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淵潔說,「母親的含義,就是影響。」
父親是山,對孩子來說是人生的榜樣;母親是水,在日常中影響孩子的一言一行。
如古人所說,「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覺寒。」
母親的好脾氣,會給孩子無窮盡的力量;無論是遇到挫折,還是誘惑,都會想起母親的教誨。
01
母親的脾氣,決定孩子的人緣
《道德經》中說,「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母親的脾氣,是孩子成長的土壤,引導他們如何為人處世。
「肥料」是「慈愛」,孩子則待人溫和;「肥料」是「責罵」,孩子則待人畏縮;「肥料」是「寬容」,孩子則待人大方。
孩子待人接物的方式,直接影響他們的人緣,交際圈的大小好壞。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一個好圈子可以促使孩子更加積極向上。
在漫長的一生中,能力固然重要,但不懂人情世故,會吃更大的虧。
孩子如果脾氣暴躁,大多意味著心態不好,缺乏耐心,做事難免馬虎,這在競爭激烈的今天,是很致命的。
有句話叫「細節決定成敗」,孩子做人做事的細緻程度,來自於母親從小的耳濡目染。
胡適說過,「我母親的氣量大,性子好,待人最仁慈、最溫和,從來不說一句傷人情感的話。」
他把後來的好脾氣,待人的寬厚溫和,統統歸功於母親。
確實,孩子最強的能力是模仿,如果想給孩子一個好人緣,不如從自身做起。
02
放下強勢,讓孩子自由成長
司馬光說,「為人母者,不患不慈,而患知愛而不知教也。」
愛孩子是天性,不用擔心母親不夠愛孩子,需要擔心的是用什麼方式去愛。
很多母親面對孩子時,常伴隨一種焦慮感,習慣對孩子表達自己的焦灼:
「這麼簡單,你怎麼可以不會?」「成績這麼差,以後怎麼會有出息?」「不要磨磨蹭蹭的,你必須快點!」
這類強勢的指責,很容易打亂孩子原有的生活節奏,欲速則不達。
蔣勛小時候回家,父親會問他考了第幾名,「只」考第二時父親就嚴厲地責問,「為什麼不是考第一名?」
在蔣勛發抖時,母親會把他抱走,並安慰說,「別理你爸爸。」
母親看到蔣勛沒事做也不會慌張,而是帶他去看院子裡的花和葉子。
正是母親的慈愛與寬鬆的教育,蔣勛才能自由發展自己的天性,成為著名畫家。
孩子的一生很漫長,不必一口氣養成胖子;相反,母親越焦急地嘮叨個沒完,孩子會越是麻木。
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一切,已經被安排好,沒有獨立發揮的空間。這在他們看來,是最無趣的人生。
其實,只要孩子培養好心態和脾氣,未來有很多時間和機會精進自己的能力;畢竟,贏在起跑線不如贏在終點,慢慢來,比較快。
03
母親心態好,孩子才越樂觀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每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母親和孩子是鏡子的兩面,孩子如果能快樂成長,母親不會活在爭爭吵吵和埋怨之中。
因此,母親的生活心態,不僅影響自身的情緒,更關乎孩子的一生。
生活總有磕磕絆絆,沒有一個好心態,是感受不到幸福的;沒有一個好心態,很容易變得消極悲觀,怨氣衝天。
母親沒有幸福感,孩子其實會感到愧疚,不敢過於快樂,因為他們會覺得這是一種「背叛」。
久而久之,孩子心裡缺乏安全感,不敢自信地面對生活的困難。
糟糕的情緒會把人變成出氣筒,容易對孩子心生不滿;母親的批評和指責,不管正不正確,都會在孩子心中留下一道道傷疤。
我們太過重視孩子的才能培養,卻忽視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和抗壓能力。
孩子可能在某方面很厲害,但如果對生活悲觀失望,很容易半途而廢。
母親擁有好心態,不僅是對自己負責,更是對孩子負責。給孩子能力,不如給孩子面對困難的勇氣。
04
叔本華說,「一個有良好、溫和、優雅性格的人,就是在貧乏的環境中也能怡然自得。」
這是母親留給孩子最寶貴的財富。
我們無法預知孩子以後會面臨什麼,更無法代替他們面對。
我們能做的,是為他們打好基礎,讓他們真正面對時,能不慌不亂,從容應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o84dKm8BMH2_cNUgiFp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