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年前鑽木取火,怎麼鑽?用什麼木?多粗的木?

2020-10-15   新車測評

原標題:一萬年前鑽木取火,怎麼鑽?用什麼木?多粗的木?

文/阿波

『高中歷史知識點解讀之「鑽木取火」』

大約一萬年以前,河南商丘還是一片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森林裡,住著我們最聰明的祖先之一 ——燧人氏。

原始森林火災,原始人最初看到的火

燧人氏熱愛勞動,擅長觀察與思考。

他們曾經看到天雷引發大火,將部分原始森林燒毀,一些來不及逃走的動物或者受傷走不了的動物也被燒死。然後,被燒死並烤熟的動物身體散發出濃郁的香味,燧人氏一吃那些肉,又香又脆,於是他們知道了火的好處,用火烤熟的動物肉體更好吃,也更有利於消化。

可是他們不知道怎樣人工取火。

燧人氏在打獵時,習慣於用石頭做武器使勁兒投向野獸的身體,不中,石頭便掉落在地上。有些石頭落在了另外的石頭上,撞擊產生的火花嚇了他們一跳,也引起了他們的興趣和思考。於是,他們左右手各拿起一塊石頭,以石擊石,也產生出火花。

可惜,這火花電光一閃,便消失了,無法利用,無法保存。

燧人氏迫切想得到一種可以利用和保存的火。

先民們用遂樹取火

很快,他們發現了這種火。

在燧人氏居住的遂明國,有一種遂樹,遂樹是鳥兒們棲息的樂園。有一種長著長長的喙的鳥,古人叫它畢方,畢方經常用它長長的嘴啄遂樹,啄幾下就會產生火星。這火星,終於引發了燧人氏的靈感。

古書《拾遺記》說:「遂明國有大樹名遂,屈盤萬頃。後有聖人,游至其國,有鳥啄樹,粲然火出,聖人感焉,因用小枝鑽火,號燧人氏。」

遂人氏把遂木的枝幹折下來,想像著畢方鳥尖尖的嘴的樣子,找來一段結實的細木,用細木在遂木上鑽,終於鑽出火來。

於是,偉大的人工火產生了。

那麼,具體來講,燧人氏取火是如何操作的呢?

鑽木取火最好的模型

1、首先準備好一段燧木,燧木上面挖一個或者幾個不太深的孔。

2、然後準備好一根結實些的木棒,木棒粗細要適宜,直徑最好是1厘米左右;如果直經過小,易斷;如果直經過大,則不易出火。

3、準備好一把火引子——乾草之類東西,等待火星出現後落在上面,使火星變成火苗。

這些準備好後,將木棒插入燧木的孔中,用手緊緊地握住,來回不停地轉動,直到摩擦產生足夠高的溫度,火星就出來了,就落到了乾草上燃燒起來……

由於用手操作的話,手會磨得起泡,甚至會皮破血流,所以一直有人在想辦法改進,不要讓手來遭這個罪。很快有人找到替代手的辦法了,那就是使用弓弦,將弓弦纏在木棍上,拉動弓弦,木棍就迅速地轉動,這就免去了人手的勞作之苦和受傷的可能了。不用說,我們的先民們真的很會動腦筋,他們學會了借用外力來解決問題,按馬克思的說法,這叫解放人手,也叫「解放了生產力」。

現代人演示鑽木取火

還有一個問題:由於取火的燧木是很難找的,沒有燧木的地方怎麼辦?

不要急,古人多的是辦法,翻翻典籍就出來了。有一本叫《周書·月令》的書,是這樣記載的:

「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鑽火各異木,故曰改火也。」

翻譯過來就是:春天的時候呢用榆樹或者是柳樹,夏天的時候呢用棗樹或者是杏樹,秋天的時候呢,用柞樹,或者是一種質地十分柔軟的楢樹;冬季的話,就歸槐樹和檀樹倒霉了。四季都不同的,這是我們的先人們反覆實驗得出的結論,十分寶貴的經驗,不容質疑。誰要是有興趣,或有懷疑,可以按照我前面所說的方法,並參照《周書·月令》上的季節之木做下試驗……

總之,智慧的燧人氏找到了完美的人工取火之法,於是,整個世界都被點亮了。

木雕畫鑽木取火

火有三大梯次的作用:首先是照明,驅散夜的黑暗;其次是「熟食」或者說燒烤和煮熟食物,即芳香了人類口舌,又延長了人類壽命;再次是冶煉青銅器與鐵器,促進經濟的發展。人類歷史因此而向前飛越了一大段路……

那時候沒有諾貝爾獎,如果有,給遂人氏10次都不為過!

不過,實打實的獎品、獎金沒有,榮譽證書總要發一個吧!我們的先民們這一點還是做得挺好的,他們把燧人氏神化了,描繪成了英雄和大神,親切地叫澻人氏為燧人皇,即中國神話傳說中三皇之首。

我仔細查了一下甲骨文中「皇」字的寫法,那分明是一盞點亮了的燈,其上火光閃爍。原來這個「皇」字,就是為發明了火的燧人氏造的呀,稱他們為三皇之首,真是實至名歸。

參考書目:《拾遺記》;《周書·月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