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張靖華:寺門口村——尋訪青陽山偶遇

2019-10-12     最憶是巢州

作者:張靖華

這次和表妹的獨立旅行之後,以後的往來就比較順暢了。高中三年學習太忙,去的少些。到了大學,我先學了土木工程,後來向學校申請調整專業,雖然有繪畫興趣是首要,但冥冥中也有想做古建築研究的意圖。本來向學校申請學習建築學,但因為政策問題,學校把我安排進城市規劃專業。城市規劃和建築學兩者的基礎課程是一樣的,也有很多自己所愛的課程。我在正式轉專業的第一天開始,就像脫韁的野馬一般,一下子猛撲到了自己喜歡的古村落里。




那時候,長臨河的鄉村道路漸漸完備,很多路已經沒有那麼難走了。當時到山口凌村,從六家畈到劉羅蔡村的道路雖然鋪好,但我總愛從烔煬河鎮南下,至黃麓,主要是為了從西黃山下經過。這兩條線都算輕車熟路。看的多了,就會多相鄰的事物產生興趣。西黃山下的山口凌儼然成了一個研究基地,從這個中心出發,逐步的向周圍拓展,從大學開始,對巢湖北岸地區的調查,也正是以山口凌為中心開始的。

從山口凌向外拓展的第一個目標,是我一直很感興趣,但沒有機會遊玩的青陽山。白馬趕青羊的故事,總讓人感覺「青羊山」是希臘神話里潘神的化身。我在第一次去長臨河時,記得還問姑父,那是什麼山,聽到姑父說「青陽山」時,我聽成「吃羊山」,還為此哈哈大笑。當時青陽山的頂部已經被挖掉了一些。那時我正在學賴寧的熱潮之中,不停的問那白色的裸露的山頂是不是會找到水晶石。




到2000年初的一天,我決定獨自去尋訪。那天,我到了合肥東部的一個公交停靠站,一輛輛問是否有去青陽山的車。長臨河是個地形呈倒三角形的區域,東邊是山,西邊是河和湖,南淝河大橋修築以前,它的主要道路是從北向南通向中廟的店中路。店中路並不寬闊,只有兩車道左右。人們去長臨河鎮境內的村莊,一般是坐到中廟的車,經過長臨河鎮、湖濱鄉,之後坐小型的機動三輪車去往各處自然村。相對而言,如果沒有具體的村名,任何人都很難給你指路。我到了停車場,說起去青陽山,人們都是一問三不知。後來有人指著一個白色麵包車,說問問那個車,也許能到。

那是一輛白色的小巴,賣票的是個五十多歲的矮胖大漢,他說:我的車不到青陽山,但到寺門口村。你到了寺門口村,問一下就知道了。

我上了車,車子走了很久,開始向東拐彎。過了一段時間,到了一個小村,司機把我丟下來,說順著這條路向前走,就是青陽山了。




我在那路上向東看,青陽山已經可以望見了,但還不算太近,需要走一些路。本想一路直行,但我很快被路邊的這個小村「寺門口」給吸引住了。這個村全是綠樹,灰色的古宅到處都是,宅子掩映在綠樹之中,村莊中間有一條鄉村公路通過,幾乎一棟二層的樓房也沒有。既然叫「寺門口」,想必以前有一座寺了。我問了當地人,據說,原來這裡有個「長寧寺」,是一座古廟,後被拆毀,寺的殘跡在小學校那裡。




小學校在路邊,從鐵門進去,果然看到地上有很多的斷碑,當做青石板拼在地上。碑上內容不一,有些是清代合肥縣頒布的法令,我看了很久,可惜當時沒有數碼照相機,無法一一拍照。又過了多年,我又去了長寧寺,發現那些碑只剩一塊了,碑上端正刻著:

「南廬州府合肥縣正堂……以靖地方事照得本縣訪……強討或逢集扒竊甚至孤……出示禁?為此示仰居人……徒結?茲擾立即驅逐出境……絕不寬貸……十四年六月初?日下。」




後面羅列了二十個村莊名稱,「張XX戶、寺後羅、松崗羅、羅家疃、張勝吾、三家羅、詹??、柳仲二、羅勝士、老家羅、?、丁家橋、劉貴二、馬正二、孔永五、張本二、萬受益、許貴二、宣道七」。從碑文看,這是清代政府為了防止民間集會的各種擾亂行為,和鄉間共同制定的社會公約。當時的寺門口村顯然十分繁華,但從道路兩側沒有明顯的老街判斷,估計寺的繁華是首先的,以後才有了村的發展。寺門口村的得名,估計就是這個由來。

最憶是巢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3JgvW0BMH2_cNUgxF9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