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中的「言」、「律」、「絕句」有什麼區別?
這是一些關於古詩詞的基礎問題。為初學者解答一下,高手請自行繞道。
古詩中的「言」
這個其實非常簡單,我們看一首詩,一句有幾個字,就稱其為幾言詩。如最早的詩《彈歌》:
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這就是二言詩。因為詩歌是隨著音樂的複雜而發展的,所以每一句詩的字數也跟隨著音樂變多。《詩經》時期,流行的雅樂,適合四字一句的歌詠,所以那個時候都是以「四言詩」為主,這個一直發展到曹魏時期曹操還在使用。
不過隨著南方《楚辭》文化的兼容,音樂的發展,誕生了很多虛詞方便演唱,在漢朝的時候五言、七言、六言、八言都出來了。但是音樂的變化並不大,五言就足以體現音樂的「宮商角征羽」,所以其實這個時代的詩以「五言詩」為主。
隋唐之際,國際化民族大融合,為中原詩壇帶來了「胡樂」,音樂更加自由、跳脫,音節更加複雜,簡單的五言結構的詩已經滿足不了演唱。這一時期,七言詩開始盛行,從樂府的發展可以看得更清晰。甚至於「七言詩」都無法滿足音樂發展的需要,在下層就出現了「曲子詞」——詞牌的前身。
我們平時提到古詩,腦海中自然就想到了「五言」、「七言」,好像古詩只有這兩種文字長短的格式,其實並非如此。
在詩詞發展史上,叢「二言詩」到「九言詩」都存在過,還存在大量的「雜言詩」,也就是長短句,這個「言」並不是判斷作品是不是詩的標準。
詩是韻文,我們判斷詩的標準是押韻、節奏感、抑揚頓挫。
為什麼「六言詩」、「八言詩」會慢慢地消失呢?
咱們打個最簡單的比方,我們發行錢幣,有一元,二元,五元,為什麼還需要六元,八元?更多音節的詩句結構其實就是少數音節結構的詩句的重複,重複多了就會給人以呆板的感覺。
五言詩、七言詩成為主流,與音樂節奏的匹配程度高有關,也和人們誦讀單純的文字的音節結構相匹配有關。 就音節二言,雙音節詞是無往而不利的,雙音節加單音節的結構,最為靈活。而五七言在這方面最具優勢。在歌詞脫離配樂而成為文本文體的「詩」之後,五七言依然是主流。
而其他言的詩在脫離音樂後就因為不適合吟誦而慢慢被淘汰了。
《吳少誠席上作》唐盧群
祥瑞不在鳳凰麒麟,太平須得邊將忠臣。
仁得百僚師長肝膽,不用三軍羅綺金銀。
大家可以讀一讀這首八言詩,這和慢吞吞說話就沒什麼區別了,還有王維的《輞川六言》,表達那種舒緩的意境是合適的,但是總歸是應用有限,和五七言比起來,吟誦感相差太遠了。
古詩中的「律」
「律」指格律,一般代指近體詩中的律詩。
律詩分為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兩種,但是都是八句,四聯。即「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四聯基本遵從「起承轉合」的寫法,在八句中完成一篇圓融的小詩文,相對於四句的古詩空間更充足,能夠更詳細地描寫、鋪陳,多用來敘述、抒發完整的事件和感情。
律詩需要嚴格遵守平仄格律,不但要有律句組成,還要保證「對、粘」規則,以及中二聯的對仗。
如杜甫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就是一首標準的七言律詩,平仄格式為仄起平收,押平水韻「十灰」部,同時平仄之間符合「對、粘」規則,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和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精巧對仗。同時詩意蒼涼、悲愴,既嘆個人時節,又悲家國蒙難,是杜甫憂國憂民的代表作。
這首七律是七言律詩的標榜之作,號稱「千古第一」。
古詩中的「絕」
「絕」指絕句。絕句的區別方法就是四句為絕,同樣分為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當然像王維的《輞川六言(其五)》
山下孤煙遠村,天邊獨樹高原。
一瓢顏回陋巷,五柳先生對門。
我們稱之為六言絕句也沒有問題。
但是絕句和律詩不同,律詩是必須遵守平仄格律的近體詩的一種,而絕句分為遵守平仄格律的「律絕」和不遵守平仄格律的「古絕」。像上面這首六言絕句就肯定是古絕。
因為平仄格律的基本平仄格式只有五言和七言兩種。
而五言和七言中不遵守格律的也是古絕,比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就是五言古絕,押仄聲韻(格律詩必須押平聲韻),也可以稱作「五古」。
而律絕最好的例子就是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平仄格式為仄起仄收,押平水韻「十一尤」部,平仄嚴合,對仗精巧,是五言律絕中的典範。
總的來說,「言」是單句詩的字數,「律」是近體格律詩中八句的律詩,「絕」通指四句的古詩(非長短句),包括守平仄格律的「律絕」和格律之外的「古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