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王堆出土一件神器,銘文至今爭論不息

2019-12-06     壹號收藏

1975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發掘2500年前的藩王墓葬時,出土了一件重要的陪葬品——行氣銘。經鑑定,考古學家認為它屬於手杖把頭上的裝飾,因而將其命名為「行氣銘玉杖首」,現藏於天津博物館。


戰國 青玉「行氣銘」側面1


玉杖首高5.2厘米,底徑3.4厘米,呈12面棱筒狀,每面刻有3字,共36個字。經破解,專家們確定了玉器上的文字內容,為「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


本以為破解了銘文字跡後,就能破解玉杖首的謎團,誰知一個更大的爭論出現了。


戰國 青玉「行氣銘」側面2


部分專家認為,此段銘文可大致分為兩節:


第一節為十句,即吸氣與呼氣的吐納過程。「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指的是人體在吸氣過程中,清氣從上而入一直運行到下腹;「定則固」,為吸氣與呼氣的中轉;「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說的是人體在呼氣的過程中,濁氣自下腹逐漸升至頭頂。後四句說的是呼吸過程中的要點,指的是氣必須要到達指定部位,如「吸氣必須至下腹,呼氣必須至頭頂」。


第二節為四句,後兩句「順則生,逆則死」,說的是行氣必須要依次而行,不可相互顛倒,否則必然有性命之憂。


故此,專家們確定,該段文字的內容正是鍛鍊氣功的秘密口訣。


戰國 青玉「行氣銘」側面3


以上觀點一經提出,便有反對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見。根據《說文解字》中對「氣」的解釋來看:「氣,雲氣也。」也就是說,銘文中的「氣」並非人體吐納之氣,而是一種自然之氣。除此之外,《說文解字》中還記載道:「風動蟲生」,因而銘文應該是借物喻事,以「蟲」比喻天地自然。


銘文中的「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八句話,說的是蟲卵深埋地下,至春風和煦萬物復甦,蟲卵漸漸孵化成幼蟲,繼而變成蛹再破蛹而出的八個過程,該過程正好對應《說文解字》中的「蟲八日而化」。


「退則天」,指的是破蛹而出後的成蟲振翅沖天,完成整個孵化過程。「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分別指的是蟲子在熱與冷氣候中的活動情況。「順則生,逆則死」,則是作者最後對自然規律的總結,寓意萬物生靈皆要遵從大自然的安排。


故此,他們認為該玉杖首銘文是人們對春天復甦的崇拜與讚美,該器物也屬於春日祭祀大典時的祭祀權杖杖首。


戰國 青玉「行氣銘」側面4


關於以上兩種說法,兩派專家各持己見,至今爭論不息。其實在小編看來,爭論是一件好事,真理越辯越明。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玉杖首」的銘文之謎一定會真相大白,古人的哲學智慧,一定能重新散發出璀璨的光芒。


責任編輯:子曰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lnp5W4BMH2_cNUgI_6W.html




豐子愷:清明

20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