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曾說過:「太陽每天都是新的。」
同樣,我們的思考方式,也需要不斷進化,才能夠讓我們每天起床後,都能夠獲得新的思考能力。
當世界進入全球競爭時代,大家都接觸大同小異的信息和知識,那麼推動時代進步的動力,就是我們的思考能力。
可以說,思考就是我們創新動力的源泉。
在科技信息飛速發展的當代,我們必須要抓緊這種前進的動力,充分發揮大腦的思考作用,從而讓我們在這個時代立於不敗之地。
想要切實地掌握這種動力,就必須勤于思考,掌握思考的方式。
以下分享的這五種思考步驟,往往是最基本,也是我們最應該掌握的技能。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夠繼續深化和提升我們的思考能力。
在解決問題時,反覆的思考和推敲,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任何主意都不完善。
它也許很富有創造性,但卻有待改進。另外,即使最好的主意也需要反覆琢磨,才能夠雕琢出最閃亮的價值。
第二,在很多情況下,解決方案並不能立刻起作用,得要跟其他因素配合。
如改建辦公室或工廠,需要徵得僱主或經理的同意。解決家庭糾紛得依賴其他成員的合作。社會問題的解決,常常需要政府和不同部門人員的配合,才能有效實施。
在這些情形下,除非能說通他人使之認識到其價值,否則世界上最好的主意也無濟於事。
推敲與期酌,在解決紛爭時也很重要。
有些觀點看上去好像非常合情理,但卻包含著跟其他因素產生的矛盾。有時只有將這些主意付諸實踐時,隱藏在背後的缺陷才能顯露出來。
例如在70年代早期的美國,大家對離婚的公正解決存在爭議。結果,「無缺陷」離婚的主意成了加里福尼亞洲的法律。
後來美國其他州也相繼效仿這一辦法。當時是想使離婚能無需經過吵鬧及痛苦的上訴就可家易而公正的解決。
然而到現在,許多城市發現,「無缺陷」離婚帶來的一個後果是始料未及的——離婚之後婦女和孩子們的貧困。
所以,儘管即使反覆推敲,也不能保證能檢查出思維的每一疏漏。但是,如果你在做決定之前,能夠嚴格檢查自己的思考路線和推理形式,那麼,你得出來的意見和看法,將會更加合情合理。
針對自身的主張,往往是最困難的,因為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想法都是「正確」的。
我們可能從他人,或者不同的宣傳媒介處接收錯誤的信息。你也可能對信息進行錯誤的解讀,甚至被一些錯誤的信息影響到,從而成為謠言或八卦信息的受害者。
當你在這些判斷當中,加入個人感情或偏離邏輯,那麼你需要有意識對此一一加以糾正了。這就是審視自己主張的作用。
遺憾的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樂意批判或者審視他人的主張,卻很少反過頭來,看清楚自己的主張,認為找出自己主張當中需要斟酌推敲的地方。
之所以有這種心理,有兩個原因造成;
一,你不想正視自己的主張;
因為人一旦有了自己的主張,我們就會對它產生「霸道的認定」。認為「那是通過我自己思考出來的,所以一定是好的。「
當我們心裡有了這種想法後,就會不顧一切地維護它,保護它免受各種攻擊,包括那些即使自己也同意的批評。
二,我們自以為對自己的主張太熟悉,無法辨出它們的缺點;
人都有一種」當局者迷「的心理局限性。
當我們研究一個問題的時間越久,對其細節越了解,就會認為自己從中得出的結論就是正確的。而從沒有考慮過,這些信息或者供給自己判斷的條件,到底是真還是假的,可信性有多高。
一旦我們想出一個主意,一個解決辦法,我們就好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樣,很快就深陷其中,難以自拔,從而不能客觀地對待這些主張。
只要跳出自己身份或經驗的局限性,從其他角度去審視自己的主張,我們的思維才能夠變得更加開闊。
看不到自己主張的缺陷,我們就無法用批判的眼光對它進行批判和紳士。隨之而來的,則為」維護面子「式的維護和贊同。有兩個辦法可使你免犯此類錯誤:
第一,運用心理暗示;
在開始批評任何一項主張前,提醒自己:」我知道這個主張很好,好像沒有漏洞,簡直無懈可擊。但是,為了讓它變得更完善。我首先要拋棄固定的看法,用其他的方式去審視它,分析它。」
第二,設立一個反對者;
每當你發覺自己快要停止批評時,設想如果別人特別是那些你不將其放在眼裡的人,指出你的主張中的嚴重缺失,你那時的感覺會是怎樣?
將這種情勢具體化,想想自己為了保全面子而倔強地辯解,或者自己因此而羞愧得無地自容。
為了反駁對方,證明自己理論的「正確性」,你必須加強自己理論的可信性,提供更加充足的證據。
這種心理活動,必定會刺激你繼續批評自己的主張。
這種做法,就能夠讓你彌補思維障礙,避免一葉障目的缺陷。
我們都知道,好奇心可以幫助我們提高對問題或爭議的注意力,讓我們更有意識地感到不滿足,認清其中的挑戰和機會。
也許你有過類似的經歷:對一組數據求解時總會得到同樣的答一一錯誤的答案,並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同樣的結果。
心理學家早就揭示一個現象,當人的思路重複2-3遍後,人們就會不加考慮地因循下去。這就是為什麼思考某種問題時,總是會得到同一個錯誤答案的原因。
你覺得每次思考都毫不相關,事實上,每一次你都陷入同樣的思考錯誤中。
對主張進行批評時,也可能出現此種情況:你一遍遍地檢查自己的結論,仍然找不出缺點。
這個時候,僅僅花大量時間是不夠的,必須從不同角度來審視,打破最初的看法,這就需要我們有好奇心,需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
在這個過程,我們可以自問:「實際運用這個主張時的情形怎樣?其他人的看法如何?」這樣就可以找出不足,並加以完善。
假設,是對事情的姑且認定,是因為它們的過去或因為你的需要,對事情保持原樣的期望。我們每個人都會」假設「。
例如,你假設上課時教授會到你的班級檢查;你假設兩個小時之後,預定的酒店不會再供應自助餐;或者你假設門鎖將來會換掉,並有需要換一把門鎖等等,這些假設,即使偶爾跟實際有所出入,也是合情合理的。
但是當你要完善自己的主張時,明智的辦法是不要作任何假設,原因不僅是發生意外會讓你難堪,而且更重要的是,你認定的事情,就不會仔細檢查了。
假設會阻礙完善過程。這裡不可能將你在完善主張過程中可能的假設一一列舉出來。下面這幾種假設會經常出現,而且嚴重地影響到思考的反思和自省:
1,認為熟知問題或爭議的人們,會像你一樣對你的主張感興趣;
假定儘管這個假設看上去很合情理,作為推己及人的想法,我們有這種體會,也會認為別人也會有這種體會。但事實上,人們很少會這樣。人們越了解問題或爭議,就越會有自己的主張。
2,認為主張儘管有小毛病,並不會影響人們接受你提出的假設;
當其他人有自己的主張,而與你的主張不同時,他們就會不去真正地了解你的主張,將其中的不足放大而加以排斥。這是因為他們潛意識裡會尋找理由拒絕接受你的主張,那些不足就成為很好的藉口。
比如,你曾坐在教室聽老師講解他所熟知的內容,而你並沒聽明白,這時你自然就會體會到,老師對學生的」假設「,就跟你想像中的並不一樣了。
這就是說明,你對自己所表達內容的理解並非都很透徹。如果你要使自己的主張及其表述都清晰,那就得要努力去證明,而不是僅僅限於假設。
3,你的主張在獲益的人們看來,一定會無須解釋且自動接受的;
這個假設已經讓很多富有想法的人感到極大的傷心了。有這麼一個例子。
當年艾薩克·辛格發明縫紉機時,他清楚地知道,這將會給服裝業帶來很大方便,這是服裝機械的一次革命,使服裝業獲取更大的利潤。
他相信,只要他的發明一公布,服裝業的領導將會很欣賞他和他的機器。但事實並非如此。辛格未能說服任何一家德國公司購買縫紉機,他被迫到英國去尋找市場。
不要假設人們會承認你主張的價值,這樣可以避免失望。
完善方案,意味著要讓當下的方案變得更完美——使創造性思維的結果更有效、更實用、更誘人。
儘管這個階段所做的許多事情就是尋找不足,但並不是消極地挑刺,而是積極找到有待改進之處,不斷使之完善。
當然,並不是任何主意都需完善。例如,對於解決運動褲的帶子掉出來的問題,就無須完善過程,也無須徵得他人同意。你有了自己的想法,就可以照此辦理。
但是,當你所遇到大多數重要的問題和爭議時,思考就不會像這麼簡單。
這時,運用這些建議,繼續晚上你的想法,為你的想法尋求更多、更好的證據,讓自己看問題看得更加深刻、透徹,從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那麼自然地,你的思考層次就比別人高。