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衡水中學畢業生對「衡水體」的看法

2021-04-25     明珠絮語

原標題:一位衡水中學畢業生對「衡水體」的看法

沒想到,「衡水體」竟然成為了一種字體。

作為衡中畢業的學生,我頗感訝異。

那些字實在是沒有好到稱之為「××體」的地步,當年在學校的時候,我們也並沒有把所謂的「衡水體」當做一個很好的範本。

的確,每次月考過後,語文老師和英語老師都把字體美觀的作文影印給我們作參考。

但那些字往往是各有千秋,並不像人們印象中的一樣刻板,單純的橫平豎直。

拿語文為例,我記得其中有貼近楷書或行書的,甚至有貼近隸書的字體,都得到了老師的肯定;英語書寫上,也不是千篇一律,而當時班裡同學最喜歡的,是英語課代表寫的花體藝術字。

至於網上流傳的那些,只能說是最容易訓練的字體,僅僅是針對應試的一種辦法。

從技術角度來說,高中對於字體的選擇,很大程度上是答題卡掃描的過程決定的。

很多掃描儀的精度不高,字就會顯得更深更粗,平常好看的字,轉成圖片後就可能有些雜亂,如果平時寫的就不甚清楚,老師在螢幕上看到的更是一團亂麻。

於是,清楚工整的「衡水體」也就應運而生。

高中的考試,閱卷時間緊任務重,卷面清晰就成為了第一要務。

甚至,不僅體現在語文和英語這兩門文科上。

記得有一次化學老師評價我的理綜卷說,這位同學的試卷在知識上漏洞不少,但是這個卷面我實在是不忍心給低分——這就是清楚工整帶來的好處。

可在之後的學習生涯中,對卷面的要求就沒有那麼嚴格。

從四六級、考研英語再到雅思,都要求言之有物,對內容更加看重。

當然,這不意味著可以大書狂草,最基本的清楚工整還是需要的。

畢竟寫字是為了給別人看,如果別人看不清楚,只會影響到你的表達。

筆者大學軍訓時,在營部做宣傳幹事,主要的任務是挑選每天收上的手寫軍訓感想並編輯整理,發到公眾號上,筆者也便藉此機會看了看大家的書寫。

在幾百份的感想中,書寫優美的不過幾份,占比不到百分之五,能做到工整的差不多半數,而十分潦草很難辨認的也占很大的比例。

後來四年的求學,發現班裡有一位大神,學習成績一騎絕塵,超出我們普通學生許多,本科畢業順利保送清華讀研。

據說,他高考時數學、理綜都幾乎滿分,唯獨語文分數較低,沒有升入清北。

我看他的寫作水平並不差,但他的字,實在讓人不敢恭維。你不認真一點點辨認,根本不知道寫的是什麼。

我們都懷疑,是他的字阻止了他的清華之路。

在數碼時代,不注重書寫,似乎成為了一種常態。在這方面,我們相比以前是退步的。

幾天前有一則新聞,上海交大的新校史館開館,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一份水利學試卷受到學生們的關注和喜愛。

而這份試卷里,錢學森所用的就是當時流行的英文手寫體,清楚且美觀。

而這,在當時的青年學生里可謂是一門必修課。

如果追溯到古代,「書」作為六藝之一,更加受到重視。

比如明代一次殿試保存下來的狀元趙秉忠的試卷,全卷兩千多字無一字塗改,而字體上簡直可以成為學生們臨摹的對象。這對於如今而言是不可想像的。

「衡水體」的走紅,「衡水體」字帖的推出,反映的是我們之前對練字注意得不多,到頭來只能以一種速成的方式去應對考試的現象。

應試不是練字的終點。只要有足夠的時間,與其模仿「衡水體」或者是網紅的「××體」,不如買上兩冊書法字帖提筆開練。

美觀的書寫,應是從小努力養成的一種習慣,不僅考試時不會為卷面發愁,對以後更是大有裨益。

作者系衡中畢業生

明珠絮語(ID:tsliuchanghai),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長的教育困惑。新書《為自己讀書》正在噹噹、京東、天貓等平台熱賣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nxwUDnkBrsvY2_Uuxcr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