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柏餅與槲包 | 楊月英

2020-06-24     文匯報

原標題:【端午節】柏餅與槲包 | 楊月英

柏餅

與中國傳統節日使用陰曆不同,日本自明治改歷之後,端午節過的是陽曆5月5日。4月中下旬的時候,超市裡開始售賣一種用黃色或綠色的樹葉包著的帶餡糯米糰子,稱作柏餅,是日本過端午節的時令點心。我覺得很好吃,並且非常管飽,有一陣經常買來當作早餐,常見的有漉餡、粒餡,以及白味噌餡三種口味。前兩者都是甜的豆沙餡,區別只在於豆沙的質感不同:漉餡指漉去赤豆皮的細沙餡,粒餡顧名思義,指赤豆並不煮爛成沙,仍保留顆粒分明的口感。白味噌餡則是白芸豆泥里摻入了白味噌,甜中略帶著一點鹹味。白味噌以西京(即京都)出產者知名,日本超市裡售賣的味噌,常以「西京白味噌」作為賣點,因此,白味噌餡的柏餅也被視作西京風味的時令點心。我自己比較喜歡白味噌餡的,嘗起來的感覺,比豆沙餡純粹的甜味口感層次更豐富一些。

【日本】毛利梅園《梅園草木花譜》:槲(日語中稱作柏)

這種糯米糰子所以得名柏餅,是因為外層用了「柏葉」來包裹。然而實際上,日語裡的柏,寫作假名是かしわ,所指的是拉丁名為Quercus dentata的槲樹,而非中文裡往往和松樹並稱的柏樹。槲字的日語假名也作かしわ,和日語裡的柏字發音相同。在日語中,槲字不常用,大約就因此被同音的柏字取代了。中文語境里的柏樹,日語用漢字「檜」來表示。《本草綱目》里稱:「柏葉松身者,檜也。其葉尖硬,亦謂之栝。今人名圓柏。」可知檜在中文裡指柏科植物,但未必如李時珍所言專指圓柏。古詩文中,檜常常用來和松並稱,語義同松柏,比如蘇軾的詩句「三年歸來真一夢,橋山松檜淒風霜」,即是如此。檜字在現代漢語裡很少用到,但日語中仍常見。日本的神社、寺廟多用柏木建造,重建的時候請信眾捐錢,募捐告示里寫明捐款將用來購買建築材料的檜皮、檜木,也就是漢語的柏樹皮、柏木。柏樹皮的作用是鋪設屋頂。

【日本】毛利梅園《梅園草木花譜》:柏

要而言之,中文裡的槲樹,在日語裡寫作柏(常用)、槲(基本不用),日語的柏、槲發音相同;指柏科的植物時,中文用「柏」字(常用)、「檜」字(現代漢語不常用),日語則不用「柏」字(已用來指槲樹了),專用「檜」字。這是漢語和日語之間存在的漢字與語義不一致,造成容易混淆的情況。

日語中使用漢字名稱的動植物名,所指稱的物事與漢字原意大相逕庭,類似的語例並不少見。閱讀沒有拉丁名對照的古典日本博物學典籍時需要加以留心,若是望漢字而生義的話就容易出錯。

槲樹為殼斗科櫟屬植物,葉型寬大,邊緣呈波紋狀,用來包裹小點心正合適。而柏科植物的特徵是葉子為鱗葉或刺葉,如常見的圓柏、側柏、刺柏等,皆葉型狹小,就不可能有這樣的用途。《北史·倭國傳》提及當時日本的風俗,有「俗無盤爼,藉以槲葉,食用手餔之」的記載,是用槲葉包裹食物的最早記載。槲樹新葉長成時,老葉並不同時脫落,而是老葉新葉共生一段時間。在日本風俗里,認為這是子孫繁榮的好意頭。柏餅從江戶時代開始,成為風靡日本的端午時令點心,除了形式上保留用槲葉包裹食物的古風之外,也因為這種討口彩的涵義。商家製作柏餅時,用黃色、青色的槲葉來區別不同的餡。

《北史·倭國傳》里所謂「俗無盤爼,藉以槲葉」,這一說法並不準確,比如日本繩文時代就是以出土繩文陶器而得名,可知古代日本並非如《北史》所記載沒有餐具,而是在生產力不高的古代,使用當地常見的植物包裹食物,一來取之方便,二來也有藉著植物的清香,來使食物獲得特殊風味的用意,我國的荷葉飯、竹筒飯亦是如此。古代因地制宜的風俗,保存到如今便成了各地的特產。

古文獻里提及我國古代用槲葉包裹食物的記載寥寥無幾,倒是關於槲葉衣裳的詩文相當常見,比如陸遊《劍南詩稿》里的「槲葉為衣草結廬」,以隱士自況,把拾取槲葉連綴作衣和結草為廬作為隱逸的象徵。槲衣的用法和荷衣相同,在古典詩文之中,成為隱士服飾的代名詞。《南史》中有一處記載,似與用槲葉包裹食物有關:

《南史·樂預傳》:「預建武中為永世令,人懷其德,卒官。時有一媼年可六七十,擔檞蔌葉造市貨之,聞預亡,大泣,棄溪中曰:『失樂令,我輩孤獨老姥政應就死耳!』市人亦皆泣,其惠化如此。」

建武是南朝宋明帝的年號,當時樂預在永世縣(今江蘇溧陽一帶)為縣令。樂預在任上亡故時,有老嫗挑著一擔檞蔌葉到集市售賣,得知樂預的死訊大哭。槲指槲葉,蔌是野菜的總稱,如《醉翁亭記》里的「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但這裡把特指的槲葉和不特指的野菜相提並論,有語義未愜之感。

《爾雅註疏》中有「樸樕,一名心。某氏曰:『樸樕,槲樕也。』……故郭云:『槲,樕別名。』」據此,槲和樕為同一種植物,互為別名。《南史·樂預傳》提及的「檞蔌葉」,更可能是指槲樕葉,也就是槲葉。「蔌」與「樕」字形相似,造成了訛誤。槲葉是一種質感較硬的樹葉,口感堅韌粗糙,無法作為蔬菜食用,和野菜並稱頗為奇怪。如果理解成像如今菜場裡出售粽葉一樣販賣槲葉,意思就通順許多。

清初孫廷銓著有《顏山雜記》,記載其家鄉山東顏神鎮的山川風物,書中提及「四月蠶熟槲葉長,皆取葉裹粟、米、面、山花,作角食」。粽子古稱角黍,《顏山雜記》中的這段文字,講述的就是當地用槲葉包粽子的製作方法。

黃米餡槲包和糯米赤豆餡槲包

豫西一帶的端午節,有著吃「槲包」點心的風俗,槲包也被當地人稱為槲包粽子,有黃米槲包、糯米赤豆槲包等數種口味。古代的粽子用黃米作食材,到了後世,糯米粽取代了黃米粽的地位。黃米槲包口感很有嚼勁,又有黃米的清香,味道既復古又好吃,非常有特色。

《北史·倭國傳》中,把用槲葉包裹食物視作日本風俗;而據《南史·樂預傳》老嫗售賣槲葉的記載,很可能在差不多的時代,我國也有購買槲葉用來包裹食物的吃貨。如今,中國的槲包和日本的柏餅各自是當地的端午時令點心,生活在不同國度的可愛吃貨們,對於吃的追求可以異曲同工到這樣的程度,想到這一點,忍不住會心一笑。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AWE5nIBnkjnB-0z09l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