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杏兒成年度最佳演員,殘酷評級制度下,《演員請就位》中的演員

2020-12-06     三聲

原標題:胡杏兒成年度最佳演員,殘酷評級制度下,《演員請就位》中的演員

《演員請就位》中極強的現實主義,來源於行業本身的矛盾衝突。但節目不需要解決行業問題,機會是其中更為重要的一層意義。從這裡開始,「演員」中的演員,憑藉著在節目中的表現,重新塑造出了被「返還」回市場時的底氣。

作者 | 王亦璇

設計 | 關喆

很少有一檔表演類節目,充分給予演員「權力」。

2019年,節目監製邱越和團隊把「做一檔以表演為主題的綜藝」,從計劃表上推進現實。當時的演技類節目頻出,雖然有過顧慮,但前期的用戶調研反響還不錯。回歸行業自身邏輯,《演員請就位》第一季的製作重點,被放在了對現實情況的還原之上。

一年之後,創作思路的改變遇上了因疫情加劇的影視寒冬。演員缺少戲邀,導演想面對更有潛質的演員。這一次,再所謂「行業痛點」,始終離不開的,是「演員」二字。

關於「人」的供給與需求不甚平衡。成為頭部演員,是能否得到大量資源曝光的唯一「度量衡」。而更多埋沒於現實中的專業演員,需要機會,也需要方向。

落點於綜藝節目當中,「洞察」衍生出《演員請就位》第二季整體的長線邏輯。比起第一季中以導演為權力核心的觀察視角,邱越告訴《三聲》,「給予演員更多空間,是節目最大的變化趨勢。」

殘酷的評級制度,是演員進入「演員」的初始起點,也是連結現實行業的過渡。在證明自己的驅動作用之下,第一階段的選角色成為鋪墊。而之後的選搭檔、選劇本和選導演,是節目組提供給演員的、一個可遞進的權力空間加成。

走出「演員」,演員多少都獲得了「增值」。「演員的成長」和「演員被看見」,在綜藝語境下不相矛盾,現實中亦是。

隨著節目向前,演員拿當下對比過往。評級的變動讓他們感知到提升。節目之外,一天收到三份影視劇邀約的情況也並不少見。在製片人徐揚的理解中,不同類型的演員,想要獲取的「成功」各異。即使節目篇幅無法呈現每一成長細節,「但對他們個人來說,已經充分獲得了。」

1:1還原真實劇組情況並非絕對必要。《演員請就位》第二季的核心目的,是給演員自主選擇權和表達的空間。「通過自己的選擇,得到更多的表達空間,觀眾就能看到他們多元化的價值和個性。」 邱越說。

兩個月過去,演員所處的最終評級位置,不一定完全契合市場定位。但機會是更為重要的一層意義。從這裡開始,「演員」中的演員,憑藉著在節目中的表現,重新塑造出了被「返還」回市場時的底氣。

01 | 演員

演員不是權力中心。但從演員的角度出發,《演員請就位》第二季的構想才得以實現。

壓力始終籠罩演員行業。用邱越的話說,演員長期以來,都是一個「被動」的職業。職業特性賦予他們名利和光環,更多時候,被導演、製片人或投資方選擇,則是「演員社會」的常態。

和演員們的交流讓邱越感受到了行業的苦惱。不同階段的演員,在被發現的路上,都多少遇到挫折。新人演員缺少曝光,0經驗讓他們沒有選擇餘地;想轉型演員的歌手或偶像,苦於摸不清門路;拿得出代表作的演員,被同類角色「捆綁」,「演諜戰劇火了,所有人都找他演諜戰劇。」

供需之間的差距,觸發了開發演員品類綜藝的切口。將大咖電影導演請到綜藝節目中來,是第一季的亮點——也促成了這檔原創節目在當時的核心邏輯。節目收官之後,邱越和團隊討論,「方向是對的,導演的表達很吸引人。觀眾對導演這個行業,以及導演能力的認知有了新的變化。」

創作也留下遺憾。在另外一面,演員在節目的整個過程當中,有相當多出人意料的表現,「但我們沒能完整地呈現,包括人物的成長線,演員們的表達不夠多。」

邱越和團隊得出一個結論:要想讓演員表現更多故事,產生更多真情實感,唯有在節目中建立一個體系。

體系外化為以演員為中心而制定的賽制——評級制度和演員選角——讓參與競演的演員「爭奪」,讓他們的「命運」發生變化。當觀眾感知到共鳴,演員自身的內在動力也隨之而來。

導演曾是《演員請就位》的權力中心。但在新的體系中,邱越對《三聲》說:「我們甚至希望,節目呈現出的分配比是四六或三七的樣子,高光的部分是給演員的。」

影視化階段之前,演員根據評級選擇角色、選擇搭檔,「這是把權力『放』給演員。」 同時,每位演員在職場上、在行業里,「都需要有自我認知和自我投射的能力。」

比如,演員們會選擅長的角色,也會選與自身反差極大、有挑戰性的去嘗試。在這裡,試錯的機會大於成功的意義。「成本低、節奏快,我們用最直接的方式展現一個人的多面。」 邱越告訴《三聲》,「每一個人的價值判斷不同,只有讓演員擁有主動性,才能看到他們對角色的理解,和其中反映的演員個性。」

在演員市場,「被記住」是首要競爭力。來節目之前,孫千告訴大家,「我出演過5部戲的女主,但沒有人記得誰是孫千。」 選《甄嬛傳》時,她特別堅定,「《甄嬛傳》里的角色,可能我這輩子都演不到,就想試一下有沒有可能性。」

給予演員權力成為貫穿節目的線索,打開了傾訴和表達的出口。從效果來看,選到最合適的角色,或者超出能力範圍的角色,都被行業真實狀況所包含。辣目洋子在《小偷家族》中的表演反差極大,但反響很好,「那就說明,她的邊界嘗試是成功的」,邱越說。

為什麼是「演員」有了明確的答案。節目進入尾聲,當再次復盤製作邏輯時,徐揚告訴《三聲》:「演員是承載節目呈現的主體。從節目創作的初衷來說,我們也想要搭建一個平台,讓市場跟演員直接接觸。」

常規情況下,拿到角色的機會,往往只能通過試鏡的較唯一途徑獲得。10分鐘、面對面、一次機會,組成了市場所能給予的全部可能。

在《演員請就位》,演員的每一次選擇、每一場表演都得以被關注,作用出了一個個鮮明且特別的演員個體。邱越對《三聲》說:「甚至有些製片人,會直接到現場給offer。」

02 | 試鏡

但《演員請就位》其本身,就是一場被放大的試鏡。

「演員」提供場景,演員在其中選角、表演和晉級。壓力層層遞進,進步的通道明確——擁有權力,演好角色——獲得更大權力、把握更多機會。

徐揚解釋道:「大家都是奔著在這兒拍一個作為主角的作品,因為可能都沒演過主角。」 節目過半,很多演員找到她,「這個過程太過真實,不自覺地就代入了現實中的試鏡。」

只不過,試鏡的周期被拉長,表演輔以更多技術層面的加成。從服化道、拍攝設備到全影視化的拍攝方式,節目組從一開始,就為演員們提供了與真實劇組相近的攝製環境。

「試鏡結束之後,大家進劇組拍攝。在劇組拍攝的過程當中,又有些人感到不合適,那就離開了。」 包括影視化階段的作品產出在內,徐揚清楚,節目的長線價值,在某種程度上也表達於對現實情況的復刻。

長達三個多月的錄製,進階為三個階段。以演員為表達核心,選擇角色和搭檔是基礎。較高的「失敗率」以導演的入場而較正——即導演依據作品,為演員安排合適的搭配。

接近老師和搭檔的身份,影視化階段最後,導演拿出原創劇本,為演員定製角色。初期顯露出嚴厲一面的爾冬升導演,也在節目中坦言,他要做一個「服務演員的導演」。

原創劇本「烘托」出好的演員。「比如說,一個組裡剩下的演員都是女生,那就只能往女性劇的方向設計。」邱越向《三聲》舉例,「包括特長、才藝的展示,導演『捧』演員,其實是行業某一階段實際存在的現象。」

充分發揮演員特點,劇本和故事隨之改變。「節目越到後面,演員魅力的表現空間也會變大。」 邱越說。

與此同時,「演員」也是同類型節目,於市場而言的一次試鏡。

曾經,演員類節目以演技比拼為主,演技決定「翻身」。而《演員請就位》代表著新的模式——關注演員、市場標準、以及成長。

「如果將演員比作『商品』,最終由消費者進行的檢驗,就是市場的標準。」 演員的「盤子」越大,市場的標準就越多元。製片人制度的實時出現,即是對標準的進一步拆分。

做節目之前,徐揚和團隊收集了市場上大量製片人的意見,包括騰訊視頻自製劇和平台以外的資源在內。最近,有製片人聯繫徐揚,說起初評級時發出去的一張B級卡片,「當時我都不認識她,她為什麼出現在這裡。」

隨著節目向前,製片人改變了看法——如果有S級卡片,一定會給出去,「因為他們看到了演員更多的可能性,這就完成了一個試鏡的過程。」

03 | 價值

楊志剛走下舞台,包括徐揚在內,導演組都擔心和緊張他。這位從不缺戲拍、也不想證明自己的「老戲骨」,在《演員請就位》的第一場戲中就受到了批評。

來節目的初衷簡單。楊志剛想嘗試突破角色類型上的瓶頸,也想聽到除哥哥以外的其他導演的評價。

「被批評」沒有太影響到他的情緒,徐揚看到的楊志剛,反倒很是冷靜。「他下台以後,只說了一句話,『我以後彩排』。」

和陳凱歌導演合作《誤殺》,楊志剛是戲份很少的演員。但在片場,他一直在說,「再來一遍」,「我們再對一遍」。

40位演員,數十場戲,節目的最終呈現無法還原每處細節。對很多演員來說,他們的成長,有的是技術層面上的變化,也有的早已在內心完成。

但市場會給出最即時的反應。幾位40+的姐姐們,收到的邀約來自影視劇、晚會,還有跨界電商直播;偶像出身的演員們,在節目內外起起伏伏,表演能力慢慢收到認可;被行業「遺忘」的曹駿,在節目中總拿倒數第一。觀眾投票得以「復活」,今晚他站在總決賽的舞台之上。

實際上,當實力和境遇互成「矛盾」,曹駿在網絡上掀起了熱點討論——這也是節目組所謂釋放給演員的「空間」。邱越希望,每一個類型的演員,都能在「演員」中找到自己的需求。

邱越和徐揚都不避諱談及節目與現實的距離,以及演員在節目中的評級和市場最終給予的位置差異。比如,「演員」中的演員們擁有選擇的權力,而這在行業中幾乎難以被複製。

但這種可被讓渡的權力空間,背後的核心價值在於「演員的成長」和「演員被看見」。徐揚覺得,前者意味「有能力證明能力」,而後者則代表「關注度層面的增值」。甚至於,反差,有時也會為節目和演員帶來更多的成長空間。

「一檔綜藝節目,從來都不是解決問題。但把它做好,就起到了向行業提出問題的作用。」 邱越告訴《三聲》,「《演員》中極強的現實主義,來源於行業本身的矛盾衝突。而創作者要做的,就是把真實的世界,轉化到相應的節目中加以呈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WFVN3YBdHeNs4oxqPY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