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有銀行股在當前行情下的幾點優勢

2019-11-29     炒股跟Z走

從銀行板塊的基本面及估值狀況,以及中期策略來看,無論從應對短線震盪格局還是中長期尋求安全穩定收益角度,銀行股在年內剩餘的一個多月乃至明年一季度都值得重視的判斷。

一則,我們認為,A股銀行股的高光時刻並不多,但一年當中在第四季度是能夠有些許表現幾率最高的時候。同時,結合當前A股市場行情整體仍以調整為主,市場情緒有待修復。在市場風險偏好不高的背景下,中期策略上可考慮進可攻退可守的銀行板塊,充分利用其穩健屬性。邏輯上:

其一,隨著A股國際化腳步的加快,海外增量資金的持續流入將占有更大的權重,而外資向來比較青睞具有穩健性的銀行。尤其當前至年末,MSCI第三次擴容與郵儲銀行IPO上市的時間節點相近,容易形成共振;

其二,上市銀行業績超市場預期,在經濟數據不佳的情況下,仍優於其他行業。

據悉,三季報顯示,銀行板塊凈利潤占比高達41.4%,位居各行業第一,且領先優勢明確。從凈利潤增長情況看,金融業(含非銀金融)三季度凈利潤增加額高達2584.45億元,占全部A股凈利潤增加額的92.9%,而金融業以外其他所有公司利潤增加總量僅為196.02億元。銀行依然是躺著賺錢的大戶。

其三,當前銀行板塊估值低,股價低、漲幅低,基本面與估值存在偏差,具備核心資產估值修復的空間。同時具備可觀的高股息率;

據悉,截止到2019年9月30日,銀行板塊的PB僅為0.77倍。從各板塊排名看,銀行板塊的PB是僅次於建築板塊的第二低位。如果從歷史數據看,當前銀行板塊的PB處在自2010年以來的0.8%分位水平,接近歷史極值,安全邊際較足;今年前三季度,銀行板塊的漲幅為14.8%,處於各行業板塊漲幅的中間位子;同時,目前國有五大行,再加上中信銀行、光大銀行、興業銀行股息率在4%以上,遠高於3%左右的十年期國債收益率。

二則,從催化因素的角度來說,我們認為,年底郵儲銀行的上市,或將吹響目前多家機構正在熱議的2020年A股「小康牛」啟動的號角。原因有二:

「地利」看,銀行板塊在經歷今年滬指從2400點反彈至2900點行情後,估值仍處歷史低位,具有絕對的優勢;「天時」看,如果明年「小康牛」啟動,那麼明年一季度應堅持低估值板塊防守,因此銀行板塊有望成為2020年一季度防守反擊行情核心板塊,而郵儲銀行恰在此時上市。

「人和」看,市場近兩年願意給予零售業務強勢的銀行較高估值,無論是零售業務廣度、深度,還是資產質量,郵儲銀行在A股銀行板塊中排名均靠前,其零售業務占比高達61%。尤其比較而言容納,當前市場給出零售業務有特色的招商銀行1.64倍估值,郵儲銀行IPO給出的0.95倍PB沒有充分反映其資產優質性,郵儲銀行上市及後續相關事件,值得投資者持續跟蹤。

總之,在未來一段較長時間,投資者需要高度重視銀行股可能的機會。

而今日,我們想要提請注意的是,銀行股業績在不斷超脫經濟形勢逆勢走高的同時,股市近期表現反而低於市場平均值,這也意味著其中存在越來越多的預期差空間。

業績與股價存在越來越明顯反差的銀行股,預期空間已越來越大

根據上市銀行公布的2019年三季報,考慮到數據的可比性,剔除2018年下半年後上市的銀行,26家上市銀行歸屬於母公司凈利潤同比增長7.1%,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1.73%。分季度看,前三季度,上市銀行凈利潤增速逐季走高,截至一季度末、上半年末、9月末,26家上市銀行凈利潤增速分別為6.3%、6.7%、7.1%。

但在銀行公布業績的同期,股市層面,10月15日截至11月21日,滬深300指數下跌1.6%,銀行指數下跌2.9%,銀行指數跑輸滬深300指數1.3個百分點。在29個行業指數中,銀行指數表現位居第11位。板塊中,股份行與城商行指數下跌3.4%,國有行指下跌1%。大部分銀行股價下跌,個別銀行股價上漲。其中,寧波銀行上漲3.4%,領漲板塊,次新銀行跌幅居前,部分今年漲幅較大的中小行跌幅也較大。

也就是,業績表現與股價表現存在明顯反差。

對此,我們認為,銀行是好行業,好賽道,永續經營,萬業之母,尤其考慮到在國內金融業中長期對外開放步伐顯著提速的背景下,外資在A股占比會越來越高且比較青睞有業績支持的銀行股,因此對大資金、長線資金而言,應該長期配置一部分銀行股——雖然金融業持續開放,本質上還是一把雙刃劍,但憑藉著國內銀行股尤其是核心銀行股長期偏低的估值水平以及低市凈率優勢,卻容易加快吸引海外資本的關注,而從近期北向資金的持續凈流入跡象來看,外資對A股銀行股的偏愛度還是比較高的。

綜合來看,銀行股收益率其實非常不錯的,熊市持有,可以享受分紅收益,牛市來臨,還可以享受股價上漲帶來的快感。

就當前而言,尤其是部分此前在超額撥備率上具有明顯優勢的銀行,如果一旦在貨幣政策放鬆,撥備要求有所下降,則三四季度業績改善會更加突出。其中,即將上市的郵儲銀行赫然在列。

不過,國內銀行業已經足夠巨大,總資產規模和利潤規模已經難以持續快速增長,因此銀行業屬於存量市場。銀行股的機會也是一個存量篩選過程。而鑒於目前國有大行、股份制行、城商行絕大多數股東為單一國有背景,國有體制僵化、官僚、腐敗,在這個存量市場,誰的體制機制更為優秀,誰就能少壞帳、多利潤、更快加厚資本,誰就是贏家——那麼,顯然,具有相對的體制優越性的郵儲銀行的上市,或許將強化市場對具有體制機制優勢的銀行股的進一步優選。

第一,跟隨郵政網點,郵儲銀行是國內唯一的「自營+代理」模式的銀行,擁有最多的網點數量+最大的零售業務客戶基礎。

第二,公司資產質量優異,不良率、撥備覆蓋率均顯著好於其它五大國有銀行。

此外,從銀行企業的發展穩健性,或者說盈利穩定上來說,基本呈現:全國性銀行>發達地區區域性銀行>非發達地區區域銀行的規律。當然,這並不代表銀行股的表現機率也是按此排列。銀行股的篩選,除了業績預期更多還是要看現代化改革和公司治理的成效。

而在業務層面,擅長做金融零售業務的銀行競爭力,一般來說,要優於靠吃企業信貸利差為主的傳統銀行(畢竟利差這幾年已經越來越呈收斂狀態)——從這些角度而言,上市時間較晚但其實具有後發優勢的郵儲銀行的上市,會否激發新一輪對次新股銀行的挖掘偏好,也值得關切。

綜上,結合當前銀行業的業績表現、股價表現與市場預期的反差,市場需要高度關注郵儲銀行作為年底重磅IPO可能對整體銀行板塊的催化作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xqvtW4BMH2_cNUg14f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