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年輕父母都有一個標配,那就是無論吃喝玩樂都是儘自己最大的能力給孩子最好的,尤其是在教育上面,為了讓孩子不輸在所謂的起跑線上,更是為之不懈奮鬥。
聰明的商家哪能錯過如此大好的賺錢機會,形式各異的早教中心與培訓班應勢而生,美曰「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許多大家紛紛為之掏腰包。
其實,在嘟媽看來真正的贏在起跑線上,未必需要給孩子灌輸很多知識,而是要幫助孩子,儘早了解他的學習風格,用符合孩子的方式,找到學習的「捷徑」。
那應該如何找到孩子的學習風格呢?今天嘟媽就教大家如何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學習風格,實現真正的主動輕鬆快樂學習。
學習風格,就是指一個人在學習時所慣用或偏愛的方式。換句話來說,就是學習者在完成學習任務時所表現出來具有個人特色的方式。一般而言,學習風格都是獨特而穩定的,每個孩子各有不同。
在心理學領域,存在很多學習風格的理論,今天嘟媽要為大家介紹三種常見的學習風格:視覺型/聽覺型/觸覺型學習者、場依存型/獨立型學習者、反思型/衝動型學習者。
我們先講下視覺型/聽覺型/觸覺型學習者,通俗來講,就是孩子在聽、看、做之間,更喜歡哪種。
1.通過「看」來學習
主要通過「看」來學習的孩子,又稱為視覺型學習者,這類孩子在人群中的比例最多,大約占到80%左右。
視覺型學習者,分為視覺語言型與視覺非語言型,這兩種類型學習者表現出的差異非常大。
當孩子能識字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視覺語言型學習者,最喜歡閱讀文字,他們偏好於看配有字幕的動畫片,喜歡做筆記,也喜歡列出清單。
而視覺非語言型學習者,偏好於看圖片、地圖、照片等視覺學習材料,他們不太喜歡記筆記,但直觀記憶力相當好:比如對面孔、地點、物品存放的位置等記憶猶新。
對於視覺型學習者而言,無論他們喜歡識字或讀圖,對他們而言,看到 = 學到。平時給孩子講故事時,讓孩子一邊看繪本,一邊為他講解,這比直接口述故事的效果好得多,他們更傾向於通過自己的眼睛來捕捉有用信息。
2.通過「聽」來學習
聽覺型學習者偏好於通過「聽」來學習,這類人占15%左右。他們對語言、聲響和音樂的接受力和理解力很強。
這類學習者非常善於學習語言,模仿方言能力非常強,他們也能辨別話語中微弱的區別。對於聽覺學習者,就算他們坐在非常遠的位置,沒看到講話的人,他也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出他們說話的方式。
給這類孩子講繪本時,他們有時候會亂跑,看似非常不專心,但父母在和孩子回憶繪本故事時,往往會驚訝地發現,他們竟然能複述故事。
這類孩子喜歡聽,更喜歡講。所以,父母應多給他們聽覺方面的刺激。
3.通過「做」來學習
主要通過「做」來學習的孩子,被稱為觸覺學習者。他們僅占到5%左右。
這類孩子,非常喜歡接觸和操作物體,對於自己能動手參與的認知活動更感興趣。
但因為太喜歡「操作」,所以這些孩子進入幼兒園、小學後,大多會被老師稱為淘氣包,總是坐不住,不遵守課堂紀律,不斷惹事,其實這是他們身上的探索精神在作祟。
不過,觸覺學習者的運動能力會比較發達、平衡和協調能力好,所以他們的表演性、模仿能力都很強。對於這類孩子,最好不要壓制他們的天性,不建議讓他們學習需要細緻入微觀察的興趣愛好,而應該選擇能活動全身的活動,比如跆拳道、架子鼓等。
當然,有的學校非常重視紀律,這對觸覺型孩子來講,就是一大噩夢。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平時儘量多帶他「放電」,比如可以為孩子提供可以拆卸組裝的玩具,也可以為孩子安排一間小實驗室,讓他在安全的條件下慢慢探索。
美國心理學家赫爾曼沃特金曾對空軍飛行員是如何確定自己是否坐直了非常感興趣,於是便做過一個實驗:
他設計了一個可以傾斜的房間,讓被測試的飛行員坐在房間的椅子上,椅子可以調動位置。
研究發現,有些人並沒有坐直,但堅定認為自己坐直了;有的人卻能在傾斜的房間內,把椅子調到近乎垂直的狀態。
沃特金把這些人分為兩類:場依存型與場獨立型。場依存型與場獨立型是兩種典型的認知風格,前者是依靠周圍環境來決定自我看法,後者主要依賴自己來判斷事物。
我們可以通過一些隱蔽圖形測驗來判斷學習者的類型。測試內容是,學習者是否能快速地在右圖中找到左圖圖形(如下圖)。
隱蔽圖形測驗中的一個測驗圖形(Witkin等,1977)(采自C.B.McCormick等,19
有的人,立即能找出這個圖形,不會因為多餘的線條而分散精力,這類人主要是場獨立型學習者。但有的人需要花費很大力氣才能辨別出來,這類人主要是場依存型學習者。
總之,場依存型是喜歡通過外在參照物來觀察自己,外在的因素會對他們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如果孩子也是這種類型的人,他們未來可能更適合人文學科或社會學科。
場獨立型則喜歡依賴內在的參照(主體感覺)來調整事物,凡事講究從內部出發,這類人更適合數學或自然科學。
心理學家傑羅姆卡通過一系列實驗發現,有的孩子思維方式以衝動為特徵,而另一些學生的思維方式則以反思為特徵。
衝動型思維的孩子,根據簡單幾條線索就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問題時很快做出自己的反應。
反思型思維的孩子,在回答之前傾向於深思熟慮的、計算的、分析的和邏輯的思考,先評估各種替代的答案,然後再給予把握的回答。
衝動型孩子的優勢在於,可以迅速解決多維度問題,更能從整體角度看待問題;反思型孩子的優勢在於,對細節分析時反應較快,更懂得深思熟慮,不容易衝動。
很多父母都會因為孩子是衝動型思考方式而苦惱,因為這代表孩子太「馬虎」,這是個性缺點,需要「教育」一下。
但研究者認為,其實這是這與大腦多巴胺水平有關,衝動型敏感性顯著低於正常人,這並不是個性方面的缺點。
心理學家經研究發現,只要父母讓孩子學會關注細節部分,可以慢慢改變衝動型思考方式的缺陷。
日常生活中,很多父母都給孩子做過一些「尋找不同之處」的遊戲,反思型孩子非常喜歡做類似題目,衝動型孩子會感覺比較困難。這時候我們不僅要告訴孩子有耐心,還要教給孩子一些技巧,這樣可以提高孩子的細心程度。
孩子的學習風格差異的確很大,但沒有優劣之分。
我們了解孩子的學習風格,不是為了分類,而是為了更了解孩子的不容易。
只有通過這個過程,我們才會真正了解孩子、接納孩子、尊重孩子、並能幫助孩子。
參考來源: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