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已成為促進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根據國務院辦公廳最近發布的《關於以新業態新模式引領新型消費加快發展的意見》,到2025年,將培育一批新的消費示範城市和龍頭企業。那麼,主要城市目前的消費能力是怎樣的?
人均消費支出南方「扛把子」,人均消費率北方「唱主角」
根據統計數據,從人均消費支出看,排名前十的城市是上海,深圳,北京,廣州,杭州,珠海,佛山,廈門,長沙和東莞,以南方城市為主。從人均消費率來看,北方城市排名靠前。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部分重點城市的人均消費支出數據尚未公布,因此未納入統計範圍。一些城市只公布了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人均消費支出數據,所有居民的人均消費數據是根據當地城市化率測算得出的。
人均消費十大城市:一線城市領先
2019年,35城的人均消費支出中,有17個城市突破三萬元大關。除長沙和武漢外,其餘15個城市均位於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主要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其中,人均消費支出超過4萬元的城市有5個,它們是上海、深圳、北京和廣州四個一線城市,以及由於近年來的數字經濟而迅速發展的准一線城市杭州。
上海位居榜首,去年,上海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為45605元,同比增長5.2%。此外,上海還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城市。抽樣調查顯示,2019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442元,同比增長8.2%。
深圳和北京的人均消費支出均超過4.3萬元,分別排名第二和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近年來廣州在金融和網際網路產業發展方面不及其他三個一線城市,上市公司數量甚至低於杭州和蘇州,但其在人均消費支出上並不弱。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廣州人均消費支出為41999元,緊隨北京和深圳之後。
與深圳和北京較高的居民消費支出相比,房價較低的廣州的食品消費量更大。今年7月,在廣州舉行的第159場疫情防控復工復產新聞發布會上,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現代市場研究所所長,《廣州國際商貿中心發展報告》執行主編何江介紹了情況。從人均消費來看,廣州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居全國主要城市之首。在各種類型的消費中,餐飲消費仍然很活躍。廣州的餐飲總消費量可與北京和上海相提並論,人均餐飲消費多年來一直保持全國最高水平。
廣東體改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分析說,廣州人有很強的飲食消費意願,喜歡在深夜吃東西,所以飲食成本相對較高。
在前十名中,長沙排在第九位,是唯一的位於中西部地區的城市,超過了東莞、蘇州、溫州、寧波和無錫等發達的沿海城市,這也顯示了長沙的強大消費能力。
湖南社科院研究員童中賢分析,長沙是典型的消費城市,每個人都敢消費。長沙的房價相對較低,每個人都有更多錢可花。
對於不同的城市,居民的人均消費支出受許多因素影響,例如房價、物價和可支配收入。一般而言,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居民的人均消費支出就越高。但是,人均消費支出也受到一些結構性因素的影響。例如,城市化率越高,居民的人均消費支出就越高。
舉個例子,雖然廈門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於蘇州,但其人均消費支出卻高於蘇州。這是因為廈門的城市化率比蘇州高出12.2個百分點。
居民支出占GDP比重:北方偏高,南方偏低
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GDP的比例來看,39個城市中,有9個城市的比例超過了50%,分別是是瀋陽,石家莊,呼和浩特,大連,溫州,濟南,西安,蘭州和南寧。
但是,使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GDP的比值來衡量城市的消費率,並不完全準確。一方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商品類貨物的消費,而居民消費不僅包括貨物消費,還包括服務消費。特別是近年來,服務消費一直在上升。另一方面,中心城市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不僅來自當地居民的消費,而且來自周邊地區,特別是省會城市,交通樞紐和商業中心城市。一些非省會城市,尤其是以製造業為主的生產型城市,社會消費主要來自當地居民的消費,而較少來自周圍地區。因此,測量人均消費支出/人均GDP(不包括政府消費,因此該數據大大低於最終消費率)或「人均消費率」來衡量更為準確。
根據對35個主要城市人均消費率的統計,溫州、哈爾濱、瀋陽、天津、石家莊、蘭州和東莞等7個城市的人均消費率均超過30%。一般來說,北方城市占多數。
較低的數據主要集中在南方的生產型城市和製造業城市,如常州,無錫,南通等,以及合肥和深圳。根據彭澎的分析,南方的這些主要製造業城市主要生產終端消費品。他們生產的產品不僅滿足當地需求,而且輸出的也更多。相反,一些地方對終端產品的需求少,而對輸入型產品的需求多,這也影響了人均消費率的數值。
此外,不同地區的消費觀念和房價等因素也會影響「人均消費率」。例如,由於許多北方城市的工業化進程較早,非商品化住房的比例非常大,總體房價水平較低,因此更多的居民收入將用於日常消費。相反,某些地方的房價較高,這將相應減少居民的日常消費支出。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分析,北方城市居民很多是在體制內就業,各種社會保障均可得到,他們敢於消費。在南方的許多城市,外來務工人員較多,賺錢之後都拿回老家花了,這也影響了城市居民消費支出。同時,高房價也擠占和抑制了居民消費。在一些一線城市,一些居民在教育和培訓服務上的消費支出甚至可能超過消費品支出。
來看看,你在的城市上榜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