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兜媽在網上看到一個寶媽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印象深刻:
「
媽媽,你是不是又碰我的玩具了!我和你說了多少遍,不准碰我的玩具!
」
看著3歲女兒雙手叉腰,氣嘟嘟地朝我翻白眼,我一時語塞,張張嘴,緊接著討好道:
「
可是,沙發是人坐的地方,不是小鴨子坐的地方,你把鴨子放沙發上,媽媽和別人坐哪裡啊?
」
「
我不管,我就要小鴨子坐沙發上陪我!還有我房間裡的玩具擺放位置不對,媽媽你是不是偷偷碰過了?
」
聽到這話,我故作委屈地回答:
「
我總要收拾房間吧?你把玩具都一窩蜂地堆在窗台上,我還怎麼打掃衛生啊?
」
然而,女兒卻不吃這一套,她站在沙發上踮著腳,臉色嚴肅道:
「
那些玩具都是我擺好的,你一碰,我就要重新擺放了!我的玩具不許碰!
」
「
好好好,媽媽知錯了,真是傷不起啊!
」
對於1~6歲的孩子,我們經常會發現一些奇怪的現象:
玩具一定要擺放在特定的位置,家長不能隨意碰,孩子會生氣發狂;
吃飯時一定要坐在特定的位置,譬如寶媽、奶爸的中間,換個位置就會哭鬧;
飯一定要自己吃,或者媽媽喂,換成爸爸喂,抱歉,人家一口不碰;
穿衣服的順序不能亂,一定要先穿襪子,再穿褲子,不然就嚎啕大哭……
孩子任性矯情愛較真?多數寶媽、奶爸都覺得是強迫症作祟,但這個鍋,強迫症著實不該背!
其實,1~6歲孩子出現這些行為是正常現象,原因很簡單,他們只是到了
秩序敏感期
。
一、秩序敏感期是什麼東西?
兒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提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對夫婦,他們帶著未滿3歲的寶寶外出旅行,當晚他們就住進了旅店。
旅店裡不可能有嬰兒床,這對夫婦就把寶寶放在大床上跟自己起一睡。
可是還沒過幾分鐘,寶寶就大哭不止,甚至出現了抽搐現象,這對夫婦只好請了醫生過來,同行者還有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看了看寶寶,又向這對夫婦詢問了一些情況,他心中就有了答案。
只見他把兩個成人的枕頭擺成「小床」,枕頭中心留了空隙,並在上面鋪了一層床單。
這些工作都做完後,蒙台梭利把寶寶放在兩個枕頭中間,原本大哭的寶寶馬上就停止了哭泣,沒過多久就進入了夢鄉。
原來,寶寶大哭不止的原因,無非是失去了熟悉的嬰兒床。
1~6
歲是寶寶的秩序敏感期:你以為的任性、矯情,都是不懂娃!
靈魂拷問——什麼是秩序敏感期?
顧名思義,這段時期就是指寶寶對「秩序」特別敏感,他們會非常遵循「秩序」,譬如:
東西應該怎麼擺放?擺放在哪裡?哪件事應該先做?誰應該做這件事?
由此可見,這裡的「秩序」不僅包括
物品放在適當的地方
,還包括
遵守生活規律、理解事物間的空間、時間關係
等。
二、秩序敏感期分哪幾個階段?
中國著名教育學家與兒童心理學家孫瑞雪的著作《捕捉兒童敏感期》中提過:
孩子從出生幾個月一直到6歲,秩序敏感期都會呈現「螺旋式上升」的三個階段。
1.
第一階段
年齡:1~2歲
關鍵詞:哭鬧
這個階段,寶寶為了秩序的破壞而哭鬧,只要秩序恢復了就會安靜下來。
2.
第二階段
年齡:2~4歲
關鍵詞:不要、不行、不可以
2~4歲寶寶,處於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他們會為了維護秩序而說「不」。
所以,這段時期家長會覺得娃
任性、一根筋、無理取鬧
!這不是寶寶不乖,而是他們進入了秩序敏感期的第二階段。
這時候他們為了追求
外在事物秩序化
,對
物品擺放位置、動作先後順序、人物的呈現
等有近乎「變態」的要求。
只要有一點小事破壞了他們的秩序感,就會給家長來一個「火山爆發」,「一哭二鬧三上吊」。
3.
第三階段
年齡:4~6歲
關鍵詞:「美感」
秩序敏感期的最後一個階段,這段時期寶寶會注重「美感」,他們已經具備了初步的審美能力。
譬如寶寶在沙灘上堆城堡,他們就會注重城堡的形狀和美感;
寶寶畫畫,他們就會注重顏色搭配和色彩線條;
寶寶穿衣服,如果他們喜歡紅色,就會強調要穿紅色的衣服。
所以,這個階段也可以成為「
審美敏感期
」。
三、孩子的秩序敏感期有哪些具體表現?
如果孩子有下面這些日常行為,那就說明他們進入秩序敏感期了!
1.
孩子的嚴苛套路
大熊是一位忠實的奧特曼粉絲,他收集了幾十種奧特曼玩具,他每次玩這些玩具時,都會按照固定順序「一字排列」,一旦家長打亂順序,他就會暴走起來。
孩子進入秩序敏感期後,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套路」,他們不喜歡家長擾亂自己的套路。
譬如
玩具的擺放順序和擺放地點、事情的先後順序
。
如果家長給孩子讀繪本時,一個電話打斷了故事的進程,孩子會要求家長從第一頁重新讀,不能從中間頁開始。
由此可見,這些套路都非常嚴苛,家長如果不認識「秩序敏感期」的概念,可能就會覺得孩子有強迫症,或者任性、淘氣吧。
小貼士——秩序敏感期和強迫症有何不同?
強迫症,會讓孩子覺得痛苦,是由
家長或外在環境
施加的影響造成的,是自己不想做還非要做不可的;
秩序敏感期是孩子
自我意識覺醒、自我的內在需要
,孩子做這些事情時是快樂的。
2.
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審美
同樣是挖掘機,為什麼有的孩子喜歡黃色、有的孩子喜歡藍色?
這就是審美不同造成的差異。
孩子畫畫時,小的時候會在紙上亂畫亂塗,可是長大後就會注重線條粗細、顏色搭配、畫面比例。
孩子搭積木時,會注重積木在空間結構上的美感,這些都是「審美敏感期」的具體表現。
四、秩序敏感期對孩子有何影響?
1.
秩序敏感期影響孩子的品行和習慣
蒙台梭利說過:「
在幼兒的九大敏感期中,秩序感是人的第一需要,它影響著一個人一生的習慣和品行。
」
如果一個人沒有秩序感,就不會遵守規則,做事就沒有章法。
秩序感可以幫助孩子撫平心中的焦慮,消除雜念,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譬如,我們在玩《我的世界》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找合適的地形做房子,而不是盲目的探索、殺怪。
這就是秩序感的體現,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它可以幫助孩子塑造品行和習慣。
2.
通過秩序敏感期,孩子可以認識、理解外部世界
孩子想獨自開關門、穿衣、開關燈時,家長有時速度太快就幫娃做了,孩子就會哭鬧、焦慮,這不是他們不懂事,而是他們想要證明自己可以獨立生活。
這個過程,就是孩子認識、理解外部世界的過程,他們通過秩序敏感期探索世界,尋找認知邏輯。
3.
良好的秩序感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
孩子在沙灘上玩泥巴、建城堡、把玩具擺成一排的時候,可能家長覺得孩子在做一些無用功,總想打斷娃,但這是不正確的行為。
如果家長不打斷孩子,他們的專注力就會得到很好地提升,這對他們未來也有莫大的幫助。
五、家長如何正確面對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1.
幫助孩子建立一個有序的環境
著名育兒專家、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說過,「
小孩處於秩序敏感期的時候,會出現內部秩序感及外部秩序感。
」
這時候他們對自己和周邊環境都非常敏感。
所以,家長要給孩子做個好榜樣,要注重家裡的日常用品擺放,一定要井然有序,每次使用後要及時歸位。
同時,孩子的玩具、衣服等物品也不要隨便亂碰,碰之前要詢問孩子。
另外,家長不要隨意更換孩子的床鋪、臥室環境,這樣他們會變得不適應,覺得不是「自己的家」。
孩子處於秩序敏感期時,家長也可以引導他們自己收拾玩具和衣服、被子,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習慣。
畢竟,孩子的秩序敏感期有兩種極端:一種是特別乾淨、整潔的極端,他們會把玩具安排地整潔有序;
另一種就是邋遢的極端,他們會把玩具擺放在屋裡的各個角落,看起來特別亂。
2.
在一定範圍內,儘量尊重孩子的秩序
許多時候,孩子都有自己的嚴苛「套路」,這些「套路」看似有些無理取鬧,但只要不是原則性錯誤,家長就要儘量尊重孩子的秩序感。
譬如,孩子喜歡先穿上衣、再穿褲子,這種先後順序無傷大雅,家長不要替孩子糾結,順著孩子心意就夠了。
但是,如果孩子總想獨立做一些事情,譬如
去高處拿玩具、自己燒開水
,這就容易出現安全事故,造成危險後果。
所以,家長一定要正確區分哪些事情可以允許孩子遵守秩序,哪些事情不可以允許孩子遵守秩序。
這個過程中,家長也要保持
友好、善意而堅定
的態度,通過
「轉移注意力」
等手段,讓孩子忘掉失去秩序感的不愉快。
3.
避免孩子秩序出現錯亂
孩子遵守秩序,會感到快樂;當秩序感被他人打斷、干擾後,他們就會覺得難過、生氣、不愉快。
對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家長要明確一點:那就是他們沒有權利破壞孩子的秩序感,大人的不理解不代表孩子的做法就是錯誤的。
如果家長總是破壞孩子的秩序感,就會讓他們對自身產生懷疑,不利於未來成長。
兜媽寄語
任性、哭鬧、矯情
,孩子到了秩序敏感期,家長著實傷不起!
不過,家長只要做好上面3點,就可以輕鬆應對搞怪的秩序敏感期了!
各位寶媽、奶爸,你們的孩子有出現過秩序敏感期的迷惑性行為嗎?你們是怎麼處理的?快來聊聊吧!
我是兜媽,家有萌娃一枚,每天記錄和分享有溫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育兒經驗與趣談,關注我,隨時獲取科學靠譜的育兒乾貨!歡迎留言或評論區告訴我你的想法!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OSIvHMBd8y1i3sJuzl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