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佛家禪宗提出的人生3重境界,也是佛家在參禪的時候,必然經歷的三個過程。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字面意思,看見山,就認為是山,看見水,就認為是水,這不是廢話嗎?什麼意思呢,這就是剛來到世間,對世間萬物最初步的感受,就如一個懵懂可愛的小孩,他們的眼睛裡沒有雜質,他們的心靈沒有受到社會的玷污,看見的一切,都是最初的本真狀態。
我們說「人之初,性本善」也是差不多的道理,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孩,從未經受過什麼大風大浪,他沒有任何理由去懷疑眼睛看到的任何事物。
唐朝詩人劉禹錫,被貶後住在一個破爛的屋子裡,當別人看到他的住所時,第一印象除了破爛,沒有其他,這就是這間屋子本身的特質——陋!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字面意思,看到山,覺得山不是山,看到水,覺得水不是水,這是人生有了一定的經歷之後,產生的變化。
當這個小孩成長,學會了思考,對世間萬物的認識,就不再停留在第一印象上面了。這時候,我們會有好奇心,對一件事物進行剖析,或者懷疑,而當我們揭開它的面紗時,就能更深入地了解它。
公孫龍說白馬非馬,白居易說花非花、霧非霧,劉禹錫寫出《陋室銘》,證明了陋室其實不陋。這是因為,當你懷疑過後、思考過後,才能通過陋室的外在,走進陋室之中,看到這裡「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表面上陋室之陋,並不代表它真的陋。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你經歷了稚童時期的童真,經歷了壯年時期的懷疑,你已經在這個世界上摸爬滾打大半輩子,見過的形形色色的人,各種各樣的事,你不再停留在表面的膚淺認識,也不再懷疑眼前看到的一切,因為你已經看穿世事。
你會發現,當年你所懷疑的一切,你努力要撕開面紗探尋的真相,其本身就是一種蒙蔽,你認為的真相,往往並不是真相,只是被世俗的眼光包裝過後的,虛假的真相。
劉禹錫的陋室不陋,是因為鴻儒在這裡談笑,使之在感受上不陋,而陋室,本身還是那個陋室,山還是那個山,水還是那個水,人,也還是那個人。
陶淵明為什麼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明明「草盛豆苗稀」,為什麼還要種豆南山下?因為此時的陶淵明,看透了世俗的無奈和艱辛,所以他隱居起來,不強求自己,也不強求豆苗,才回歸了人生的本真。
既然人生要從看山是山,最終回到看山還是山,中間那一段看山不是山的經歷,是不是就多餘了,浪費了呢?我們再講個佛家的故事。
奉先深禪師同明和尚到淮河,見人牽網,有魚從網透出。師曰:「明兄俊哉!一似個衲僧相似。」明曰:「雖然如此,爭如當初不撞入網羅好!」師曰:「明兄你欠悟在。」明至中夜,方省。
說兩個和尚在河邊,見到有人撒網捕魚,其中有些魚又從網中跳出。一個和尚說:「那魚真棒,被網住了還能逃出來!」另一個和尚說:「那還不如當初就不要進入網中?」第一個和尚說:「你還沒悟出其中真理」。
為什麼呢?
進入過網再跳出來的魚,和沒有進過網的魚是不一樣的,因為進去的魚,能不能跳出來,這是一個未知數,魚從沒有進過網,到進網,再到逃出,這就是從沒有到有的過程: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沒有經歷過,是沒有進入過網中的魚;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一種經歷,是進網到出網這一段過程;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是經歷之後,逃出漁網之後的另一種魚生境界。
經歷過與沒有經歷過,是完全不一樣的。
其實以我有限的人生經歷,說這個問題,真是有些力不從心,我只能把自己理解說出來,有許多可笑之處,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