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山為城,義在懷遠

2019-06-22     大羅言酒

「荊山為城,義在懷遠」的蚌埠市懷遠縣,位於淮河中游,素有"淮上明珠"美譽,其歷史可追溯到原始社會的唐、虞時代,設有塗山氏國。遠古時期,塗山氏國的女嬌在塗山南坡,吟唱出的「候人之歌」,為中華民族的「南音」之始,被收入《周南》、《召南》、《呂氏春秋》、《詩經》等典籍。

懷遠是大禹治水、召會諸侯之地望所在。《左傳·哀公七年》載:「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懷遠縣誌》載:塗山,亦名當塗山。塗、荊二山原為一體,後經斷裂切割和流水沖刷遂分隔河夾峙兩山,形成淮河上著名的小三峽之一。

懷遠河流縱橫(澥河、淝河、渦河、淮河、泥黑河、雙龍河、青溝河、新淝河、符懷新河、茨淮新河等),山巒起伏(東南有大洪山,西南有平阿山,縣城南側有荊、塗二山隔淮對峙),物產豐富,飲食文化更是南北薈萃,熱鬧非常。

胡三包子

大鍋熬制的骨頭湯裡面有蘑菇木耳衝上雞蛋,再放點香油,那味道就一個「香」,加上她家純手工的包子,可算得是當地小吃中的一道靚麗風景。

五岔燒全雞

懷遠的五岔燒全雞,是以代代相傳的大禹燒全雞烹制方法為基礎,選用農村,山野處散養多年健壯草種公雞(心肝肫血頭等入菜),配有數十種對人體有益的中藥材,經多道工序,文、武火燒制而成,入口濃香、熱燙、爽口鮮嫩。

懷遠石榴

"懷遠的石榴碭山的梨",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的石榴栽培歷史悠久,品質優異而且久負盛譽,據傳從唐代已有栽植,到了清代懷遠石榴已諸正史,懷遠縣誌中記有:"榴,邑中以此果為最,曹州貢榴所不及也。

懷遠石榴的顯著特點是:皮薄、粒大、味甘甜,百粒重、可食率、含糖量高。而玉石籽、瑪瑙籽核軟可食,籽粒晶瑩,若珍珠,似寶石,風味醇厚。清涼甘列,可滋補身體,有益身心,甚稱榴中珍品。

玉蘭酥

俗稱大泡果,是以懷遠縣境內淮河兩岸的優質香糯米為原料製作的。

製作過程頗為繁雜,香糯米先要經過浸泡、粉碎、蒸餾、攪拌、揉擀過程,再切後曬成果坯,後經溫油浸潤、沸油炸等十多道工序,最後配以白砂糖等精製而成。具有泡、脆、酥、香和營養豐富等特點,曾是宮廷的御食糕點。

河溜小豆餅

「河溜小豆餅,梅橋大青豆」,這是蚌埠人對家鄉名特產品的點贊。

相傳,元朝末年,旱澇災害交替,乳名重八的鳳陽孤兒朱元璋,小小的年紀就出家當了撞鐘禮佛的小和尚。這年冬天,寺廟斷炊,面黃肌瘦、衣衫襤褸的小和尚朱元璋,渡過淮河一路向西化緣乞討,走到懷遠縣河溜地界,又冷又餓,兩眼一黑,兩腿發軟,暈倒在路旁。心地善良的莊稼漢葛來安,將小和尚背回家中。

為了讓小和尚早日康復,葛家老母親用一斗綠豆磨漿,點制了一竹籃銅錢大小的河溜小豆餅,煮給小和尚滋補身子。綠豆磨製的小豆餅,味甘性平、清熱解毒、補氣和胃、營養豐富,小和尚食之很快康復。

小和尚後來反元起義,奪得天下,當上了大明朝的洪武皇帝,葛家老母親製作的河溜小豆餅,被譽為「救駕小豆餅」,成為宮廷美食。

懷遠縣的河溜鎮周邊盛產優質綠豆,小豆餅加工原料充足。明清時期,小豆餅就以餅小、黃亮、味鮮、耐煮、口感好而馳名渦淮兩岸。

除了以上提到的以外,還有淮王魚、懷遠甲魚、芡河銀魚、沙溝西瓜、相思蘿蔔、懷遠糯米、生炸丸子、人生魚、燒雜魚、農家圓子、泡條饊子、龍亢糟魚等,數不勝數。

懷遠的美食之外,酒文化同樣名聞遐邇。

行酒

行酒,即相互之間敬酒。開席飲盡三杯以後方能敬酒,敬酒先敬上席,因敬一杯酒不為恭敬,至少在兩杯以上,所以敬酒者可"邀杯"或"走杯","邀杯"是把別人的酒杯借為己用,"走杯"則是倡導別人跟著自己一起敬,也有主動跟著敬酒人一起敬的,俗稱"跟著走",敬酒的對象一般是貴客和長輩。"邀杯"和"走杯"是懷遠酒俗文化的特色。

端酒杯

在敬酒時,敬酒人手裡的酒杯少則兩盞,多則八盞或十盞,酒杯多時,因手掌的面積有限,酒杯可從大拇指背一直擺放到前臂,擺放方法有:"樓上樓"、"梅花盞"等。端酒杯是懷遠酒俗文化中的一項絕技。

懷遠,美麗的地方,剛才所說都只是它的一點皮毛,它還有天下第七泉—白乳泉、明清古建築群、荊山、卞和洞等風景名勝。以及由塗山大禹文化、淮河文化和楚文化衍生出來的花鼓燈藝術,都充滿了獨特的魅力。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d7a_GsBmyVoG_1ZLP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