以看出,外表看似弱小,並不一定就會忍受宰割。他們一家,就如同影片之中的羊,在意識到危險的時候,也會搏命一擊。

這背後折射的,正是兩個階級之間的矛盾。如同電影最後的社會動盪,正是將這一切給真正的搬到了檯面上。

「羊」的各種意義和反思

羊這個動物,對於電影而言,起著寓意故事結局的作用。

它的出現,貫穿了影片的始終,在電影之中的 反覆出現,推動電影真正的走到高潮。

其實,關於「羊」的描述,在《聖經》中,就被看成一種祭品,代表著純潔。寓意著,通過神的羔羊,去除人身上的罪惡。

它更擁有一種神話味道,一種贖罪的替代物。

所以,當李維傑在路上看見它,代表了審判者。當他拋車之時,羊的凝視,更是一種罪惡的見證者,隨後,被警察打死,則寓意替罪者。直到最終開棺驗屍,羊死了,正暗示了李維傑的罪孽。

羊自始自終都是這個故事的見證者。

電影通過寺廟中的羊,牧羊人的羊,亡羊,以及課堂上對於羊的描繪,都呈現的是一個群體。

而這個群體,則是如「羊」一般的底層小人物,這是一個弱勢群體。

如同影片中,那句話「羊的視力不好,很容易被吃掉」。

這正是寓意了李維傑,他作為一個底層人物,看待問題的方式不遠,只會看到他的周圍。於是,當兇案發生之後,第一直覺選擇躲避它。

不得不說,在柯汶利的導演之下,影片更加的嚴謹,前後呼應。

《誤殺》的視聽語言

電影除了關於「羊」的各種暗示,在視聽語言的表達上,也非常出色。

其中第一處精彩的地方,就在於李維傑看拳賽和女兒失手殺人的交叉蒙太奇

彼此間的動作,在蒙太奇的作用下,更能讓人有一種看拳賽的激動,和命懸一線的驚心動魄。

這樣的營造,無疑是成功的一次翻拍。

拳賽之中的對手雙方,就如同主角背後的兩個家庭。

彼此之間,只有一個勝利者,沒有平局。也正因此,兩個家庭的故事,隨之愈演愈烈,彼此間的矛盾不斷的加深。

這也為之後,製造不在場證明,提供了線索。

同一時間,不同空間的手法營造。不僅凸顯了誤殺官二代的整個過程,而且隨著拳賽將觀眾的情緒調動了起來。

其次,第二處精彩的地方,是對於慢鏡頭的處理

一個是在餐館李維傑和拉韞的眼神凝望,另一個就是結局大雨天開棺的高潮片段。

這個場景的營造,致敬的正是《殺人回憶》。通過慢鏡頭,不斷的強化了當時的緊張氣氛,更是凸顯了人物的心理。

通過不斷將雨滴速度的放慢,又一次提升了觀眾的好奇。

也為最後一次矛盾的破裂,提供了借鑑。

最後,就是關於燈光的安排。其實,這已經不是導演第一次這麼做,早在他的短片《自由人》中,就已經將燈光運用的非常熟練。

以此來達到視覺上的某種效果。

比如,《自由人》中通過逆光+構圖,製造了一種虛幻的感覺,更營造了一種光明出口的錯覺。

而到了《誤殺》中,更多的是通過燈光來烘托女警察局長拉韞,這個人物形象。


不同側面的布光,展現了她不僅要在眾人面前樹立威信,更展現了她失去兒子之後的巨大痛苦。

這對於人物的塑造,非常的形象。

不同原生家庭的不同結局

看完電影之後,也許會對李維傑整個構思過程,感到非常的意外。

但對於影片之外,也有了一些不同的思考。

比如,原生家庭。正如這句話「孩子是家長的複製品」,很多時候,家庭的悲劇都是教育出現了問題。

影片中的官二代,正是長期以來的父母溺愛,讓他更加的有恃無恐,囂張跋扈。

仗著自己強大的背景,就以為能夠為所欲為。

殊不知,他卻成為了唯一死的人。

可見教育兒女,一定要以身作則,通過自己的行動來當案例。比如,李維傑在發現小女兒作弊之後,覺得這樣逃避應有的懲罰,只會害了她們。

所以,最後選擇了在電視前面坦白,主動承擔責任。

最好的教育,一定是父母從自身做起。

對於這部電影,你還有怎樣的看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FQHcW8BMH2_cNUgW9d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