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過病的人都應該聽過一句話,那就是「無病一身輕」。
人都是從年輕慢慢走向衰老。年輕時候,意氣風發,朝氣蓬勃;年老時候,身體各項機能都走下破路,才明白身體健康是多麼的重要。
年輕時候,肆意揮霍自己的身體,燈紅酒綠,觥籌交錯,今天單位聚會,明天同學聚會,後天同事聚會……於是身體發出了警告,體重超標,皮膚變差,「三高」也來了,這時候開始後悔了,有了可以享受的資本,卻丟失了享受的能力,可以說是人間一大悲劇。
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人不管在失意還是得意時,都要保持身心健康,不驚不喜。
古人有一句相對文雅的話,「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無處下金鉤」,表達的是同樣一個意思。東山再起的資本是身體得行,能夠經得起折騰。
人既然活在世界上,難免會有七情六慾,生活中衣食住行,不做事是不行的。「心裡無事」說的並不是把一切都不放在心上,而是指那種不被生活瑣事所征服,不被它牽絆,在忙碌的日子中還能保持心態平和、心靈自由,那無疑對健康是有很大幫助的。
心裡無事是一種養生的的生活習慣
養生不是無事,而是懂的生活真諦,用實際行動品嘗生活的真味,不會因生活忙碌而迷了心神。
著名作家林語堂曾說:「最合於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就是一個熱誠的、悠閒的、無恐懼的人。」然而,偏偏有很多人把生活的全部等同於「生產」,無端地忙碌、緊張。因為忙,很多人連坐電梯都會嫌慢,早就沒有了「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的恬靜。
現代生活的主旋律少不了「繁忙的奔跑」,但悠閒卻是生活中「悠然的散步」,是在長途負重跋涉後身心徹底放鬆的休憩。
如果真覺得累了,在周末,遠離喧囂,獨自品茗讀書遠足也好,與三兩好友把酒言歡也罷,干點自己真正打心眼裡喜歡的事兒,千萬別勉強自己。
心裡無事是一種達觀樂天的心態。
古人云:「心中無事一床寬。」唐代高僧無門慧開禪師曾經勸人要做到心中無事,認為這樣才能生活得心情舒暢,輕鬆自然。
他有一首詩說:「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人世間隨時都有自然的美景,春天百花爭艷,可以陶冶情操;夏天習習涼風,給人帶來涼爽;秋天月光皎潔,令人心曠神怡;冬天白雪皚皚,給人以冰雪高潔的遐思。
不管世間的變化如何,只要我們的內心不為外境所動,保持一種達觀樂天的心態,則一切榮辱、是非、得失都不能左右我們,心裡的世界是無限寬廣的。
心中無事其實就是沉靜下來的心態,是從容的生活態度。
心裡無事是一種修身養性的境界。
生活節奏的加快,讓很多人再也體會不到修身養性的境界。這種修身養性,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它強調的是對身外名位、功利的淡忘;是「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溫馨,它呼喚的是對友誼、親情的回歸。
一個人活在世上,在一定程度上活的是一種境界。境界有高有低,如果你心裡無事,心中沒有煩惱掛礙,你所看到的一切景物都會給你帶來無限的歡樂,你也會感到在世間處處都充滿溫馨。
但是要達到「心裡無事」的境界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個人的一生中,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與煩惱,絕對一帆風順的人生是沒有的。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諸如婚戀失意、喪親之痛、懷才不遇、生離死別等等各種人生的磨難。這些令人煩心的事經常會讓人難以開懷。
不要妄求,不為那些不切實際的願望而放心不下;活在當下,不為過去的事後悔,不為將來的事焦慮;遇到別人中傷,學會忍辱寬容,不計較個人恩怨得失。
做到這些修身養性的具體要求,也就達到了「心裡無事」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