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武器都有一個「美爹」?其他大國的優秀設計 美軍一樣照搬

2019-07-26     123軍情觀察室

中國的軍迷一向有一個習慣,就是給各種武器「找爹」,尤其是相當一部分並不看好的國產武器。無論是當年殲-10成為成都上空的利劍嘯空,還是FC-31在瀋陽上空的鷹擊長空,這些人都能從外形上給咱們工程師的心血「找個爹」出來。

誠然,武器在設計的過程當中,因為戰爭形勢的變化隨著現代化戰爭的變化呈現趨同的跡象,各國的武器裝備日益呈現出「相似」的特性。無論是步兵的輕武器,還是海空軍的重型裝備,甚至是洲際飛彈都「長得越來越像」。

由於美國擁有著全世界最為先進和現代化的武器研發體系,因此美國的武器在絕大多數的軍迷眼中就是「又新又好」的「高大上」。都是被人抄他的,哪有美國爸爸抄別人的道理。即使長得像,那也能找出來「爸爸」淘汰的試驗機型並加以批判。殊不知,美國人自己都承認,在新武器的研發上已經越來越重視別國的武器研發進程。今天,我們就來盤點那些美國仿製甚至是「山寨」別國的武器,並簡要分析美國這些年來反倒大量「借鑑」中俄武器的原因。

航空競賽的共同結果:圖-160海盜與B1B槍騎兵

在上個世紀70年代,冷戰陰雲籠罩著整個世界,美蘇兩國在軍備上繼續進行著瘋狂的競爭。冷戰期間除了太空宇航技術外,電子科技和空軍武器的進步也同樣神速。在50年代剛剛才剛剛全面開花結果的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在60年代迎來了重大突破,以超音速為代表的第二代噴氣式戰鬥機成為了時代寵兒。

作為空中對地打擊的主要武器,轟炸機自然也需要「趕時髦」進行跨步進入。因此,美蘇兩方几乎不約而同地發展了新一代的超音速轟炸機。

最先進行超音速跨戰區轟炸機技術研發的是前蘇聯的圖波列夫設計局。早在1967年,蘇聯軍方就提出了新一代洲際多用途偵察轟炸機的設計要求,但因為要求航程高達16000千米,同時最大速度要求3200千米/小時,該方案被證明不可實現。

隨後在1970年代,軍方將這個技術指標進行降格,才由圖波列夫設計局完成樣機設計,也就是今天的圖-160「海盜」可變掠翼式超音速轟炸機。

這款轟炸機採用當時最為流行的可變掠翼式布局,發動機為四台NK-321型加力渦輪風扇發動機,最大推力為245千牛。最大飛行速度為2.05馬赫,可以攜帶45噸的武器,包括X-555巡航飛彈和X-101巡航飛彈。兩種飛彈均配有核彈頭,可以通過超音速突防的方式進入戰區腹地,對敵方的重要目標實施精確核打擊,是當時蘇聯的核三位一體打擊的重要手段。

蘇聯生產圖-160的主要目的就是研發出一種比圖-95飛的更快,胳膊夠長的突防型戰略轟炸機。畢竟當時冷戰的前線已經密密麻麻的布滿了放空區和空軍基地,以及具有相當優勢的高速截擊機。這時候還用圖-95,別說能不能活著飛到敵國領土,就算飛過去黃花菜也都涼了。

而美國的B1B槍騎兵的發展相比軍方作出妥協的圖-160可坎坷多了。

B1計劃早在1969年就開始相關立項和實驗工作,並在70年代末進行過B1A轟炸機的相關測試。但是測試發現,B1A的性能並不盡如人意,加上當時蘇聯已經有米格-25這種變態和SAM-2這種把U2當傻子捅屁股的防空飛彈,美國人認為蘇聯人有能力攔截高空超音速目標,因此就放棄了B1A計劃。

這裡插一段小故事,在1967年的時候位於3萬英尺高空以3馬赫飛行的SR-71被蘇聯部署在越南的薩姆-2擊傷,雙三的SR-71都不一定能保證無損,更別說遠達不到雙三的B1A計劃。

但發現蘇聯人在80年代已經用上了圖-160這種超音速轟炸機,並且以機載防區外巡航飛彈為核武器的投射方式,美國人認為可以通過「低空高速突防」的方式拓展核三位一體的空軍打擊能力。於是B1計劃重新上馬,B-1A項目推到重做,按照圖-160的模式做了個B1B槍騎兵。無論是從飛機的氣動外形、布局還是武器配置基本就是一個美國風格的海盜。

與其說是美國仿製蘇聯的轟炸機,不如說是當時的航空發展結果使得兩家殊途同歸。雖然B1B出現晚了幾年,但是從B1A的設計思路看來,兩者在設計思路上並無太大區別。

照貓畫虎結果畫出個白虎:飛彈垂髮系統的「左輪槍」與「巧克力塊」

在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隨著航空母艦徹底取代戰列艦成為大洋上唯一的霸主,各國都不約而同的在軍艦上儘可能的加裝各種防空飛彈。從美國的黃銅騎士到蘇聯的SA-N-1果阿防空飛彈,再到海麻雀和高腳杯,一時間軍艦上不裝上個三五具防空飛彈都不敢出門。

早期的艦載防空飛彈都逃脫不開懸臂式防空飛彈發射架的桎梏,但隨著各種中高空防空飛彈的面世,越來越大、越來越粗的防空飛彈讓這些懸臂式發射架的麒麟臂根本控制不住。尤其是在跨世紀的S-300面試之後,防空飛彈更是完全無法控制住自己,大到麒麟臂都不管用了。

於是粗狂的蘇聯人想到了一個法子,反正S-300就是垂髮的,不如把垂髮裝置扔到軍艦上直接用了吧。不過鑒於當時沒有足夠大的船能夠容得下S-300,於是蘇聯人最早將垂直飛彈發射系統安裝在蘇聯最大的作戰水面艦艇「基洛夫」核動力飛彈巡洋艦上,作為戰區級遠程防空飛彈使用。

S-300的海基型被西方命名編號為SA-N-6里夫防空飛彈,這一型飛彈最大的特點就是圓盤型「左輪槍」式旋轉飛彈發射倉。這種垂直飛彈發射系統位於艦艏甲板上,共有12座8聯裝共計96枚飛彈。

這種垂直飛彈發射的方式最大的好處就是射的快,射的猛,射的高。因為採用12座垂直飛彈發射方式,在全部的發射井敞開的情況下可以在短時間內射出12枚飛彈,而且內部的轉輪式飛彈倉轉換下一發的速度也非常靠譜,96發飛彈甚至可以做到不間斷射擊。而由於垂直發射,在冷發射至一定高度後再點火轉向,效率更高,有效升限也更高。

美國人一看,這好東西啊,趕緊學一學。於是美國人在1977年仿照俄羅斯的垂直飛彈發射系統研發了自己的VLS系統,即大名鼎鼎的MK41系統。

這款系統與蘇聯的里夫最大的區別就是兼容多種飛彈,同時採用熱發射方式,犧牲部分射程換來更高效且簡單的發射流程。

MK41垂直飛彈發射系統由單個基礎的儲存/發射箱構成,一般以八聯裝為一組,根據軍艦的大小和尺寸規劃不同數量的發射系統。而且不同彈種的調配更加靈活,甚至可以不同飛彈在同一組內。

MK41垂直飛彈發射系統兼容的武器非常多,包括進化版RIM-162海麻雀,標準-2、標準-3,阿斯洛克反潛飛彈和BGM-109戰斧巡航飛彈。

最早的MK41垂直飛彈發射系統同樣面臨著尺寸過大,小驅逐艦根本吃不下的缺點,因此最早裝備在體量更大,更加耐造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上。搭配提康德羅加上的宙斯盾防空系統,MK41飛彈發射系統的高效率被體現的淋漓盡致,隨後「宙斯盾」+「垂髮」套裝全軍推廣,逐漸成為世界最主流的飛彈發射模式。

至於說某個腹黑的兔子,自然是「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在海軍進入高速發展期之後,海軍也在進行著「左輪槍」還是「巧克力」的試驗。因此在052C型飛彈驅逐艦上,咱們依舊使用的是「左輪槍」式,而在052D上全面更換成巧克力了。

而真正的一錘定音則是055飛彈驅逐艦(你確定不是巡洋艦?)上整齊的112塊巧克力。這也正式標誌著PLAN全面進入巧克力時代。

我也想要和「真香」定律:中國東風-21D引領的世界反艦彈道飛彈狂潮

中國的東風-21D近年來是出盡了風頭,隨後面世的東風-26更是掀起全世界的不對稱反艦作戰的狂潮。作為靠「不對稱作戰」(游擊戰和運動戰以及地雷戰等)發家致富奔小康的中國軍隊來說,甭管什麼招,能消滅敵人就是好招。由於中國海軍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帝國主義的海上壓制,遠洋作戰能力堪憂的PLAN尤其注重岸防部隊的建設。

除了常規的各種射程的反艦飛彈以外,最神奇的就是打開「不對稱形式反航母作戰」這個潘多拉魔盒的東風-21D彈道飛彈。

對於一般的中程彈道飛彈來說,如果不攜帶核彈就沒什麼存在的意義了。畢竟在1500公里的距離上,採用常規慣性制導方式的彈道飛彈並不具備高精度打擊敵人的能力(反正核平就完事了)。而中國敢為天下先,率先在中程彈道飛彈上應用末端變軌和彈頭雷達主動搜索的方式,將中程彈道飛彈的精確度提高到圓半徑十米的級別。同時由於採用主動雷達末端制導,其抗干擾能力和對運動目標的追蹤能力足以保證用一記「從天而降的掌法」拍死航母這種大型海上水面目標。

這就像潘多拉魔盒,全世界幾乎所有主要軍事國家都開始研製自己的高精度主動制導反艦彈道飛彈。

比如俄羅斯,很早就開始了相關彈道飛彈反艦測試。大名鼎鼎的伊斯坎達爾飛彈系統作為飛毛腿和奧卡飛彈的後繼有為青年,最近也進行了反艦飛彈的相關改進。伊斯坎德爾M飛彈就改進了雷達和抗干擾系統,讓該飛彈從常規的彈道飛彈搖身一變可以反艦了,你說氣不氣。

比如伊朗,這幾天又成功試射了光明徵服者反艦彈道飛彈,這款同樣脫胎於彈道飛彈的反艦飛彈同樣也是在末端進行主動雷達制導,並具有反艦能力。尤其在這個時間點和節骨眼上搞這種武器,不知道是正常的科技進步,還是單純的想給「川建國」同志添磚加瓦。

美國對這種具有反艦能力的彈道飛彈那叫一個不屑。反正我的海軍全世界亂跑,別說美國海軍了,就我自己的海岸警衛隊就能拒敵於國門之外。等等,陸軍,你們這是什麼玩意?

陸軍:真香。

LRPF系統是建立在陸軍ATACMS精陸軍戰術飛彈系統(不就是短程飛彈嘛,裝什麼XX)上的改進型飛彈系統。相比於ATACMS,LRPF在簡單的增加了射程的基礎上,也在飛彈上增加了新型的導引頭,並將原來的分導式戰鬥部改換成高爆炸藥半穿甲戰鬥部,以取得在全天候對多種不同類型目標的打擊能力。

嗯,這個說法很陸軍,非常的帶有陸軍特色。至於美國海軍怎麼想的,咱們暫且不知。如果未來有那麼一天,輪到陸軍發射反艦飛彈抗擊別國軍艦了,那麼「川建國」就真的成為「建國功臣」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tA_L2wB8g2yegNDvV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