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聖歸來之後,哪吒要復燃大銀幕

2019-07-27     娛樂蘑菇

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已於今日(7月26日)正式登陸全國院線。從7月13日電影點映至今,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一直備受關注,引發觀眾廣泛討論。

點映場場「座無虛席」,此番正式上映,僅1小時影片總票房力破1億大關,創動畫電影最快破億新記錄。截至目前,影片豆瓣評分8.8、淘票票評分9.6、貓眼評分9.7,評分超過口碑佳作《大聖歸來》、《大魚海棠》與《白蛇·緣起》。同時它也成為豆瓣上除了1961年版《大鬧天宮》和1979年版《哪吒鬧海》之外,口碑最佳的國產動漫電影。

隨著觀影場次不斷增加,「國漫之光」「燃爆」等呼聲甚高,掀起觀眾「自來水」式安利。上回在動畫電影領域掀起這樣的觀影狂潮,還是2015年暑期檔《大聖歸來》,票房大爆9.56億。如今《哪吒之魔童降世》未映先紅,能否超越《大聖歸來》的輝煌,創造今年暑期檔票房新紀錄?

圖為電影宣傳海報

主創強大

《哪吒之魔童降世》三大出品方:光線彩條屋影業、可可豆動畫、十月文化。彩條屋這幾年出品的動畫電影有《大魚海棠》《大護法》《大世界》,組成了三大系列。這三部作品都是近年來的高分動漫。對於導演「餃子」觀眾還比較陌生,在此之前他推出過兩部動畫短片。最早的一部出道作品是十多年前的《打,打個大西瓜》,就是這部16分鐘的動畫短片,讓當時名不見經傳的楊宇在業內一鳴驚人。

作為一部1600多人的「全力以赴」之作,《哪吒之魔童降世》歷經66版劇本修改、3年製作,歷經艱難而又精打細磨。據悉,影片幕後並沒有什麼一流特效公司,而是60多家製作小公司:有的擅長做水,有的擅長做閃電等,一點點把片中的高難度特效死磕了出來。

導演對於影片的考究,給觀眾呈現了更完美的作品,也成倍加大了影片的製作難度。為了趕在上映日期前完成製作,導演及團隊不分日夜趕工,不是996而是007地全力付出。導演餃子表示,「片中,顛覆性『黑眼圈』哪吒的形象,大部分靈感其實是來自團隊的集體熬夜。大家憋著一股氣,想要證明國產動畫,也想讓動畫人更有自豪感。」被問及影片製作最困難的地方時,導演餃子感慨表示,「已經記不清哪一個最難了,整個過程都是硬挺過來的,每邁過一個坎回頭看都是一個奇蹟」。

哪吒「重生」

影片講述了哪吒被奸人所害導致混元珠的魔珠附體生出來變成了火娃;敖丙被靈珠加持孵出來變成了冰娃,這兩個娃都不受人待見,偶然的一個機會成為了對方唯一的朋友,最後這對天生的冤家攜起手來共戰天神,完成冰娃火娃歷險記的這麼一個故事。哪吒在其他傳說里是靈珠子轉世的仙童。但在這部電影里,導演讓他被申公豹陷害陰差陽錯成了魔丸轉世,靈珠子則由龍宮三太子敖丙繼承。

煙燻妝,鯊魚牙,外帶頹廢憔悴的神情,觀眾怎麼也想像不到,這是我們心中那個一身英氣,上天下海的哪吒。新電影中的哪吒形象,既不怎麼萌,也稱不上帥,可以說顛覆了大多數人的既有認知。可憐的小哪吒剛出生,就遭受到來自世界極大的惡意,而他反抗的方式則是憑武力讓那些惡語相向的人住嘴,這恰恰加深了村民對他的刻板印象,導致了惡性循環。

圖為電影宣傳海報

影片中將他設定為「魔丸轉生」,賦予他天生的戾氣與狂傲,也許與我們童年接觸的哪吒形象有些差別,但與對他描寫最為詳細的《封神演義》卻是契合的。如《封神演義》中哪吒降生——「只見屋內一團紅氣,滿屋異香,有一肉球,滴溜溜圓轉如輪。」電影復刻了這一描寫,將它影像化。由此,電影的主題,導演和編劇便清清楚楚地用台詞點明了:「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若命運不公,就和他斗到底」。電影的後一個半小時,哪吒都在與這深厚的偏見做著鬥爭,他被誤解,被矇騙,卻最終衝破一切阻礙,「逆天改命」。

取材神話,顛覆形象

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對傳統神話英雄進行了顛覆性的改編。每一個人物形象的改編都經過了仔細的構思與雕琢,綜合了許多歷史形象,做到了「魔改但不亂改」。比如:披掛上陣、斬妖除魔的殷夫人參考了電視劇《封神榜》中殷十娘的形象,而非想當然的「飛來之筆」;而《封神榜》原著中的申公豹「法力一般,但口才甚佳」與片中的結巴形象形成鮮明對比,倒是成為一個「有內涵」的笑點。

原本活潑可愛、勇敢善良的哪吒,搖身一變成了「惡霸」;慈祥溫柔不會武功的殷夫人,成了武藝高強、帶頭除妖的女強人;法術高強的太乙真人,則成了操著一口方言還相當不靠譜的胖子形象。讓人新鮮有趣的同時,這符合近年來所有影視作品改良創新的大方向:突破刻板,努力豐滿。

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所有角色都沒有絕對的「非黑即白」。導演餃子表示,片中最大的反派其實是命運。影片極具討論性的一點,便是哪吒與敖丙對待命運截然不同的態度。片中,哪吒雖是「魔童」,受盡世人偏見,但在李靖夫婦、師父太乙真人的幫助下,堅持用自己的方式反抗著命運;敖丙雖是「靈珠」,但卻在承受整個龍族翻身期望等多重重壓下,走上了邪路,甚至於「水淹陳塘關」。哪吒、敖丙看似水火不容,實則亦敵亦友。敖丙也正是在哪吒的影響下,學會敢於做自己、不認命,並與哪吒聯手抵抗命運,成為對方「唯一的朋友」。

片中還有許多看似「顛覆」的設定,都富含導演餃子的深意。比如,影片特意把龍宮設定成「海底煉獄」,因為「煉獄」的存在更能凸顯龍族飽受天庭偏見的委屈與不甘,也讓敖丙拯救龍族的行為更具說服力;

對於觀眾熱議的「踢毽子」場景,導演表示,蹴鞠等運動的產生時間與哪吒所處年代不相符,沒有確切產生年代的「毽子」,有趣又與情節相貼合,所以才選用了「毽子」等等。

圖為電影宣傳海報

從兒童走向成人

以前與「哪吒」有關的動畫故事,無一例外都是兒童面向的,這些故事告訴兒童什麼是善惡,什麼是榜樣。但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豐富的表達層次讓善惡形成了一道光譜,這讓哪吒的故事實現了「成人動畫」的轉向。而這可能為電影賦予了更深刻的意義。

宮崎駿系列、新海誠系列,甚至是《哆啦A夢》、《蠟筆小新》,許多日本主流漫畫都能算得上是擺脫了單一娛樂性的成人向動漫。「日本漫畫的幻想超越了地域文化的邊界,它們運用新世紀想像力中的體貼、人性、仁慈征服了全世界的觀眾。」《封神演義》等作品,更像是大型神仙家庭倫理劇;我們童年接觸的影視作品講的是小英雄降妖除魔的故事。《哪吒之魔童降世》則是一部「成長型」電影,以人物「逆天改命」引燃作品內核。

在頂級國產配置的保駕護航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構圖畫面也是極盡想像。縱觀這部影片中的想像力,無論是如世外桃源般的山河社稷圖,還是千里冰封的東海,抑或是最終決戰時的冰火交融,都註定將成為這個暑假裡,最讓人難忘的電影場景。

《哪吒之魔童降世》和《大聖歸來》一樣,都是以神話題材為背景的動畫電影,只不過一個是「封神」,一個是「西遊」。《哪吒之魔童轉世》最後一個彩蛋,是出品公司彩條屋影業為下一部電影《姜子牙》打的廣告。從哪吒到姜子牙,每部換一個主人公,最終串聯成一個「封神宇宙」。《大聖歸來》的續集是《大聖鬧天宮》,「西遊宇宙」在動畫電影中也開始集結。

動畫有「中國學派」

20世紀40年代,萬氏兄弟創作了中國第一部長篇動畫《鐵扇公主》,發行至東南亞及日本,拉開中國動畫行業嶄新一幕,以此為起點,有了濃墨重彩的「中國學派」。《大鬧天宮》《黑貓警長》《葫蘆兄弟》……這些承載著無數人童年回憶的經典動畫作品,它們代表著動畫領域的「中國學派」。

中國學派動畫善於將古老的皮影戲、剪紙、摺紙、年畫、窗花、水墨畫、陶瓷等極具民族風格的材料與動畫相結合,使中國動畫電影別具一格。1958年問世的《豬八戒吃西瓜》將皮影戲與剪紙藝術運用到動畫中;1960年誕生的《聰明的鴨子》是一部摺紙動畫片,摺紙藝術的利用令角色更具立體感;《驕傲的將軍》則利用京劇臉譜、服飾及道具,增加了角色造型的戲劇效果。不僅如此,中國學派動畫情節中還蘊含中國式哲思。動畫片《三個和尚》根據諺語創作,以生動活潑的畫面和簡單的形象,揭示出「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這個中國民間流傳已久的哲理。

圖為電影宣傳海報

說到國產動畫電影,有一個公司一定避不過去,那就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它是中國規模最大的美術電影製片,亦是中國歷史最老的動畫製片廠之一。上世紀50年代成立時,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年產動畫片可達14~15部,在當時可謂高產。在這些影片中,1964年上映的《大鬧天宮》最為知名,該片將國畫繪畫技巧融入到了動畫製作中,水墨渲染大背景,用工筆繪製人物,甚至在配樂方面嘗試添加戲曲元素,創造出極具中國特色的國產動畫電影。《大鬧天宮》在當時引起的轟動,比今天尤甚,不僅獲得中國第二屆電影百花獎最佳動畫電影獎,還多次獲得國際大獎。自從1964年上映以來,《大鬧天宮》曾向44個國家和地區發行及放映,「孫悟空」成為知名度最高的動漫角色之一。

時至今日,誕生已久的動畫片《大鬧天宮》仍被動漫迷奉為經典。剛結束的上海國際電影節,主海報靈感即來源於此,而經上海電影技術廠修復後展映的《大鬧天宮》一票難求。《大鬧天宮》的成功,為國產動畫開創了新的動畫創作道路。其後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先後推出《哪吒鬧海》《天書奇譚》《九色鹿》等多部以中國神話為背景的動畫電影,同樣受到歡迎。

1999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推出動畫電影《寶蓮燈》,該片同樣以神話故事為背景,講述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配音陣容集結徐帆、姜文、陳佩斯等眾多大咖,可謂星光璀璨。金雞、華表、童牛的最佳美術片獎項皆被《寶蓮燈》收入囊中,可以說,它是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在上世紀最後的巔峰之作。

隨著《大聖歸來》《大魚海棠》《小門神》《白蛇·緣起》等動畫電影接連上映,國產動畫電影產業逐漸復甦,神話題材的動畫電影或將成為國產動畫新的「富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9a1M2wB8g2yegNDibp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