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唱作鬼才變身音樂才子,一個活在自己世界裡的「另類」男孩,他就是華晨宇。
1990年,華晨宇生於湖北十堰。父親是做生意的,家裡的條件算是比較好的摸摸他的頭,誇獎他。
父親經常強調的一句話是:「不要指望我來教你任何東西」。這句話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缺失的母愛,嚴厲的父親,孤獨的童年,讓華晨宇養成了一種極敏銳的藝術領悟力。
很小的時候,打開電視機,聽到一首三寶寫的交響曲,竟然流下淚來。
在一定程度上,音樂是他的玩伴,也是他自己。
他一度喜歡長笛,後來與家人溝通後,又開始學習鋼琴,一步步朝著自己的音樂夢想前進。中間也有過放棄,但是終究還是堅持下來了。
十一二歲時第一次作曲,只是一種模仿。兩三年以後,才發自內心地寫東西。
他用音樂發泄情緒,用音樂來表達自己。
初中畢業後,華晨宇便開始規劃自己的未來,他想學習更多的音樂知識,想要考到武漢去學習。
除了在學校學習文化課,他還每天去音樂老師那裡學習兩個小時,放學後直接回家練習。
參加高考那年,華晨宇專業課滿分,但文化課以一分之差與心儀武漢音樂學院失之交臂。
雖然高考成績仍然可以報考其他學校,對於華晨宇來說,寧願復讀,也要考上自己心儀的學校。
在那一年時間中,學校、租住房兩點一線,每天除了複習文化課,就是寫曲、練琴,父親擔心他壓力太大,希望他多出去玩玩,不要悶出病來。
可是對於華晨宇來說,練琴就是一種休閒,他樂在其中。
一年後,他以文化課高出20多分,專業課優秀的成績,順利進入武漢音樂學院學習。
如願考入唱歌專業的他,對學校飽含憧憬與期待。
一個學校里全都是搞音樂的!我隨便拉上一個人都能聊音樂,這太爽了!
只不過,他很快發現,同學們聽音樂的理念是依據歌曲的難度,他並不喜歡。
「我聽音樂是覺得它好不好聽,可能這個歌裡面只有某一個音色或者某一個旋律很好聽,是我沒聽過的,我都會去聽。」
漸漸,華晨宇顯得不太合群。更多的時候,他更願意在琴房或者跟樂手們在一起,這讓他感覺很快樂。
而華晨宇的老師們慧眼識英才,看出了他的天賦與實力,推薦他參加了兩個專業的音樂比賽,金編鐘獎和青歌賽。
華晨宇在舞台上大放光芒,不僅進了青歌賽的決賽,還拿下了金編鐘獎的金獎。
「我本身其實還好,對比賽興趣不大,我覺得音樂可以有一個舞台,但不一定要有擂台。」
2013年,《快樂男聲》在武漢開展海選。
人們看到一個長得像死宅初中生的男孩兒畏畏縮縮地走上舞台。
黑框眼鏡,白汗衫,眼神躲避游移,肢體動作僵硬,華晨宇站在舞台上。
第一首歌是他自己的原創,一首「無字歌」。左手彈響鍵盤時,右手卻抓著自己的椅子,狀態之外的樣子。
無字歌只有曲子,歌曲全靠他的嗓音變化喊出來。他還將自己「喊歌」的方式稱為「火星文」演唱法。
很獨特,痛苦而克制的低吟,毫無徵兆的神經質爆發。
當時,很多人聽不懂他的歌,那時,大家都覺得他可能不是來自地球。
於是有了一個稱號「火星弟弟」。
對於華晨宇來說,別人叫他什麼並不重要,對他音樂的認同和喜愛才是最重要的。
而在參加快男之前,他其實已經寫了100多首歌。
「每一首歌都是只有旋律,因為我不會寫詞。」
在快男海選上唱的那一首「火星文歌」,只是他之前存貨的其中之一而已。
以怪咖形象在快男出道的華晨宇,在一年之後就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張個人專輯,名叫《卡西莫多的禮物》。
卡西莫多,鐘樓怪人,孤獨外表狂熱內心,還有恐怖敲鐘人和撫慰人心的歌聲間彼此呼應的神秘關係,讓華晨宇的怪咖氣質有意境豐富的延伸。
在他看來,代表了他自己和專輯共同的氣質。
專輯中的《Why nobody fights》是他創作的第一首作品。
整首歌只有一句歌詞和一個旋律。
這首歌的創作背景源自於華晨宇的一次生活際遇,
我當時在歐洲時有去過現場看球賽,氛圍特別的 High,特別震撼。後來我在看世界盃的時候來了靈感,這個旋律就在我腦子裡面跳,然後我腦子裡想像的是,足球上內有幾萬人在大合唱這一個旋律,是這種震撼的感覺。
後來,他找來一百個歌迷來錄音,才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
「那些五音不全的部分,它不適合競技,它沒法用來比賽,但它能感動到我,我會把它放在我的唱片里。」
從2013年到2018年,他發行了三張錄音室專輯,還有數十支單曲。
《國王與乞丐》、《煙火里的塵埃》、《癌》等或暗黑、或迷幻的風格,都讓人看到了這個年輕人身上與眾不同的創造力。
35秒萬張門票售空、連開三場個唱第一人、出道兩年成功舉辦五場萬人演唱會……身處舞台,華晨宇總能創造奇蹟。
他自己也承認,自己也漸漸從一個很「自我」的創作狀態中走出來,歌曲中也聽到了更多的可能性。
其實我在比賽的時候還是一個學生,沒有觀眾,創作也都是在一個小房間裡面,但是在出道之後,我會上台表演自己的作品,很多觀眾和歌迷都是為了我而來,我的音樂里就多了很多可能性。這個世界很奇怪,每個人都說自己追求獨特,但是當真正獨特的事物出現時,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否定、懷疑、排斥。別人不理解我沒關係,我理解別人的不理解 。
成名之後,他前前後後參加了不少綜藝。
然而性格原因,他的出現都會引起人們的議論紛紛。
參加《花兒與少年》時,他因「生活不能自理」、「參與度不高」等各種理由,屢屢被罵上熱搜。
明明是一個年輕又有創作才華的歌手,結果節目組為了製造熱門話題各種搞噱頭,製造矛盾。
在參加《歌手2018》中,華晨宇改編的《雙截棍》《山海》《假行僧》《平凡之路》,演唱的《齊天》《我》,音樂才華都在演出後引發不小的討論熱度,並獲得4次周競演冠軍。
樂評人黃雯對他評價頗高,
基本每一首歌到他手裡,都會被他分解,拆分,解構,去糟粕取精華,為他個人遵循的音樂性藝術性以及試驗性而服務。創編這些作品,全部深深打上華晨宇風格的烙印。
雖然沒能成為歌手上第一個90後歌王,但是毋庸置疑成為粉絲心中的「無冕之王」。
他的最後一首歌,借翻唱張韶涵的《吶喊》,嘶吼出90後的年輕奔放、熱情,也「吶喊」出自己的音樂理想:我從來不是音樂天才,只是在堅持著做音樂而已。
《明日之子》播出後,人們驚訝地發現,這個出道才幾年的歌手,已經從選手變身為導師。
華晨宇可以針對選手的狀態,提出自己作為導師專業的意見,一點也不怯場。
華晨宇曾不止一次的提到,希望自己做的音樂「對得起自己」。
在市場、觀眾需求和自己的藝術審美之間,華晨宇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
我覺得不要跟隨市場,放棄自己喜歡的東西,為什麼我不能直接去引領市場呢?如果一旦做音樂是做給別人看,這個音樂就不純粹。
有人曾經在網上提問,為什麼喜歡華晨宇?
我想,也許是因為這個少年很純粹。
他頑固地堅持自己的音樂夢想,帶有一種極端地堅持與熱愛。
在他的身上,能看到很多人加在他身上的標籤「異類」「火星人」「90後」,他也沒有放在心上。
踏入娛樂圈六年,他身上仍然帶有少年的一股純真,走在自己的路上。
一首《我》,他堅持唱了很多年。
張國榮是我的精神領袖,是不能被超越的,演唱《我》只是想對大家說:我23歲,我不是70、80、90後,我就是「我」。
他在舞台上聲嘶力竭地吶喊,仿佛在剖白自己,又像與自我抗爭。
不得不承認,華晨宇活成了大部分人想活卻不敢活的樣子。
「我不追求快樂,我只追求沒有煩惱。」「我懂得了遊戲規則,才知道怎麼不在遊戲里。」
不用拿我和任何人對比或比較。
異我為執,類以萬物,你是獨一,我亦是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