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班機出生就落後?蘇聯都不要的機槍為啥被我們裝備了那麼久

2019-08-16     瘋狗的輕武

咱們都知道,建國之後咱們的軍工是師承蘇聯,輕武器這塊更是一路照抄過來。但咱們也能發現個問題,當我軍56式槍族(嚴格來說不算槍族)定型之後,班用機槍是仿自蘇聯的RPD,也就是捷格加廖夫輕機槍。

然而這批槍蘇聯裝備的時間也不算長,在二戰末期有限的投入戰場試用。戰後開始大量裝備蘇聯全軍,而到了50年代末,這批和AK47、SKS通用7.62x39中間威力彈的機槍居然就被撤編,衍生自AK的RPK機槍上位。反倒是我們這會兒才剛開始大量生產/裝備國產PRD,也就是56班。是我們眼光落後嗎?

我們不如先對比下RPD和RPK到底有什麼區別,然後再看看兩軍為啥做出了這個選擇

RPD和RPK最大區別之一是供彈,RPD是彈鏈式、而RPK是彈匣/鼓式。從火力持續性上來說,RPD一百發彈鏈的壓制能力肯定是比RPK的40發彈匣/75發鼓式優秀,雖然說RPK也有100發的彈鼓,但可靠性不咋地。

結構上來說RPD是導氣+魚鰓式閉鎖,這種結構反正是捷格加廖夫用爛的了,之前的兩個作品DhsK機槍和DP28大盤雞也是這種,但這種結構需要機匣支撐,因此機匣要厚,無法用輕便的衝壓機匣,因此更重,加工也麻煩。

而RPK就是AK的改版,結構自然和AK一樣的導氣+轉栓閉鎖,從這種原理用到現代來看,效用和可靠上還是沒問題的,而且衝壓機匣也輕便,方便生產。

擊發模式上,RPD和傳統機槍一樣採用開膛待擊,散熱要優於RPK的閉膛待擊,連打個300發問題不大,而RPK的話150發都夠嗆。

RPD的槍管比RPK更厚,熱容大,因此連續射擊後更不容易因槍管過熱而產生熱偏熱散現象。射速方面,RPD650-750發/分,RPK和AK一樣是600發/分。

差不多主要區別說完了,可以看出,雖然RPD和RPK都用7.62x39mm中間威力步槍彈。但RPD更像是一支標準的機槍,強調撒熱、火力持續性、強度,但是它偏重,導致機槍手的機動性下降。彈鏈供彈和魚鰓閉鎖的可靠性和勤務性不大好。而且開放式的供彈口對於班組武裝泅渡時也不友好,容易進泥沙。

而RPK的理念是與AK47/AKM形成槍族化。用比AKM更厚的槍管增加彈道穩定和熱容、並配備了兩腳架以穩定槍身。而且不算太重,不至於讓機槍手負擔太大而脫隊。

所以說,光從兩把機槍的本質來看,RPD的火力是吊打RPK的,但毛子放棄RPD選用RPK的原因是兩國當時班組火力需求不一樣。

咱們之所以用它作為班機是因為當時我們的班組武器是兩支56沖、其餘56半,自動火力相對不足,因此需要一桿火力更猛的機槍作為班一級的火力補充。而毛子之前就拋棄了SKS這種半自動,轉而全部步兵班裝備AKM了,自動火力充沛,因此對班用機槍的要求更多的是機動性和專業的精準火力壓制能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p-wH3GwBJleJMoPMs4L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