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我想要的不是吃!

2021-04-11     明珠絮語

原標題:媽,我想要的不是吃!

小時候看電視劇《家有兒女》,就覺得我媽和裡面劉星的媽媽一模一樣。

就像片尾曲唱的那樣,「你的嘮叨無處不在……補鋅補鐵補血補鈣呀!」

沒錯,從小到大,我媽一直都有一個執念,就是讓我吃。

平時有點好吃的,一個勁往我的碗里夾;考試取得了好名次,給我的獎勵一定是吃,或者是我喜歡的零食,或者是一頓大餐。

直到現在,她還是早上起來就給我做一份分量堪比午飯的早飯,無論偏中式或是偏西式,固體液體一樣不落,還要被督促喝蛋白粉吃維生素片。

午飯的菜式更加豐富,即使不吃主食也足夠,可媽媽還是總要盛上一大碗飯,並說「不夠了可以再去添」。

晚飯雖說「精簡」,但是又能精簡到哪去呢?

更不用說,上下午還有餐間的水果,晚飯後還備有各種零食,睡前還要讓我喝一杯牛奶了。

縱觀自己的體重變化史,基本上有這樣一個規律:

無論高中還是大學,一旦到了寒暑假,短短的一兩個月假期,體重會以接近一天一斤的速度上漲二三十斤,開學後,又迅速跌下來。

一直如此,從未改變。

和其他同學聊天時,發現這件事也不是自己的專利。

怕孩子吃不飽,怕孩子吃不好,幾乎是每個媽媽的擔心。

我懷疑,我們的老一輩身體基因里有挨過餓的信息,所以對吃如此執著。

他們自己年輕時條件有限,所以希望給孩子買一些好的,「補補身體」,讓孩子茁壯成長。

他們認為「胖點是福」,希望看到孩子體型更豐腴一點,臉更圓一點,那樣才是「沒有餓著」。

我們能體會到家長的好意,但是並不願意家長在吃上做過分的準備,或者在吃上提出無法拒絕的要求。

當媽媽想讓我吃一樣東西的時候,自己哪怕舉出一萬個理由不想吃,最終都不得不乖乖咽下,寄希望於之後運動能夠把它消耗掉,這樣的過程已經成為了日常。

記得小時候,我曾經不止一次和媽媽說過:「把給我買好吃的錢直接給我,讓我買喜歡的玩具,行嗎?」

每次媽媽都堅決反對,因為買玩具「沒用」。

玩具也許「無用」,但可以讓我快樂啊,那些好吃的「有用」,卻可能成為我身體里的負擔!

國家衛健委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6-17歲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經達到16%,而且發生率還在持續提高。

除了肥胖以外,相伴而來的便可能是青少年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內臟脂肪過多、蛋白質含量過高則更是常見。

即使沒有一些病症,超重所帶來的精神狀態與體力的下降也顯而易見。

就拿筆者的舍友來說,本來是系籃球隊主力的他,假期回來之後胖了許多,體測時連1000米都沒能跑完。

飲食上,要追求的不是數量而是質量,稍微飢餓要遠勝過胡吃海喝。

雖然很多學生都在課本上學過,在新聞中聽過,但家長對此的關注度卻往往不高。

於是,孩子本不願意吃,但是家長卻不住地「投喂」,鬧得兩邊都不愉快。

在飲食控制越來越成為一個嚴肅話題的當下,家庭習慣就顯得頗為重要。

筆者不止一次地說要在假期控制體重,至少不要增長。

然而,每天的飯菜都做得過多,「今天吃不完就要壞了」的情況屢見不鮮,自己不得不成為家裡「乾飯」的主力,更別說有時讓吃東西的要求簡直是一種命令。

而自己努力改變現狀的嘗試也宣告失敗——當自己在電飯鍋里蒸上恰好夠吃的米飯,當自己做了裝盤後不那麼滿盈的菜,家長總會說:「這麼少怎麼吃,不夠了怎麼辦!」

現代人不缺營養,只會營養過剩。「寧可瘦一點,也不要胖一點」,這才是真正的健康守則。

所以,我希望家長不要期冀我把每一筆生活費都花在飲食上;希望在自己吃了七八分飽打算離開餐桌的時候,能不被家長叫住繼續;希望能和母親大膽地提出:「媽,我想要的真不是吃!」

還是那句話,吃胖了小肚腩,再費盡心思去減肥,累不累啊!

作者系在讀研究生

明珠絮語(ID:tsliuchanghai),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長的教育困惑。新書《為自己讀書》正在噹噹、京東、天貓等平台熱賣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n6P8HgB9EJ7ZLmJecx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