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唯晨
找到自己是一件聽起來很俗卻很重要的事情,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嗎,你清楚自己是怎樣的人嗎,你有沒有想過自己將來會以怎樣的身份立足於這個社會?
當一個人在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上都活得費勁,不清不楚時,那麼他將很難抽出時間在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上全力以赴。
梁實秋先生說過:「中年的妙趣,在於相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能做的事,享受自己能享受的生活。」
很多人到了一定的年紀,表現出來的都是成熟穩重,不爭不搶不卑不亢,對於不理解自己之人也沒有許多解釋,對待生活完全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放鬆姿態。
這就是一種享受,人只有充分地認識了自己,才能坦然面對生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一種生活更是一種選擇。
一個人能夠找到自己本就不易,有勇氣去做自己更難,太多人一輩子都找不到自己,完全隨波逐流,別人做什麼他便跟著做什麼,問其原因卻一臉茫然不知其然。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寫道:「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
每個人都渴望擁有自由,生活偏偏給不了所有人自由,於是片刻的獨處就顯得難得且珍貴。
如果你去觀察,就會發現那些所謂的智者和高層次的人多半喜歡獨處,因為獨處能讓他們擁有足夠的空間去思考,除了思考眼前的事情還有今後的人生。
這個世界從來都是很現實的,你所有對自己的不在意別人都會看在眼裡,然後也會跟著對你不好,所以,如果條件允許,請對自己好一點。
人到中年,你若不把自己看重,沒有人會認為你有多重要,人活得自私一點並沒有什麼不好,很多時候替別人考慮太多實際上毫無意義,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和選擇。
人在年輕的時候需要多學習,到了中年則必須學會總結和沉澱,這樣才能塑造出獨特的自己,一個人最好的狀態就是做自己。
智者的過人之處,不是慧眼識人,也不是能言善辯,而是懂得在合適的時間做回自己,只有找到自己的人,他的生活才有靈魂。
正如蘇軾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里所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要知道,我們所處的從來都不是完美世界,生活最重要的是幸福感,當一個人感受到幸福的時候,就是最好的生活。
人到中年,若仍舊功利心極重,將很難有一個好結局的晚年,有智慧的人從來都不會過度在乎金錢,於他們而言淡泊名利的坦然是生活的高光點。
文學家大衛·漢生曾說過:真正有學識、有涵養的人,是不會刻意炫耀自己的。
無論是炫耀還是爭奪,都是匱乏的表現,人到中年若仍舊淡定不下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活得失敗。
《道德經》有云:「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水的不爭便是做自己,所以善的自然。
偏偏生活中有很多人無法做自己,他們無論爭或不爭都不是發自本心,而是雙目盯著人群的走向,別人爭他便爭,好像不爭就吃虧了一樣;若別人皆不爭,哪怕他內心喜歡得緊也不去靠近,仿佛靠近是恥辱一般。
做自己是一種自信,不自信的人永遠沒有勇氣做自己,當一個人認定自己不優秀的時候,做自己會令其憂心忡忡。
我們活在俗世之中,生命被太多東西所牽絆,其中最重要的一項便是金錢,幾乎所有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會為經濟而發愁,每天從早忙到晚,生命被車子,房子,票子的誘惑填滿,至於曾經的夢想,已經連做夢都懶得再去想。
於他們而言家庭和親情在經濟面前也顯得像是負累,原本鮮活的靈魂就這樣在物慾的長河中被僵化,掏空。
我所在的城市裡常常見到闖紅燈的人,上班下班的人流中每一張面孔都行色匆匆,大家都在趕時間,卻很少有人清楚自己趕向的哪個終點。
過去的人若覺得累,睡一覺便好了,如今的人再說累多半是睡不著的,因為他們累的是心。
馮唐說:「活在這世上,什麼都不要怕,做自己認為對的事兒,慢慢放下輸贏和計算。」從容方得心安,在這車水馬龍的塵世里,唯有找到自己的人,才能看清夜空中的繁星點點。
今日話題:對你來說怎樣的生活才算是幸福生活呢?
唯晨說:願你的生活 在遇到我的文字後 更加美好
感謝您的支持,喜歡請關注唯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