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 峰 山
文:劉小京/圖:鍾偉
我的家鄉位於一小盆地中央,這裡是千年客家古鎮。她群山環繞、風景秀麗,東西北南依次是天南山、瑞峰山、犁耙山和楓樹門。正所謂:天南日出朝霞紅,贛水長流枕瑞峰,犁耙兩傍湖水秀,楓門一徑四海通。
雖然古鎮周邊群山眾多,但尤以瑞峰山而聞名。瑞峰山又名順峰山、大嶺腦,她位於古鎮的西面。一山兩縣,山的東面是贛州市贛縣區田村鎮,西面是吉安市萬安縣順峰鄉。站在古鎮遠眺瑞峰山,主峰高聳入雲,形似漢字的一個「山」字。
遠眺田村&瑞峰山
瑞峰山巍峨挺拔、山脈蜿蜒、山清水秀、川美石奇。雖她的海拔高度才八百餘米,但她在古鎮周邊眾多矮山中卻「鶴立雞群」!
我們古鎮人對瑞峰山頗有感情,更有甚者把她尊稱為「父親山」。瑞峰山是艘未啟動的鐵船;瑞峰山地下有鎢礦;瑞峰山地下有煤礦等故事和傳說也一直在古鎮被流傳著。
瑞峰山頂
古鎮上瑞峰山頂峰有三條較大的路,有的現已拓寬改建成公路。一條是由壽前——小布坑——竹篙嶺沿山脈而上;另一條是由矮嶝叻——角坑——大嶺面沿中脈而上;再一條就是由萬江——草坪——十八彎——茶垇沿山脈而上。
盤山公路
瑞峰山山脈眾多,蜿蜒曲折,連綿不斷,方圓數百里。在眾多山脈中有一條面向古鎮,西東走向的「五虎下山」山脈頗威武。它可謂是古鎮的風水寶地。村嶺「杜天子」的天子墳就坐落在五虎下山的一山脈上。
「五虎下山」
瑞峰山景色優美、如詩如畫。風和日麗時,人們登上頂峰,一望無際,確有一種「一覽眾山小」之感覺。極目遙望:東面是古鎮和古鎮周邊此起彼伏的丘陵;西面除群山峻岭外,還能隱約看見千里贛江中的行船;南面的麂山宛如一頂禮帽在凹凸不平的山嶺中托起;北面雜樹面等山巒捭闔、山嶺逶迤。此情此景,使人心花怒放、心曠神怡!瑞峰山清晨看日出、黃昏觀日落;新眾的老松樹;風和灘的溪流;篾石的瀑布等景觀都頗為壯觀和迷人;斜坑鏡的奇石峭壁更是堪稱一絕。
瑞峰山頂遠眺田村
瑞峰山山中夏季涼爽,氣候宜人。三伏酷暑宿住山上都需蓋棉被,是人們避暑的好地方。山上數座山峰山垇上都建有庵廟,這些廟宇香火不斷。特別是「劉氏娘娘」一年一度的廟會,朝神客絡繹不絕。而廟會期間一直保留演木偶戲習慣,既是對廟會內容的豐富,也是對傳統戲曲文化的一種傳承。
「劉氏娘娘」廟
瑞峰山山上的景色迷人、植被豐厚。她:春天山花爛漫;夏天翠竹挺秀;秋天野果飄香;冬天樹木蔥鬱。山上林場杉木成林,山上村民茶梓樹成片。是古鎮名副其實的木材和茶油生產地。製作黃元米餜的裝鹼材料——元葉也生長在此山中。改革開放前古鎮及周邊村民生活的「油、鹽、柴、火、米」中的"柴"全部出自於此山。那個年代,每當農閒、秋收後,山下村民家家戶戶都會安排人上山砍柴。夏天斫早柴,冬天斫晏柴。他們成群結隊上山,有的斫爿柴,有的砍大柴。上世紀七十年代前出生的人,幾乎人人都砍過柴。砍柴中的「翻山越嶺、多砍多挑、饑渴難耐」等艱辛,很難令人忘懷。與此同時,居住山上村民逢圩趕集時也會把片柴挑到古鎮賣。
瑞峰山上砍柴忙
瑞峰山「高山有好水」,因她是山泉,天然純正、甘甜可口。這些涓涓細流,流入小溪、進入水庫、源源不斷地為古鎮的農作物和人們提供灌溉和生活用水。
瑞峰山泉
瑞峰山下,當代修了數座水庫,尤以大肚坑水庫、斜坑水庫、小布坑水庫而聞名。這些水庫的水是瑞峰山上的山泉溪水,清澈見底。它們既為農田灌溉的抗澇抗旱提供了保障,還為古鎮人的生活飲用水給予了保證,又為古鎮人休閒、游泳、垂釣修建了場所。大肚坑水庫修建在大躍進年代,庫區最大;斜坑水庫修建持續時間較長,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中,七十年代末才完工。斜坑水庫還是三座水庫中唯一一座能水利發電的水庫,上世紀七十年代,它為古鎮照明發了近十年電;小布坑水庫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修的,它的庫區最小。這些水庫修建在那個火紅年代,每當看到這些水庫,當年紅旗招展、鑼鼓喧天、人山人海、你追我趕的熱火朝天場面就情不自禁地浮現在眼前。
斜坑水庫
大肚坑水庫
1958年的大肚坑水庫
古鎮有兩條跨越瑞峰山兩側山脈通往外鄉、外縣的路,先前是石階路,現已修成鄉村公路。它們的終點都是贛江東岸。一條是壽前——小布——竹篙嶺——代溪——湖新——湖江。另一條是萬江——草坪——牛皮嶺——斜坑鏡——廟前——五陂——萬安順峰——萬安良口。
古鎮至湖江全程60餘華里,瑞峰山山脈竹篙嶺是此路的分水嶺。東邊的田村、村嶺地勢開闊、良田大片;西邊的代溪、湖新峻岭峽谷、綠水青山。此路周邊村莊歷來崇文重教,更是文人輩出。近年古鎮考取清華、北大的驕子都出自這裡。
古鎮至良口全程也60餘華里,它是「縣道」。改革開放前田村片、南塘片的人下萬安都從此路經過。
瑞峰山西麓
瑞峰山北麓
從古鎮出發,翻山越過牛皮嶺,沿小溪而出就步入了斜坑鏡。此處地處一峽谷,兩邊奇石峭壁,山林茂密,抬頭仰望,天空猶如一面鏡子,故取名「斜坑鏡」。這裡的峭壁奇特,有些仿佛像石林。尤以在峭壁中一尊像人頭、一塊像駿馬的石頭而聞名。故人們又把此處稱為「石人石馬」。
石人石馬
石人石馬,在民間一直流傳這樣一個故事。相傳,當初斜坑鏡峭壁中的「石人」和「石馬」是石精的化身。它既會捉弄人,更會吃人。那時,因古鎮通住贛江碼頭良口的路屬「省道」,故每天路上人來人往,行人頗多。此時的石精,隔三差五會出來興風作浪。它使用魔法使行人迷路並迷入它的「石宮」。被迷得行人得陪它尋歡作樂,玩膩了,高興時放人,不高興時,把人吃了。據傳,路過此處的戲班都經常被它迷入石宮為它演戲。據被它迷過路的人說,迷路上它的石宮時,大路平坦,被它釋放時,懸崖峭壁、無路可走。針對石精的行徑,當地人們也想方設法進行破解,如:發現石精迷了人,人們會派三位彪形大漢抬著大鑼在山下來回敲打,邊走邊喊「石精鬼叻迷了人!石精鬼叻迷了人!……」。如雷貫耳的聲音有時能迫使它放人,但這並不能根除石精吃人、迷人的行徑和解決過路行人提心弔膽、擔驚受怕的問題。一時間人們很是困惑。石精為非作歹的行徑驚動了天宮,玉皇大帝決定斬妖除害,即刻派雷公劈了其下巴。民間故事的真假我們姑且不論,但此處高聳在峭壁上的這尊石人頭像被雷電擊掉的下巴至今倒清晰可見。
瑞峰美景
出了斜坑鏡,沿路而走就是廟前、五陂和萬安縣順峰、良口。沿途村莊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特別是廟前村有著全省最美的鄉村之一的美譽。
面前村
五陂村
家鄉的瑞峰山,雖不及名山那樣聞名遐邇,但她秀麗的山川;蜿蜒的山脈;迷人的景色;清純的山泉;奇特的崖石;縱橫的溪流;壯觀的瀑布;宜人的氣候……,同樣使人美不勝收、流連忘返!
作者簡介:
劉小京,贛縣田村鎮建新村人,退休教師,熱愛寫作、熱愛生活、熱愛家鄉文化,致力於挖掘和梳理田村文化,其作品《田村老街》、《田村電影》、《田村戲文》等以文學敘事的角度,折射田村歷史的變遷,深受讀者喜愛,在田村引起強烈情感共鳴。
來源 贛縣微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