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一向特立獨行的黃多多,為雜誌《À PART》 拍攝了一組照片。
從參加《爸爸去哪兒》為眾人熟知的她,一直都在被關注中成長。
而這次拍攝,以「探尋內心隱秘角落,找到最真實的自己」為理念,探究了黃多多的另一面。
藝術感濃厚,多多的表現力也不錯。
許多人誇她像媽媽,有氣質,不乏稱讚與羨慕的聲音。
然而,其中的一張照片,卻引起了大面積爭議。
她穿著白絲襪,面對鏡頭伸出了雙腿,其實只是許多模特在拍照時會使用的姿勢。
卻被不少人批評:
「氣質在哪裡?性暗示也太明顯了吧?」
「這麼早熟,大人不管管嗎?」
更有甚者,還上升到了人身攻擊的地步:
「心機怪,還不都是靠著爸爸媽媽的資源才能上這種雜誌。」
不可否認,多多出生在一個優渥的家庭,的確比普通家庭掌握的社會資源更多,路也更好走。
但僅僅只是因為她的爸爸是黃磊,就把她的優秀都歸咎於靠家長。
如此武斷,是否有些不妥呢?
承認別人的優秀,真的有這麼難嗎?
即使是不喜歡多多的人,也沒辦法否認她的優秀。
從媽媽孫莉的微博里,這個還未成年的小女孩,其優秀程度足以讓許多成年人自愧不如。
英語流暢,還兼具自信的氣場。
7歲就敢用英語寫劇本,後來,又翻譯出版了三本英文小說。
10歲,多多就已經給《小王子》《圓夢巨人》《冰川時代2》等英文動畫電影配音了。
即使是和電影的導演斯皮爾·伯格站在一起,也毫不怯場,英文無障礙交流。
她還繼承了父母身上的演藝基因。
和何炅參演賴聲川導演的話劇《水中之書》,站在台上,完全沒有新手的侷促。
可見假以時日,她想必也會成為一個成功的話劇演員。
多多的個人技能也遠不只這些。
她還會彈鋼琴,在國際大賽上拿過獎。
從孫莉有時候發布的友人vlog里來看,多多還會做飯,烤甜品,她會製作蛋糕、麵包等小零食招待來家裡做客的人。
把多多的日常拼湊起來,這就是一個修養極高,藝術天賦極強,同時熱愛生活,自信獨立的小姑娘。
而要修煉成如今這幅模樣,絕非一日之功。
單說鋼琴,這是一門需要長期重複練習的技能。
沒有她日積月累的勤奮,又怎麼會有在國際大賽上的獲獎?
孫莉也曾提及,當時多多年紀小,對於鋼琴枯燥的練習同樣也會犯懶。
但在父母的嚴格要求下,她才客服了懶惰,日復一日地練習,換來了好成績。
假如多多是個不思進取又不爭氣的女孩。
那麼,即使父母砸下再多資源培養她,也未必能把她養成現在這樣自律自省的好模樣不是嗎?
她的優秀,她值得擁有。
沒有人的成功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在那些看不見的地方,她們可能付出了比平常人多出十倍百倍的努力,才會讓自己看起來毫不費力。
可偏偏就是有人,只看得見表面的客觀條件,一味將成功歸咎於那1%的外部資源。
卻忽略了99%的汗水,才是成功的關鍵。
可是,這樣無端的猜疑,多傷人呢?
那些付出汗水和努力才得到成果的人,被一句「命好」就抹去了努力的價值,想想都覺得太不公平。
前段時間,金·卡戴珊的女兒North也遇到了和多多一樣的情況。
起因是金·卡戴珊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曬出了一張North畫的風景油畫。
筆觸細膩,用色溫柔,算是一副成功的作品。
顯然,對於寶貝女兒的油畫大作,金·卡戴珊也是十分自豪的。
她po出這幅畫,還在上面稱North為小藝術家。
但發出後不久,就有人前來大煞風景。
因為North今年只有7歲,評論中不乏人表示:
「7歲的兒童是不可能畫出這種水平的。」
「做名人的女兒真好,可以隨便請人代筆然後把畫作據為己有。」
「這幅畫是買的,你甚至能從畫布上看到商店的標籤痕跡。」
這下卻惹惱了金·卡戴珊,她寫了一大段話來回應這種莫名其妙的指責。
其中提到,North和她的好朋友已經上了很久的油畫課,她的創意和天賦一直有被老師肯定。
事實上,在金·卡戴珊平時曬出的照片里,也有North很早之前在她包包上作畫的證據。
儘管那時畫作還沒有清晰的主題,但用色已經很有腔調了。
可以看出,North在畫畫這方面,的確是有天賦的。
而為了畫出這幅畫,North花了好幾周的時間,去盡力做到最好。
金·卡戴珊作為她的媽媽,只是驕傲女兒的作品,所以忍不住想要曬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而已。
卻沒有想到,被有心人指責是代筆。
甚至上升到North作為名人的後代,所以可以隨心所欲地冒用別人的畫作。
金·卡戴珊對於此類言論十分憤怒:
「當看到孩子正在做一些很棒的事情時,為什麼你們非要認定她沒有那麼出色呢?」
同時她也呼籲攻擊North的人停止這些消極的情緒,承認每個孩子都很棒。
代入一下金·卡戴珊作為母親的心情,女兒耗時頗久畫出來的作品,卻被有心人毫無根據地就說是「買來的」。
那麼,North學油畫的辛苦,被老師肯定的天賦和創意,一句話的功夫,就被貶低的一文不值,只是想一想,都會很生氣吧。
其實,懂得承認別人的優秀,也是一種能力。
而那些習慣性否定他人努力的人,往往自己散漫不堪。
換句話說,就是吃不到葡萄,就偏要說葡萄酸。
當自身有不足時,為了掩蓋自己的不努力,找到失敗的理由,就會失去客觀評價別人的立場。
因為他們不願意正視自己的缺憾,所以,寧可去告訴自己,是別人不夠優秀,而非自己不夠努力,以此來達到心理平衡。
可這樣的逃避行為,卻要以傷害別人為代價。
把平衡建立在別人的不快樂上,實在是過於自私了。
人活在世上,以什麼樣的姿態生存都可以。
但唯獨不可以的,就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評價別人的生活。
他們的人生價值,只有他們自己說了才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