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張飛形象,以及張飛追隨劉備初期的經歷

2019-07-09     公孫楓翔

三國良將系列之張飛(上)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三國時期作為國內普及度最高的古代史片段,即便對歷史不感興趣的人都能隨口說出曹操、劉備、諸葛亮等知名人物。其中有些人的名氣甚至超越三國歷史本身,自成一種文化現象、文化符號。

張飛就屬這一類人,舉個極端點的例子:有人沒讀過《三國演義》,更不清楚三國歷史,但你問他知不知道張飛,多半會回答有印象,黑臉、莽撞、性如烈火、除了大哥的話誰也不聽。沒錯,這套詞也可以形容李逵。

可深究起來,歷史上的張飛到底是個什麼形象,他到底做過哪些事,似乎還真不容易說出來。《三國演義》中的張飛當然戲份很足,個性鮮明,可拋開小說談歷史,估計大多數人就有些糊塗了。

張飛長相如何,到底是不是黑臉?出身如何,到底是不是屠戶?性格如何,到底是不是魯莽急躁?跟劉備、關羽到底是不是結拜兄弟?有人說張飛其實一點不黑,是個帥哥;有人說張飛一點不糙,是個書法家;還有人說張飛是個畫家,喜歡畫美女……

您看,這麼細琢磨,歷史上的張飛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竟然越發模糊。沒關係,本期開始筆者將為您詳細介紹史實上的張飛。

張飛重大事件之一——模糊的形象

張飛(?—221),字益德,幽州涿郡人。首先張飛的字不少人就會有疑問:到底是益德還是翼德?

這個答案很明確,歷史上的張飛確實字益德,而非翼德。無論《三國志》還是成書於東晉時期的巴蜀地方志《華陽國志》,都明白無誤地寫作「益德」。至於「翼德」,則零星出現在《水經注》、隋唐時期的《藝文類聚》等非史書文獻中,應視作筆誤。

至於為何「翼德」更為廣泛地流傳開來,首先因為「飛」與「翼」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處,在古人缺少文字資料時很容易將同音的益替換為翼記載下來。更重要的是《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寫做翼德,憑藉無可比擬的強大影響力傳播開來。

事實上,「益」字比「翼」字更加合理。首先「飛」字很明顯,飛翔,可以引申為上升、上揚之意。「益」字本義為形容水從盛滿的容器流出來的狀態,後來本意演變出「溢」字,可以引申為增加、進取的含義。兩者結合,引申含義便是不斷上升、進取、增加。

至於「翼」,乍看與「飛」聯繫更明顯,實則犯了重複的問題。這兩個字組合起來都給人飛翔、向上之感,而少了意境上的互補,顯得單薄。

接著該將張飛與兩位兄長結識的經過了。很遺憾,沒什麼可講的。因為桃園結義的事情都是虛構,劉關張三人並未結拜為兄弟,順帶雙股劍、青龍偃月刀、丈八蛇矛也是小說家言。蛇矛歷史上確實存在,但屬於供儀仗隊使用的禮器,實戰中無論突刺還是劈砍效果都不太好。

三人雖然沒有兄弟之名,卻有兄弟之實,《三國志·關羽傳》載「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張飛傳》載「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這種記載在演義中被發揚光大為結拜兄弟,成為著名典故。

張飛是哪裡人?

不知道。按照《三國志》慣例,陳壽為某人作傳時開頭會交待傳主為某郡某縣人也,但張飛卻只記載「涿郡人也」,不知何縣。有文章直接寫作涿郡涿縣人,並無根據。只能說張飛是劉備的同郡,但未必是同縣人。

張飛的出身如何?

不知道。史料仍然沒有絲毫記載,關於張飛為屠戶,並且家境富裕的說法均來自演義,史書上對張飛家境、父親及祖輩情況也一概空白。

儘管《三國志》對蜀漢的記載最簡略,並且蜀漢自身也沒有留下官方史書,導致史料缺乏,但張飛這種級別的重要人物,如果出身不錯,史書一定會有所提及,絕不會閉口不談。考慮到後來張飛入蜀時努力結交名士,卻遭劉巴不予理睬,認為「大丈夫處世,當交四海英雄,如何與兵子共語乎?」固然劉巴稱張飛為「兵子」有個人情緒,但也能推測張飛出身確實不高,而且文化程度也不會很高。

沒錯,對於張飛的書法家與畫家人設,筆者持懷疑態度,後文將會集中分析。

張飛的相貌如何?

還是不知道。張飛的相貌史料中毫無記載,豹頭環眼的黑大漢只是演義形象。反過來想,樣貌如果有足夠特點,史料上理應有記錄,比如關羽,雖然紅臉也是杜撰,但起碼美髯公的一副長鬍須貨真價實。另外正常人如果身體沒有疾病,臉再黑也黑不到哪裡去,所以黑臉只是文藝作品突出張飛兇猛、魯莽性格的誇張而已。

另外張飛的兩個女兒先後做了劉禪的皇后,即便有政治聯姻因素,但起碼也得長得拿得出手。從遺傳角度張飛的相貌應該比較普通,沒有太誇張的特徵。當然這一點算是筆者小小八卦,讀者不必太過認真。

除張飛的大名很熟悉外,他的一切都很神秘,籍貫不清楚、家庭背景不清楚、相貌不清楚、連他的字都被傳錯,是否與您印象中鮮明無比的形象有了偏差呢?

張飛重大事件之二——鞭打督郵的真相

中平元年(184),黃巾之亂爆發,兵力不足的地方郡縣紛紛自行招兵買馬抵抗黃巾軍。劉備雖無官職,但年少時曾在盧植門下學習,結識了公孫瓚。公孫瓚與正在征討黃巾的破虜校尉鄒靖是老朋友,借著這層關係,劉備帶著關羽、張飛以及招募的幾百人投奔鄒靖,跟隨其征討黃巾軍。

劉備作戰有功,黃巾平定後被授予安喜縣尉的職務,大致相當於縣公安局長。

黃巾之亂波及大半個東漢帝國,為解燃眉之急漢靈帝允許地方私人武裝參與平亂,並在戰後論功行賞。所以像劉備這種通過平亂起家的小官被封了非常多,這就造成大量冗員。

既然是冗員,自然要想辦法解決,所以劉備遇到郡里派來的一名督郵,於是便發生了著名的鞭打督郵事件。在演義中這件事被按在張飛頭上,描述成督郵索要錢財不成便要罷免劉備職務,張飛大怒之下把督郵綁在馬樁上一頓毒打。

不過這是小說為突出人物性格而做的張冠李戴,歷史上鞭打督郵者乃劉備,而非張飛。至於督郵也沒有索要錢財,反而根本不見劉備,應該是劉備被裁撤之事已成定局,所以沒有私下見面的必要。裴松之注引《典略》載「鞭杖百餘下,欲殺之。」所以張飛未必那麼魯莽暴躁,劉備也不全是仁愛寬厚。

劉備差點打死朝廷命官,只能帶著關羽、張飛逃跑,先參加毌丘毅的募兵,在下邳征討叛亂立功當上下密縣丞,後來又到高唐縣擔任縣尉、縣令。再後來高唐縣遇到叛亂,劉備抵擋不住,投奔公孫瓚,擔任別部司馬。

作為劉備最倚重,而且非常可能是僅有能倚重的兩人,張飛、關羽追隨劉備輾轉各地,出生入死。

正史上的劉關張在投靠公孫瓚之前,輾轉於幽、冀、青、徐各州,並未參與討伐董卓的聯軍。所以不論溫酒斬華雄還是三英戰呂布都沒有發生過,當時的劉備還在為一官半職而苦苦奮鬥,至於張飛、關羽更加籍籍無名。

裴松之注引《英雄記》有關於劉備曾到過洛陽,後來與曹操一同回沛國,又起兵參與討董聯軍的記載。筆者認為可信度不高,即便劉備在早年確實曾經到過洛陽,但當時的身份與曹操有天壤之別,兩人不可能認識。劉備直到投靠公孫瓚才只是一個別部司馬即「編外部隊指揮官」這種職務,不可能起兵參與討董。

劉備投奔公孫瓚是因為在高唐縣「為賊所破」,不久公孫瓚便率軍大破青州黃巾,所以劉備頂多曾經喊過討伐董卓的口號而已,不可能參與實際行動,所以張飛也不可能出現在關東聯軍的舞台上。

張飛重大事件之三——輾轉入徐州

初平二年(191),公孫瓚因堂弟公孫越意外死於同袁紹部下周喁的戰鬥中,導致雙方矛盾激化,發生激烈衝突。

劉備跟隨青州刺史田楷與袁紹交戰,公孫瓚軍聲勢浩大,占領不少地盤,劉備獲任平原縣令,不久升遷為平原國相。平原縣是平原國的治所,平原相則相當於郡守,看得出公孫瓚對老同學劉備還是很重情義的。

劉備被提拔,兩個兄弟張飛、關羽便接替了劉備別部司馬的位置。

興平元年(194),袁紹在與公孫瓚的戰爭中逐漸占據上風,不斷進攻青州,於是劉備與田楷合兵一處,收縮到齊國防守。與此同時徐州的陶謙遭到曹操猛攻,陶謙向田楷求救,劉備便同田楷南下徐州解圍,張飛也跟隨出征。

曹操撤退後,劉備覺得跟著公孫瓚、田楷前景不妙,於是就在徐州駐紮下來,改投陶謙麾下。不久陶謙病死,在本地大族陳登、富商麋竺支持下劉備自領徐州牧。

興平二年(195),呂布在與曹操爭奪兗州的戰爭中失敗,逃入徐州,劉備將其安置在小沛。

建安元年(196),盤踞江淮的袁術率大軍進攻徐州,劉備帶關羽迎戰,留張飛在下邳守城。劉備與袁術在盱眙、淮陰一線相持月余互有勝負,劉備形勢還比較樂觀。但張飛與陶謙舊將曹豹起了衝突,下邳城中大亂,被呂布乘虛而入奪走城池。

《三國演義》說張飛酗酒,硬要給曹豹灌酒,曹豹說呂布是自己女婿,惹得張飛大怒把曹豹暴打一頓,由此引來呂布。史料上沒有記載詳情,但可以肯定下邳城丟失張飛並不能負主要責任。曹豹其人,在陶謙時期是徐州最重要將領之一,力量不容小覷。劉備擔任徐州牧後也不得不照顧曹豹利益,讓其擔任下邳相。也就是說,按級別來講曹豹要在張飛之上。

劉備作為外來者領有徐州,自然讓陶謙舊將曹豹不服氣,當劉備外出征戰,呂布可以為援的情況下,曹豹完全有理由反叛以獲得更大利益。至於與張飛的矛盾,很可能只是藉口而已。

張飛與曹豹在下邳城中內戰,呂布趁亂攻入,在夾擊之下張飛敗走。劉備聽說大本營丟了,趕緊撤軍回救,結果剛到下邳手下士卒紛紛潰散,自顧自逃命而走。帶著殘兵敗將的劉備撤到廣陵,又被袁術擊敗。《英雄記》載「備軍在廣陵,飢餓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窮餓侵逼」已經窮困到人吃人的地步。最後劉備只得向呂布請降,帶著張飛、關羽及不多的殘兵進入小沛。

下邳的丟失雖然並非張飛主要責任,但沒能處理好與曹豹的關係張飛仍然難辭其咎。後來劉備奪回徐州便改由關羽守下邳,長坂坡時也由關羽率領水軍,鎮守荊州為關羽、漢中為魏延……不知是否這次下邳的丟失在劉備心中陰影太大,始終不敢再讓張飛守城。

本篇文章主要為您講述張飛的基本人物形象,以及跟隨劉備初期的經歷,更多張飛的著名事跡,還將陸續為您講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nHPpmwBvvf6VcSZHG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