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康熙年間燒制過一種郎窯紅釉瓷器,這種瓷器十分少見,在故宮的清宮舊藏中也只有六件而已。而郎窯紅釉瓷器一旦在拍賣場上出現,絕對是都是高價成交。
清康熙 郎窯撇口瓶 故宮博物院藏
康熙年間的郎窯紅釉瓷器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呢?郎窯紅釉瓷器色如牛血,如此鮮艷的色彩自然贏得了諸多藏家的喜愛。但在康熙之後,景德鎮官窯的燒制技術都逐漸失傳……
清康熙 郎窯紅釉穿帶直口瓶 故宮博物院藏
幸運的是,郎窯紅釉瓷器的傳說並沒有就此中斷。數百年後,一位國寶級專家續寫了它的傳說,這位專家名叫鄧希平。五十多年前,出身書香門第的她因為工作單位的搬遷,陰差陽錯地來到了瓷都景德鎮。從此,她就成為了一位「景漂」,並在與景德鎮的匠人的接觸中,開始了與顏色釉打交道的一生。
鄧希平
鄧希平 郎紅釉長頸雞心瓶
在中國的瓷器中,顏色釉瓷器的歷史是最為悠久,燒制難度也最高。景德鎮的建國瓷廠就曾有一批顏色釉瓷器出現了嚴重的問題,但所有記錄儀器和步驟都沒有任何問題。為此,鄧希平費盡心思,並反覆實實驗了多種方法,最終找到了解決方法:在瓷器燒制環節中使用加壓空氣泵。
鄧希平
但工人們擔心增加了加壓空氣泵後,會引起爆炸,並造成人員傷亡。為了打消他們的顧慮,鄧希平於是決定親自參加加壓實驗,如果發生事故,她願意承擔所有責任。如果實驗失敗,她所面臨的將不僅是撤職等處罰,甚至還可能有生命危險。所幸這次實驗非常成功。
鄧希平
建國瓷廠的問題解決後,她意識到:只有充分了解顏色釉瓷器的生產過程,才能指導好瓷器實踐。於是她開始潛心學習瓷器燒制的各種技法,哪怕手臂酸疼,嘴吹腫了,她依然還在堅持。
鄧希平
由於採用柴窯燒制的方法,郎窯紅自康熙年間起就燒不出大件。鄧希平歷經數千次日夜思索,數百次的研究失敗之後,最終研製出了可以燒制大件郎窯紅釉的配方,使得「郎紅無大件」成為歷史。憑藉這項發明,她還獲得了1979年的國家科技進步獎。而她所燒制出的郎窯紅釉瓷器,更是作為國禮被送給了外國領導人。這抹中國紅,也就此走出了國門。
鄧希平 郎紅缽
鄧希平作品 千窯紅·鴻運雙驕
在五十多年的研究中,鄧希平不但研究出了新的瓷器燒制方法,也燒制出了很多精美的瓷器,其中的郎窯紅釉瓷器更是精品中的精品。她燒制的郎窯紅瓷器,在釉色上與康熙年間的瓷器十分相近;而在器型上,她結合時代的需求,又開創出了很多新奇有趣的新器型。你看她燒制出的郎紅釉領頭羊,是不是很可愛呢?
郎紅釉領頭羊
鄧希平將畢生精力都投入到顏色釉瓷器研究中,這些精美的郎窯紅釉瓷器也只是她的研究成果之一。這些色彩分明的顏色釉瓷器,代表的不僅僅是瓷器本身,也是中國傳統技藝的代表。我們可以從這些瓷器中,看到這位古稀老人對中國傳統技藝的一顆赤誠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